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少年問題專家恩裡科:莫讓“情緒教育”成為孩子成長的“短闆”

關注“追日教育”

每天讀點講方法、講實用、講科學的育兒幹貨

青少年問題專家恩裡科:莫讓“情緒教育”成為孩子成長的“短闆”

孩子們的青春期約從10~12歲開始,這是一個充滿自我和思考的階段。孩子開始對真正的自己感興趣,也經曆和感覺到成長所帶來的種種變化。

從童年到青春期過渡,他們感覺到這種變化,經曆着這種變化,卻不了解它。由此産生了多種多樣的情緒,如希望、好奇、恐懼、熱情、憤怒、共情等。

大人們往往低估了青少年的情緒感受,将一切反常歸結為孩子的叛逆和任性,因而情緒常常引發“戰争”。

想要真正解碼敏感期少年的情感變化,走進孩子内心,實作正面管教,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務必做好青春期孩子的“情緒教育”。

我與一群十三四歲的孩子們聊天,聽到這些男孩和女孩們講出心裡話——恐懼是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

成長的改變帶給孩子恐懼

當被問及最大的恐懼時,賈科莫半是挑釁,半是真誠地回答道:"早上的鬧鐘。早上六點半,鬧鐘響起來,一陣巨大的恐懼會湧向我。

我關掉鬧鐘,但有那麼幾秒,恐懼的感覺依然陰魂不散。我從床上爬起來,思索了一下這事,但我并不能明白為什麼我會感到害怕。"

這讓我開始思考,當我們自身從一種狀态過渡到另一種狀态時,我們會産生恐懼,就像某種死亡到生命的過渡,反之亦然。

拉拉是一個非常熱愛運動的女孩。她向我們講述了在雪地裡發生的意外和她對自己無法再次踏上雪道的恐懼。

她辯解道:"我知道,這種恐懼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對我來說,不是這樣。因為滑雪是我唯一真正喜歡的運動,我真的害怕永遠不能再重新拾起這項運動。盡管我并不會想停止滑雪,但我害怕這件事情。"

這裡,我們又看到了徹底,并且毫無轉圜餘地的變化會帶來怎樣的恐懼,令人害怕的是自我的一部分徹底死亡,并且"永遠不再"蘇醒。

十幾歲的路易吉,還很天真:"恐懼是一種很糟糕的病,當它找到你,它就賴着不走了。"

十二歲的阿麗安娜猶豫了一下,然後坦白道:"我沒有多少恐懼……不,不!我其實有很多恐懼。我害怕黑暗,然後還有蜘蛛,但我也害怕不被别人接受或者做不到什麼事情……但是,我們這些孩子隻傾向于承認小的恐懼,我們從來不會說出我們最深的恐懼。"

當我們并不了解某個事物時,每個人都害怕它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改變自己的内在、身體和心靈……尤其當我們不知如何掌控它,或者無法掌控它時。

孩子們最大的問題是,在感受身體改變的同時,他們的頭腦在某種程度上是獨立的,頭腦或者試圖跟上身體的腳步,或者因為不再認識這個身體而迷失。是以,處于青春前期的孩子也許意味着要面對、處理人生中數量最多的恐懼。

青少年問題專家恩裡科:莫讓“情緒教育”成為孩子成長的“短闆”

孩子的恐懼千變萬化

在轟轟烈烈的改變過程中,恐懼并非一種且一成不變。事實上,它是最細膩的一種情緒,恰恰在這個艱難的年齡階段,它變得越來越複雜,并且産生層次極為不同的結構,類别多種多樣。

有一些是"階段性恐懼",它們與學習如何獨自做事的需要相聯系,這是成長過渡階段典型的恐懼情緒。

例如,走在路上的孩子會攥緊同行人的手,他必須學會獨自外出,這一點是肯定的。上中學的第一天,小姑娘會想和陪伴她的父母待在一起,她面前的新環境使她驚恐,她也必須學會獨自應對。

那些總是習慣于父母、祖父母或保姆陪伴的人必須學會獨自行動,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許多情況一樣,在這種情況下,對于第一次的恐懼是一個很自然,但無法避免的障礙。他們想要,但也不願獨自面對:他們渴望并且忍受着這種可能帶來曙光的孤獨。

有一些是"客觀性恐懼",即那些受特定的、有強烈象征力量的外部事物影響(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的恐懼 :黑暗、蜘蛛、小醜、飛機、某種噪音或聲音,等等。

有一些是"推定性恐懼",即那些與自己未來的前景有關的恐懼,這類恐懼也與個人或他人(父母、同齡人、教師等)對自己的預期有關。

"偶發性的恐懼"更是不必說了,它們的誘因是個人會遇到的不可預測的處境,它們也是與我們保命的動物本能最相關的情緒。

有一些是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的"正常性恐懼",例如面對學校成績、考試和責備時的恐懼等。

有一些是"生存性的恐懼",宏觀來看,它們與個體自身和他人的生存狀态相關,涉及到一些宏大的主題,例如生存的方式和死亡的意義。

還有一些特殊的"關系性恐懼",它是上述一些恐懼類型的集合體,但隻涉及與他人的關系, 甚至于幾乎隻涉及親密的家人和朋友。

我們還可以補充一些諸如"社交性恐懼"、"遺傳性恐懼"等的恐懼類型。

我們無法列舉出所有的恐懼類型,不僅因為它具有複雜性,也因為在每一類恐懼内部都還有更多不同的細微差别和聯系。

恐懼不單是好與壞之分

女孩埃萊娜說:"我害怕昆蟲。小時候有一次,我看到一隻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爬過我的床。也許是蟑螂,我不知道。它好大好大,我吓哭了,但我喊不出來,是以也沒有人過來幫我。我很害怕那東西,後來這隻蟲子不知道爬去了哪裡,我很怕它會再爬回來,怕它躲在某個地方,會對我做些什麼……

即使是現在,這種恐懼仍然會讓我感到害怕,盡管我明知它很愚蠢,但卻戰勝不了它。同時,我感覺這種恐懼也在保護我,但它也不會如我所希望的那樣讓我感到平靜。比如,在我去鄉下的時候,或者夏天站在打開的窗戶前的時候……"

就這樣,他們慢慢地開始明白,世界并非隻是黑和白,世界形形色色,充滿了細膩的色彩變化。他們有點困惑地意識到事物往往有許多面。例如,有些恐懼會保護我們,但也有一些會壓迫和阻止我們依照想要的方式生活。

更多孩子對恐懼的認知:

喬伊斯說:"在我看來,害怕某件事才使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

而對于嘉達來說,恐懼可以"像癌症一樣,一直侵擾你, 直到你深受它的毒害,而它永遠也不會知足……"

馬丁寫道 :"我害怕時間的流逝,害怕認為生活會像打個激靈一樣,轉瞬即逝。"

對埃麗莎來說,"沒有恐懼,生活會很無趣。"

而艾瑪覺得"恐懼部分構成了某些事物的美"。

斯特凡諾的觀點也非常有道理:"要戰勝恐懼,就必須變得非常勇敢,也需要非常冷靜。"

格蕾塔的答案近乎是一份标準答案 :"感到害怕并不是什麼壞事,因為沒有恐懼,人們就永遠無法感受到直面它們時顫栗的快意。"

青少年問題專家恩裡科:莫讓“情緒教育”成為孩子成長的“短闆”

找到對待恐懼最好的方式

盡管孩子們有時也能完全意識到恐懼本身所具有的不同的功能,包括消極的和積極的,他們還是以一種無序的、往往也是間接的方式與恐懼做着鬥争。但有時,他們直面恐懼和它鬥争,并以此砺練自己。

孩子們試圖挑戰自已對恐懼的極限

孩子在朋友們面前做出危險的行為和動作,這是青春期典型的冒冒失失的态度 ;還有為了加入某個小團體或組織而進行的"入會挑戰",為了證明勇氣而設定的測試和考驗。這個年紀的孩子開始看恐怖電影、視訊和恐怖小說,他們一邊戰戰兢兢,一邊又很享受這種感覺。

這些無一不在有力地證明兩件相輔相成的事情 :一方面,孩子們清楚自己已經有能力挑戰這種情緒;另一方面,他們希望親身感受恐懼,好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

家長并不支援孩子的恐懼考驗

家長如果懂得看到其中的本質,就很容易認識到他們仍在童年階段的邊界上徘徊,他們既想要也不想要控制自己、認識自己和克制自己。

可是,面對對于恐懼的考驗,孩子們常常感到被遺棄了。他們感覺自己沒有得到傾聽。最重要的是,他們并沒有感受到家長的支援。他們對于恐懼的認識還不夠牢固和堅定。他們做出挑戰等行為,試圖激起恐懼。

大人們在怕什麼?

然而,很多家長害怕自己的孩子身上正在發生的變化,以及他們展現出的潛力。從嫉妒到傲慢,從刻意的無動于衷到輕視:面對孩子們即将到來的青春期,成年人的恐懼會以許多方式呈現出來。

他們害怕未知,否認自己的欲望和私心,無法忍受青少年的創造力、沖勁兒和冒冒失失。

家長們既為他們,也對他們感到恐懼。是以,他們假定孩子們"沒有責任感",想将這種不負責任轉化為一種有序和規律的責任意識:他們要求對方的服從,因為若不如此"孩子們不知道自己會落到哪般田地",這其實是在變相宣布他們害怕青春期最重要的特點——持續的變化。

簡而言之,正是出于恐懼,家長輕視、貶低、忽視孩子們的呐喊和呼喚,孩子們在天翻地覆的無序和喧嚣中茫然無措。

以上資源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資訊,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内與本站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

最美的教育在路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