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孩子总不能把整本书读完,愁啊——

“我孩子上小学,看书时总是喜欢抱一大堆,看到有兴趣的就多看一会儿,不喜欢的翻几页就丢到一边,我该怎么培养他把整本书读完的习惯?”一位妈妈这样说道。

当然,她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跟孩子制定阅读计划,商量好这本书几天读完、读完这本书再看下一本,甚至还“威胁”孩子,不把家里现有的书读完,就不能再买新书。

可惜她的努力效果全无,孩子依然会把自己喜欢的书读上好几遍,但对妈妈要求读完的书却没什么兴趣。

孩子这样读是不是真的有问题?到底要不要培养孩子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的习惯呢?

其实,阅读并不意味着每一本书都要从头到尾读完。

孩子总不能把整本书读完,愁啊——

阅读是一种基于兴趣的活动。孩子读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书,才能读得专注、愉悦。

孩子遇到不感兴趣的书,根本不想读,或者坚持读几页,最终还是放弃,原本就是阅读的常态。

真正的阅读活动中,孩子享受的是阅读的过程,沉醉书中的状态,随着书中的内容进行思考、想象的乐趣,并不是从头到尾读完每一本书的成就感——读完一本书确实会带来成就感,但前提是那本书他真的非常喜欢。成熟的成人读者也是一样,他的愉悦来自“我读了一本好书”,而不是“我读完了一本书”。

为了读完一本书而阅读,阅读就变成了任务,读者就失去了自由徜徉书中的乐趣。

当然,遇到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书,人们会一秒钟都不舍得放下,废寝忘食也要读完。

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也不仅仅是坐下来,把书打开,从第一页一直看到最后一页的过程。

想起一个问题去查书,把一本书反反复复读很多遍,读完一本书讲给别人听,就一本书发表自己的评论,都是阅读过程的一部分。

孩子总不能把整本书读完,愁啊——

如果孩子只会把一本书从头看到尾,他的阅读过程中不包括其他内容,可以说孩子还没有真正地学会阅读。换个角度来看,并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从头到尾读完。

有的是书的品质不高,不值得读完;有的是书的内容枯燥乏味,让人读不下去;有的是原著虽好,但翻译太差;还有的书是实际内容和你选择时的期待不符。

这些书,其实都不值得花时间从头到尾读完,但我们又无法避免买到这样的书。

也许有的父母会想,书都买了,钱也花了,不读完多可惜!

但是我们再想想,是孩子的时间和阅读兴趣宝贵呢,还是买那本书的二三十元钱宝贵呢?会翻来覆去地读感兴趣的书,把没兴趣的书丢到一边,懂得选择,也懂得放弃,是孩子自主阅读能力的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孩子,比父母给什么就读什么,不管自己感不感兴趣都能乖乖读完的孩子,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都高多了。

可能关注孩子品格发展和良好习惯的父母又会担心,孩子这样看书,以后做什么都半途而废怎么办?

我想这是曲解了“坚持”的意义。

坚持做自己想要的、有价值的事情,这种坚持才有意义。

孩子总不能把整本书读完,愁啊——

被逼着坚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那不叫坚持,叫妥协、忍耐、放弃自我。

家长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被培养成没有主见、没有自我的孩子,所以孩子不喜欢的事,我们从不勉强他们坚持。

“不读完整本书”可能会遭遇一个具体问题:学校规定的必读书目,孩子不想读怎么办?

最简单直接的办法是,告诉孩子把这些阅读当成作业,把阅读量分解,当成任务一点一点完成。

总之,当发现孩子的阅读方式与父母期待的并不相符时,父母要做的不是否定孩子的阅读方式,不是用灌输的方法,把孩子强迫或者半强迫地导向父母认为“正确”的方向,而是支持孩子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对属于自己的阅读技术的探索。

如此,孩子才能真正学会用自己的方式,主动地、自由地阅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