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三歲後,你們有沒有經曆過寶寶尿褲子的時候?特别孩子上學後,還會經常尿褲子,這個時候你是内心無波瀾的準備很多條褲子,讓老師平時給寶寶換褲子,還是會教自己的寶寶,要尿尿的時候,要告訴老師或媽媽?我想大多寶媽會教會自己孩子,但是有的寶媽卻是個例外。

孩子穿濕褲子回家,寶媽群裡找幼稚園老師麻煩,其他家長霸氣回複
我的一個幼師朋友,她最近遇到一件很鬧心的事情,她的班上來了一個比較特殊的孩子。這個孩子因為爺爺奶奶的寵愛,什麼事情也不會做。他是一個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的孩子,吃飯、走路、上廁所都需要有人幫助,而且語言表達能力也很差。
這孩子上幼稚園以來,經常是書包裡帶着好幾條褲子,預備他尿褲子以後替換。老師也總是細心地觀察他,尿了褲子就趕緊換掉。
晚上,這位孩子的媽媽卻在群裡發了一些很不好聽的話,原來,孩子回家以後褲子是濕着的。媽媽就說:“你們這老師也太不合格了,我的孩子交到你們手上,就穿一天的濕褲子,你們自己的孩子這樣會不會心疼?”
老師覺得很委屈,因為放學之前剛剛給他換過褲子了,也可能是在放學路上尿的。但是,家長就是不依不饒,還說要去幼稚園上司那裡去評理。
結果,有的家長就實在看不過去,對這位媽媽硬氣回複說:“我們其他幾十個孩子,都不會有這樣的情況,你不從自己孩子的身上找原因,隻會賴老師,老師已經夠好說話了,這事情不賴老師。事情鬧僵了,你的孩子是打算轉學嗎?”結果,這位家長還真的就不鬧了,她沒有再吭聲,孩子也接着正常的去幼稚園了。
老師和家長的關系也是很密切的,因為孩子的連接配接,他們也算得上是合作夥伴了。老師對孩子不好,家長肯定是不同意的,但是,家長不尊重老師,對自己的孩子也沒有什麼好處。每一個家庭的孩子都有不同的情況,老師和家長隻有良好的溝通交流,才是對孩子的成長最有好處的。
幼稚園裡有老師照顧孩子,但是也不會像家長那樣一對一地照顧孩子,很多事情還是需要孩子一點點學習自己去做。是以,孩子去幼稚園之前,我們應該培養孩子這些基本的能力,才能讓孩子容易更好地适應幼稚園的生活,而不是去責怪老師不負責。
▼訓練孩子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孩子在家裡和父母相處,很多家長不用孩子說話就猜透了孩子的心思,或者是不用孩子說話就已經為孩子打理好了一切。但是,如果孩子去了幼稚園還是這樣的狀态,可能就要受苦了。
比如,有的孩子喝水找不到自己的水杯,也不願意開口請别人幫忙,就可能一天都喝不到水。有的孩子尿了褲子,不敢和老師講,就穿一天的濕褲子。孩子被别人欺負,不敢跟老師說,隻能自己承受。這些事情孩子很難受,可是老師也不知道,就會造成很深的誤會。
當然,老師有責任細心地觀察每一個孩子,但是,孩子如果孩子可以很好地表達出來,更能避免一些意外的發生。是以,那些能說會道的孩子,在幼稚園基本上不會有太多的困難,他們過得也大多比較愉快。
▼訓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一定要有一些生活自理能力再去上幼稚園,這是家長一定要謹記的。不是說,老師不照顧孩子,而是因為如果别人的孩子都會自己吃飯、喝水、上廁所、穿衣服,隻有你的孩子需要老師的幫助,可能會讓孩子被别人嘲笑。
自理能力強的孩子,他們在幼稚園會超級自信,就像國小裡經常數學、國文考一百分的孩子一樣。是以,有些必要的事情,孩子必須靠自己去做。
▼孩子學會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處。
孩子去幼稚園除了鍛煉自己的自理能力,學習一些知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學習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
如果孩子在家裡特别自私,上幼稚園就可能會被孤立,交不到朋友,幼稚園生活比較枯燥或者痛苦。我們的孩子,在去幼稚園之前,也要學會和長輩相處,和其他小朋友相處的規則,才能愉快地在幼稚園生活。
▼孩子有基本的安全意識。
孩子在幼稚園經常會有一些小的意外,這些都是不能避免的,但是我們應該避免孩子受到大的傷害。比如,老師的體罰,比如,放學回家路上的安全。我們在孩子上幼稚園之前,應該向孩子灌輸一些保護自己的基本常識,不跟陌生人走,不管是誰都不能随意觸碰你的身體,路上的乘車安全等等。做一個有安全意識的小朋友,過平安快樂的生活,健健康康地長大。
孩子從出生到牙牙學語再到上學,都是一路在學習中,三歲前是家長在教育,三歲後是老師在教育,但是孩子的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還是需要家長去教和引導。
孩子上幼稚園後,是适應集體生活,雖然幼稚園裡是老師在教導寶寶,但家長也要和老師一條心,去讓寶寶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