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戲曲要發展,不能盲目追捧“郭德綱模式”,用不了也不能用

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何賽飛的沖冠一怒博得了戲曲界和戲曲愛好者們的喝彩,她痛斥了戲曲界存在的“唯獎論”現象,大快人心。

有些戲曲從業者為了沖擊大獎拿到項目和業績,不惜花費大量資金和資源“拼獎”,很多拿獎的新戲卻又因為觀衆不買賬被束之高閣,到最後錢沒了,花錢排出的戲也沒了。

戲曲要發展,不能盲目追捧“郭德綱模式”,用不了也不能用

類似針對戲曲界過于追求排新戲拿獎的發言之前平劇表演藝術家史依弘在某次講座中也說過,既然平劇和越劇兩位藝術家都曾指出過戲曲界存在的這種亂象,可見有些問題在行業内部已經相當嚴重。

何賽飛的發言在網絡上發酵之後,很多關心戲曲發展的網友同樣對戲曲界“拼獎”亂象痛心疾首,同時也有很多人認為,戲曲界最大的問題是發展有困難,願意看戲聽戲的觀衆太少,國家投入再多錢也很難帶動起來。

戲曲要發展,不能盲目追捧“郭德綱模式”,用不了也不能用

于是,有網友提到了“郭德綱模式”,認為戲曲行業應該學習德雲社和麒麟劇社的發展思路,全面面向市場自負盈虧,讓戲曲演員都用票房養活自己達到優勝劣汰才能激活整個行業。

對此,筆者認為,戲曲界要發展,一方面要治标,比如何賽飛和史依弘所講的戲曲界“拼獎”亂象中反映出來的圈子文化、藝術灰産和藝術腐敗都需要一一整治。

同時,戲曲發展還要治本,但這個治本的方法肯定不能盲目追捧“郭德綱模式”,這個模式對于戲曲界來說不僅用不了也不能用。

一、用不了

之是以戲曲界用不了“郭德綱模式”,主要原因有兩個:

1、觀衆群體來源問題

德雲社麒麟劇社的觀衆确實很多,郭德綱不論唱平劇還是唱評劇,不僅能賣票,票價還挺高,從大幾百到上千都有,這是沒人否認的事實,其市場層面的成功也值得肯定。

但是,郭德綱唱平劇的主要觀衆群體是從相聲觀衆“平移”過去的,他是先通過相聲行業走紅十幾年積累了大量忠實粉絲,然後才逐漸引導粉絲往其他跨界領域發展,也就是俗稱的“割韭菜”。

比如郭德綱不論是演話劇、演綜藝還是拍影視劇,其貢獻票房的主力軍還是來自郭德綱那些基本盤粉絲,其中絕大部分人都是從相聲跟過來的。

直白一些說,如果二十多年前郭德綱和張文順、李菁他們開的是麒麟劇社而不是德雲社,以他的平劇水準,你覺得他還能爆紅全國嗎?

戲曲要發展,不能盲目追捧“郭德綱模式”,用不了也不能用

問題來了,戲曲界上哪兒去找郭德綱擁有的那些相聲粉絲基本盤呢?總不能讓戲曲演員們都去說相聲演獨幕喜劇拍喜劇,等出名了有粉絲了再來唱戲?

典型如何賽飛,絕大部分觀衆都是從影視劇裡認識她并喜歡她的,如果何賽飛從一開始就隻唱戲不演影視劇,她的粉絲和觀衆數量絕沒有現在這麼多,其個人影響力也沒有現在這麼強,在戲曲大會上痛斥一些亂象也不會上熱搜。

戲曲界适合走郭德綱模式的藝人肯定有,但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擁有粉絲基數,二是自己擁有相當不錯的戲曲功底,這樣的人在戲曲界有是有比如王珮瑜,但數量太少,隻能像郭德綱一樣起到帶頭作用宣傳推廣,解決不了全行業的問題,自然也很難大面積推廣。

戲曲要發展,不能盲目追捧“郭德綱模式”,用不了也不能用

2、規模問題

郭德綱在搞麒麟劇社時也有市場方面的擔心,也做好了虧損個幾百萬的準備,他在其他領域賺到的錢可以用來貼補麒麟劇社,可見就算是擁有極大粉絲基數的郭德綱也對戲曲市場前景沒有那麼強的自信。

德雲社僅僅隻是一家中型規模的娛樂公司,他們對涉足戲曲行業尚且小心翼翼,大陸有那麼多戲曲演員、院團和從業者,任何一個營運模式的改革都不是一件小事,會影響到全行業所有從業者的前途和生活,是以很難去參照一家中型公司的模式搞大型改革。

俗話說,船小好調頭,德雲社的船能跑護城河,全國戲曲行業是萬噸巨輪,隻能在大江大河大洋大海裡跑,這就是差別所在。

戲曲要發展,不能盲目追捧“郭德綱模式”,用不了也不能用

二、不能用

想把郭德綱模式應用在全國戲曲界的話,還有兩個現實問題會導緻不能采用。

1、發展思路

麒麟劇社是商業公司下屬的戲曲團體,采用的是商業營運模式,門票和出場費是其主要收入來源,再加上其觀衆群體主要是粉絲,這就導緻其發展思路必然要堅持走商業路線。

對于大部分戲曲院團來說,他們不僅要演戲賣門票,同時還要堅持傳統藝術的推廣和傳承,不能完全按市場需求去走。

戲曲要發展,不能盲目追捧“郭德綱模式”,用不了也不能用

舉個例子,郭德綱和天津評劇院合作《打狗勸夫》,曾昭娟在台上被郭德綱逗笑場了,這種現象在傳統戲曲藝術裡屬于典型的演出事故,但這個演出事故在郭德綱的粉絲那裡卻被譽為“經典名場面”,和于謙在台上醉酒說相聲一樣被粉絲狂熱追捧。

這種拿演出事故當經典的現象可以發生在郭德綱模式中,畢竟他的粉絲多數都是相聲觀衆,看的就是搞笑,沒有搞笑場面可能還不來了。

戲曲要發展,不能盲目追捧“郭德綱模式”,用不了也不能用

但是,這種風氣就不能出現在傳統戲曲院團裡,如果全國的戲曲院團都為了取悅觀衆在台上砸現挂出怪态灑狗血,那戲曲也就沒有傳承下去的必要了,到最後,能說、能唱、能逗還有絕活的二人轉或将一統江湖,全國的戲曲和曲藝全都二人轉化。

類似事情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戲曲界曾經發生過,當時的戲曲演員為了生存隻能去迎合部分觀衆的低級趣味,搞出了以《大劈棺》和《紡棉花》為代表的一大批粉戲和鬧戲,險些毀了整個戲曲行業,用老舍先生在《茶館》裡的台詞說就是“正經東西,全都得連根兒爛”。

是以,對于傳統藝術來說,不推向市場是不行的,但全面推向市場的話,在觀衆平均素質和欣賞水準上不去的情況下,盲目迎合觀衆會導緻藝術的滑坡甚至堕落,這種現象不得不防。

戲曲要發展,不能盲目追捧“郭德綱模式”,用不了也不能用

2、資本特征

郭德綱模式走的是資本路線,不論是宣傳還是營運都是資本在推動,而資本營運的一個特征或結果就是财富聚集,極端表現就是壟斷和一家獨大,是以郭德綱的親兒子郭麒麟就認為,相聲行業的紅火其實是虛假繁榮,火的是德雲社,不是相聲。

事實上,在演藝圈出現的演員天價片酬現象也是資本營運的必然結果,少數人壟斷了大部分資源和流量,然後就會造成流量演員以及背後的資本收割了大部分行業紅利,其他海量演員哪怕是實力派演員由于沒有資本加持,隻能在行業内充當分母,這就是市場上著名的“8020”法則。

戲曲要發展,不能盲目追捧“郭德綱模式”,用不了也不能用

如果戲曲界也按郭德綱模式去搞資本營運,把資源和資金都集中到少數演員身上,捧紅是肯定能捧紅,但這就會帶來一個可怕的局面,10%的明星收割80%的紅利,10%的演員分享10%紅利,剩下80%的演員則隻能去分剩下的10%。

在《中國梆子大會》上有着優異表現的年輕戲曲演員張軍波,每個月工資隻有一千五百元,他就是那80%演員中的一員,而不論是何賽飛還是史依弘,她們在客觀上已經是10%的明星行列了。

戲曲要發展,不能盲目追捧“郭德綱模式”,用不了也不能用

也就是說,現實中的戲曲行業已經在走資本化營運模式,隻是沒有大規模搞起來,如果整個戲曲行業徹底轉向市場全都按照資本營運模式去做,那投給李勝素、何賽飛、史依弘、張火丁等名角兒的資金會越來越多,而全國大部分戲曲演員都會變成張軍波甚至幹脆失業,連一千五百塊的工資都沒了。

資本是個好東西,但如果放任資本野蠻發展的話,帶來的不良影響将是非常嚴重的,不論是藝術品質的滑坡堕落還是人才隊伍的崩塌消散都是可以預見到的結果。

是以,戲曲、曲藝市場可以有也必須有“郭德綱模式”的存在,但整個戲曲行業絕不能全變成郭德綱模式。

戲曲要發展,不能盲目追捧“郭德綱模式”,用不了也不能用

三、該怎麼辦?

筆者在文章中提過一個問題:有很多人都是在電視劇《大宅門》裡認識并喜歡楊九紅的,但這其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看過何賽飛的越劇?

這就是戲曲行業最大的問題所在,我們還沒有建立起龐大、穩定且健康的觀衆群體,沒有形成肥沃的戲曲土壤,自然很難生長出優秀的戲曲成果。

戲曲生态的建設并不是請幾個明星炒流量或排幾部新戲獲個獎那麼簡單,這是一個系統工程。

戲曲要發展,不能盲目追捧“郭德綱模式”,用不了也不能用

學校裡有多少戲曲興趣班?青少年有多少戲曲比賽?戲曲學校裡有多少學生?

電視上有多少戲曲題材的電視劇,電影院裡有多少戲曲題材電影,短視訊平台上有多少戲曲作品和科普?

社群裡有多少戲曲社團?城市裡有多少戲曲演出?鄉村裡有多少戲曲舞台?

戲曲要發展,不能盲目追捧“郭德綱模式”,用不了也不能用

千萬不要小瞧了各種演出和影視劇對觀衆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舉個例子,黃曉明和尹正合作過一部電視劇《鬓邊不是海棠紅》,作為一部戲曲題材的電視劇赢得了無數觀衆的喜愛,直接帶動了很多觀衆對戲曲的關注和欣賞。

但是,目前的影視劇行業各種古偶劇才是重點,綜藝節目裡各種吃喝玩鬧才是重點,甚至于短視訊平台裡各種“挖呀挖”才是重點。

面對荒漠化、低幼化、飯圈化的娛樂市場,文藝界要做的是積極引導,媒體界要做的是積極配合,而不是拿一句“年輕人喜歡看”當幌子,然後去積極迎合部分觀衆的低級趣味,最後形成整個市場的螺旋向下,“挖呀挖”大行其道,傳統藝術曲高和寡。

戲曲要發展,不能盲目追捧“郭德綱模式”,用不了也不能用

總結,“郭德綱模式”肯定有其鮮明的優點,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帶動戲曲行業的流量和關注度,值得肯定也功不可沒,但這種模式還是屬于明星效應,僅适合德雲社等少數團體,并不适合推廣到整個行業。

就像閻鶴祥所說的那樣,相聲沒火,郭德綱火了。戲曲界目前需要的是讓全行業都活起來的模式,而不是集中全力去獲個大獎或打造一個大明星。

戲曲行業要健康穩步發展,除了要整治各種亂象以及懲治“藝術腐敗”之外,如何培育優質的觀衆群體、建立優良的發展氛圍是一個必須從全方位思考的課題,寄希望于大獎效應和明星效應都隻能治标,從根上解決才能治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