天天看点

艺术传奇 焕发新“声”

艺术传奇 焕发新“声”

雷剧《血焰》。

艺术传奇 焕发新“声”

剧团在排练。

艺术传奇 焕发新“声”

雷剧《雷祖陈文玉》演出片段。

艺术传奇 焕发新“声”

雷剧折子戏《闯寺考蛤》。

艺术传奇 焕发新“声”

雷剧《岭南圣母》。

铜锣响,鼓槌落,古筝琵琶声,声声悠扬,一场好戏上演了。“老鼠抓猫抛过窗,鸡抓鹰婆半天翔……”不久前刚落幕的湛江艺术季上,老中青五代雷剧演员携手表演的大型革命历史题材雷剧《血焰》,赢得线上线下观众的一片喝彩。

在湛江,雷剧文化基因渗透在每一位港城人的骨髓中,走在街头巷尾,可听地道雷剧曲子。作为广东四大剧种之一,雷剧于2010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雷剧有过创新突破,也曾遭遇低谷,回眸雷剧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或许能窥见雷剧未来的破圈之路。

南方日报记者 傅晓冰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当地群众的精神食粮

湛江被誉为“戏曲绿洲”,常年在民间演出的剧团就有200多个,年演出场次达2万多场。其中,雷剧就占了半数。这个用雷州方言表演的地方剧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老百姓的精神食粮。

雷剧是雷州半岛独具风情的剧种,从唱和形式到登台表演,在历史的传承中不断演变。据陈湘、宋锐、詹南生编著的《雷剧志》记载:由雷州歌剧演变为雷剧,历时三百多年,其间经历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雷剧等4个历史阶段。

1964年,湛江地区艺术学校雷州歌剧实验班的教师建议将雷州歌剧更名为“雷剧”,获得相关批准和认可后,雷剧登上戏剧艺术名录,演变成戏曲界的一朵奇葩。

雷剧,脱离不开雷州半岛浓厚的地方色彩,其发展与神诞戏性质息息相关。湛江的农村逢年过节便酬神唱戏,祈求风调雨顺、平安顺利。如,在明嘉靖《广东通志·民物志·风俗》中“雷州府”条曰:“元宵……是时鸣锣鼓,奏管弦,装鬼扮戏,沿街游乐,达曙。”

下乡演出是剧团的常态,很多村子的观众都很捧场。在夜晚星空的点缀下,在临时搭建的乡下戏台上,剧团一唱便是连着好几天。

雷剧的发展有赖于雷州半岛的风俗习惯,虽然雷剧演出全年都有市场,但这几年来受疫情影响,已经有很多剧团无法生存无奈解散。此外,现代人可选择的娱乐方式更多,雷剧观众日渐减少。

雷剧的观众,除了老人,便是孩童居多了。“我们是在懵懂的年纪懵懂地欣赏雷剧。”陈女士说道。这名“90后”雷州人回忆,儿时村里年例请来剧团演戏,她便和小伙伴同去围观,“学成归来”后便在家里模仿旦角碎步、捻步、挥袖、摆袖等动作。“现在很难看到当年的场景了。”

一批又一批的雷剧领军人物从湛江走出,他们排出一部又一部的精品剧目,走上一个接一个的大舞台。好演员、好剧目不仅在雷州大地上绽放光芒,除了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法国等欧洲国家都有雷剧的足迹。

迄今为止,雷剧在全国戏剧艺术戏曲界拥有其立足之地,成绩斐然。湛江市实验雷剧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唐金凤介绍,由湛江市实验雷剧团主创排的《抓阄村长》《梁红玉挂帅》《岭南圣母》分别在1992年、2001年、2015年三次赴京演出。其中《抓阄村长》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1992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梁红玉挂帅》的主演林奋获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岭南圣母》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中的优秀剧目、优秀音乐唱腔设计、优秀表演等奖项……

向上突破的创新探索

作为雷州半岛人民自娱自乐的戏曲,雷剧刚开始没有剧本,表演者出口成章,唱腔只有一个调,简单平淡,不能适应复杂的情节。1963年,雷剧唱腔改革鼻祖陈湘谱创20多种新腔调,并记录整理雷州民间音乐作为雷州歌剧的舞台气氛音乐,建立了唱腔的体系体制,使其自成一格。

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湛江市艺术研究室在全市征稿、全面搜集、整理筛选,通过大浪淘沙,择选优秀的雷剧唱腔并逐一归类,进行“三定”(定腔、定板、定名),最终编辑出版《雷剧音乐》。据悉,这次搜集整理的有唱腔、小曲、器乐曲、锣鼓经等4个类别,共386首(条),参与创作人员22人。

“唱腔是一个剧种的灵魂,不能让雷剧唱腔像落叶一样到处飘。如果剧团各唱各的,长此以往难以形成推广的合力。”湛江市艺术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把雷剧唱腔归拢起来,将大家的心血整理成书。让同行的戏剧人知道,雷剧是有丰厚家底的。”

如果说唱腔是戏曲的灵魂,那么剧目便是戏曲的底色。唱腔不断在革新,剧目亦一直在探索的路上。丰富的剧目及其创作,是雷剧长盛不衰的重要法宝。

近年来,湛江发扬雷剧精华,根植本土,立足时代,创作精品剧目。

为抢救和传承雷剧传统排场和“绝活”,国家一级演员林奋与雷剧名丑曾成创作了《闯寺·拷蛤》,把雷剧的“摆阵”“十八架”“吊绳”“跳椅”等高难度技巧程式动作揉入其中,希望该戏成为雷剧学子入门必学样板戏,也是传承雷剧技艺的必修课。

2014年,湛江市实验雷剧团大胆向外购买本土优秀题材剧本《岭南圣母》,联系专家把脉问策,并获得200万元的配套资金支持,力图高标准打造精品。

湛江市实验雷剧团有限公司一年多来,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对《岭南圣母》不断地排练、修改剧本,请来戏剧界前辈、专家、艺术学生等助力,最终《岭南圣母》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夺得国家和省多个奖项。

全省11个剧种,唯独雷剧没有传承中心,如何解决雷剧发展瓶颈问题?唐金凤一直在呼吁把成立“湛江市雷剧传承保护中心”提上议事日程,规划建设集雷剧排练、演出、教学、办公、仓库等为一体的传承基地,湛江市有关部门出台实施规范雷剧市场的文件,发挥湛江市雷剧团及县级雷剧团的龙头引领作用。

传好戏曲人才的接力棒

2012年文化体制改革后,不断有人从剧团里离开,当初与唐金凤一起进团的15位同学,如今只有她一人留在湛江市实验雷剧团。唐金凤说道,“戏曲人才培养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然而,由于雷剧从业人员的生存环境艰难,致使现在很难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雷剧研究,很难让现在的年轻人沉下心来在这一行干下去。”

为了能让雷剧后继有人,2016年,雷剧界开展“名师收徒”,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将雷剧名家自身的技艺传授下去,浇灌出艺术之花。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林奋收下唐金凤、何冬娟、吴辉、李美乔、蔡桂宁为徒;雷剧名家、雷剧第一丑曾成收下黄桂、陈忠生、徐娇艳为徒;雷剧名家、二级作曲曾健收下欧志明为徒。去年曾成徒弟黄桂收下青年演员吴仁平为徒。

2018年,湛江市实验雷剧团委托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代培雷剧学子,选送13名雷剧学生前往北京就读。通过学校专业培养方案、专业老师指导,希望培训出一批规范系统的高端戏曲人才。

此外,唐金凤谋划培养自己的创作团队,她想着,把平台搭好,先从折子戏做起,鼓励年轻人大胆尝试创作,“哪怕目前排出来的戏观众还没认可都没关系,允许我们失败,我们才能真正成长。”

2021年湛江艺术季的精彩表演给业内人士带来极大震撼,同时也让他们浮起一丝丝担忧。期间表演的多场戏剧,除了演员是当地的,编剧、导演、灯光、舞美等很多不是本地人。

“我们不排斥空降优秀的团队,他们拥有我们现阶段缺乏的人才资源和人脉资源,能为戏曲注入更多活力。”湛江市艺术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演出抽离主创团队成员,下次排练时得再次邀请他们回来,这样沟通成本太大,剧种就难以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湛江市艺术研究室将助力在粤西地区组建戏曲创作孵化基地,为创作者打造建立一个良好的成长机制,培养组建本地主创团队。

戏曲传承也当从娃娃抓起,培养未来的演出主力军。从2015年到2022年,湛江市艺术研究室连续三年承办“戏曲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对湛江特色文化的认同感。作为戏曲板块的主讲老师,唐金凤在课堂上让孩子配合表演折子戏,通过亲身示范,引领孩子们走向雷剧的海洋。唐金凤说道,上完课后,很多孩子都来反馈,自己对雷剧有了新的认知。

疫情期间,线下演出市场受到限制,借鉴全国其他兄弟剧种推行的培养剧种观众的模式,唐金凤说,接下来,她希望利用剧团的小舞台,寻求合作力量打造雷剧“云剧场”,借此扩大雷剧宣传、推动剧团人才成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