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總不能把整本書讀完,愁啊——

“我孩子上國小,看書時總是喜歡抱一大堆,看到有興趣的就多看一會兒,不喜歡的翻幾頁就丢到一邊,我該怎麼培養他把整本書讀完的習慣?”一位媽媽這樣說道。

當然,她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跟孩子制定閱讀計劃,商量好這本書幾天讀完、讀完這本書再看下一本,甚至還“威脅”孩子,不把家裡現有的書讀完,就不能再買新書。

可惜她的努力效果全無,孩子依然會把自己喜歡的書讀上好幾遍,但對媽媽要求讀完的書卻沒什麼興趣。

孩子這樣讀是不是真的有問題?到底要不要培養孩子從頭到尾讀完一本書的習慣呢?

其實,閱讀并不意味着每一本書都要從頭到尾讀完。

孩子總不能把整本書讀完,愁啊——

閱讀是一種基于興趣的活動。孩子讀的都是自己感興趣的書,才能讀得專注、愉悅。

孩子遇到不感興趣的書,根本不想讀,或者堅持讀幾頁,最終還是放棄,原本就是閱讀的常态。

真正的閱讀活動中,孩子享受的是閱讀的過程,沉醉書中的狀态,随着書中的内容進行思考、想象的樂趣,并不是從頭到尾讀完每一本書的成就感——讀完一本書确實會帶來成就感,但前提是那本書他真的非常喜歡。成熟的成人讀者也是一樣,他的愉悅來自“我讀了一本好書”,而不是“我讀完了一本書”。

為了讀完一本書而閱讀,閱讀就變成了任務,讀者就失去了自由徜徉書中的樂趣。

當然,遇到自己特别感興趣的書,人們會一秒鐘都不舍得放下,廢寝忘食也要讀完。

閱讀一本書的過程也不僅僅是坐下來,把書打開,從第一頁一直看到最後一頁的過程。

想起一個問題去查書,把一本書反反複複讀很多遍,讀完一本書講給别人聽,就一本書發表自己的評論,都是閱讀過程的一部分。

孩子總不能把整本書讀完,愁啊——

如果孩子隻會把一本書從頭看到尾,他的閱讀過程中不包括其他内容,可以說孩子還沒有真正地學會閱讀。換個角度來看,并不是每一本書都值得從頭到尾讀完。

有的是書的品質不高,不值得讀完;有的是書的内容枯燥乏味,讓人讀不下去;有的是原著雖好,但翻譯太差;還有的書是實際内容和你選擇時的期待不符。

這些書,其實都不值得花時間從頭到尾讀完,但我們又無法避免買到這樣的書。

也許有的父母會想,書都買了,錢也花了,不讀完多可惜!

但是我們再想想,是孩子的時間和閱讀興趣寶貴呢,還是買那本書的二三十元錢寶貴呢?會翻來覆去地讀感興趣的書,把沒興趣的書丢到一邊,懂得選擇,也懂得放棄,是孩子自主閱讀能力的一部分。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樣的孩子,比父母給什麼就讀什麼,不管自己感不感興趣都能乖乖讀完的孩子,閱讀水準和閱讀能力都高多了。

可能關注孩子品格發展和良好習慣的父母又會擔心,孩子這樣看書,以後做什麼都半途而廢怎麼辦?

我想這是曲解了“堅持”的意義。

堅持做自己想要的、有價值的事情,這種堅持才有意義。

孩子總不能把整本書讀完,愁啊——

被逼着堅持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那不叫堅持,叫妥協、忍耐、放棄自我。

家長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被培養成沒有主見、沒有自我的孩子,是以孩子不喜歡的事,我們從不勉強他們堅持。

“不讀完整本書”可能會遭遇一個具體問題:學校規定的必讀書目,孩子不想讀怎麼辦?

最簡單直接的辦法是,告訴孩子把這些閱讀當成作業,把閱讀量分解,當成任務一點一點完成。

總之,當發現孩子的閱讀方式與父母期待的并不相符時,父母要做的不是否定孩子的閱讀方式,不是用灌輸的方法,把孩子強迫或者半強迫地導向父母認為“正确”的方向,而是支援孩子在自己的閱讀實踐中對屬于自己的閱讀技術的探索。

如此,孩子才能真正學會用自己的方式,主動地、自由地閱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