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習是為了自己” -為什麼這個簡單的道理卻常常跟孩子講不通?

“學習是為了自己” -為什麼這個簡單的道理卻常常跟孩子講不通?

曾經認識這樣一位父親,他對孩子照顧無微不至,在孩子學習時甚至于把孩子要讀的那一頁書都翻好了。

他這樣做是為孩子節省時間,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孩子學習。然而事與願違,他的兒子不但成績不好,反而形成了一種不良習慣,父親不在身邊相陪,他就無法獨立完成作業。

孩子都有一種依賴性,隻要有人替他着急,他自己就會懈怠。

當父母過多的參與他的學習時,他就會認為學習是父母和他共同的事,甚至于完全是父母的責任。既然什麼事情父母替他想好了,他也就用不着操心了。這一點,其實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大忌。

盡管孩子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家庭的中心,可是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懂得,孩子一旦離開家庭,今天來到學校或者明天走向社會,哪怕是小皇帝也得服從集體需要,不會再是中心了。

是以,父母應當使孩子認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現在艱苦的學習,是為了将來他自己有一個好的前途,而不是為了父母在學習。“物競天擇,适者生存”,面對激烈的社會競争,如果沒有足以維持自己生存的能力,那麼總有一天會被淘汰的。

隻有當孩子認識這一點,他才能不等不靠,加倍珍惜學習的機會,而越發投入,學習也更有收獲。

我們必須要提醒各位父母,說到底,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讓孩子明白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當然很多家長都明白這個道理,也希望孩子懂得這個道理,孩子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學習是為了家長呢?

01

孩子的學習,此動力與彼動力大不相同

孩子的學習動力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内生動力,一種是外在動力。兒童行為與心理學家有一個驚人的發現:這兩種動力就像緊挨在一起生長的兩棵大樹,它們的生長經常不是同步的,而是此消彼長的。

換言之,如果學習動力都是外界的力量所給予,那麼造成的狀況往往是孩子内在學習動力的萎縮。

如今孩子學習的外在動力,在很多家庭已經表現得不能再強。不管是雙休日還是節假日,不管是寒風凜冽還是酷暑當頭,都可以看到家長車載手推,運送睡眼惺忪的孩子四處上輔導班;家長用電動車馱着孩子上下學,一路上都在嚴厲拷問孩子的功課,到了家中,哪怕沒有時間做飯洗衣,都要像個牢頭一樣,呼喝孩子好好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學習上。

如此一來,孩子學習的外在動力蹿生成為一個巨人,而孩子學習的内在動力卻萎縮成一個侏儒。孩子常常在嚴厲的管束、無邊的壓抑中生出逆反心理:

媽媽像個牢頭管牢犯一樣管着我,她要我學習好,還不是為了她自己有本錢到朋友圈裡去吹噓,為了她自己能收獲上百個贊臉上有光,她體會到我的痛苦沒有?體會到我每天覺都不夠睡,每天被各種功課填滿的痛苦沒有?她有多麼自私!

02

父母的不當做法,削弱了孩子學習的内動力

1、情緒完全被孩子的成績帶跑

不知道你家是否是這種狀況:家長的喜怒哀樂全被孩子的成績左右,孩子考好了,家長比自己升職加薪還要喜出望外;

孩子沒考好,家長那個垂頭喪氣,比股市暴跌自己的投資全被套牢還要滿臉絕望。這樣的表現成為常态後,孩子一考試就感到有芒刺在背,滿手都是冷汗。

時間一長,孩子覺得學習是為媽媽學的,不然,為何媽媽要為我的89分捶胸頓足、傷心不已?

朋友家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小姑娘沒有考好,媽媽想到這一年來風裡來雨裡去馱女兒四處上課的辛苦,氣惱兼傷心,不禁号啕大哭。小姑娘很鎮定地站着給媽媽遞紙巾,反而勸慰她說:

“媽媽,學習是我的事又不是你的事,你幹嘛這麼經不起打擊?你一個快40歲的人了能不能遇事鎮定點兒?一次月考就把你搞成這樣,以後萬一我中考、聯考沒考好你怎麼辦?哪個成功者不是失敗了很多次的?連我們老師也說,考試有難有易,就是一個階段性的檢測,一定要盡快從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心态中走出來……”

女兒的話,在媽媽的心中猶如轟響一個炸雷,促使她思考自己認識上的盲區:孩子的學習,究竟是為她自己,還是為家長的臉面?孩子的學習,究竟是為她的全面成長,還是隻為一個掙臉的分數?

2、把孩子的成績與物質獎懲挂鈎

相信不少家長都會給孩子制訂很多赢得物質獎勵的規則,比如功課考到多少分、多少名會獎勵給孩子什麼或者滿足孩子什麼條件。

制訂這樣獎懲政策的家長一定揚揚得意,因為一開始,孩子為了物質獎勵确實是好好學習了一陣,可是最多過了6個月,同等力度的獎懲已經觸動不了孩子的心,他便開始恢複“老油條”的脾性。

家長盯一盯,他被動推進一下,家長一沒留神督促,他馬上開小差,還想出了“長時間蹲馬桶看動漫”“長時間洗澡拖延寫作業”“假裝吃水果蹭電視看”這些獨到的偷懶怠工方式。

沒錯,看看家長與孩子簽訂的這些獎懲合同,看看這些事無巨細的物質引誘,與資本家雇傭勞工的方式有何不同?

在孩子心目中,家長就像資本家,專門在他的鼻子前吊一根胡蘿蔔,連哄帶騙驅趕他往前走,在這種情況下工作的勞工,哪個會積極主動,生發出内在的創造力呢?

3、把自身不求上進歸咎于孩子

“自從孩子上了國小,咱就再也沒有寫過論文,沒有搞過科研,沒為職稱評定添磚加瓦。”

“可不是,自從孩子進了小升初的磨道,我就推掉了所有的進修和加班,工作上也得過且過。”

“你們這些犧牲算個啥,我一個好閨蜜,為了緊盯孩子的學習,把開得很紅火的咖啡館都關掉了;我還有一個姐妹,連機關公派去美國讀MBA的機會都放棄了。”

三個媽媽一台戲,當這樣的戲文當着孩子的面唱響,會有什麼後果?

孩子要是懂事,一定會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媽媽為我犧牲那麼多,我要是考不進前五名,不得羞慚死?我怎麼有臉去面對媽媽那張寄予重托的臉?孩子這麼一想,就會造成大考大滑坡,小考小失常的局面,就會陷入一到關鍵時刻就腦子糊塗掉鍊子的怪圈。

孩子要是不懂事,就會這樣頂嘴:“你在機關都不思進取,憑啥讓我快馬加鞭?”“你說我腦子不靈光?你靈光?你怎麼混了這麼多年連個副教授也不是?”

家長遇到這樣的熊孩子,請不要着急生氣,冷靜下來想想,孩子并沒有說錯啊,工作是你的事,學習是我的事,咱們都對自己的事兒負責好不好?别老是把你自己的得過且過歸咎于我,我可背不動這個鍋!

4、總是打壓孩子的夢想

現在有國小生的家庭,晚飯桌上、上學途中孩子與家長的談話,已經被家長引導成了一種實用主義對談,交流的主題無非是:你下一次考試如何提升排名,如何調競賽獎項等級;為了引發老師對你薄弱環節的關注,咱們是不是要給老師送點禮?

要是孩子天真爛漫,不切實際地對家長暢談,他長大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他要去大名鼎鼎的美國宇航局NASA工作,他要去發現外星人并與之友好對談;他要學習最先進的電影特技,要拍出史上最厲害的恐龍電影;他要當手速最快,全世界最有人氣的電競賽手;他要創造一種飛車,可以解決城市擁堵的問題……

面對孩子這些天馬行空的夢想,大部分家長大吼一聲:胡說八道些什麼,你趕緊給我規規矩矩學習,以後考重點中學,考個好大學,考個公務員,捧個鐵飯碗,也好讓我們放心。

家長認定孩子未來的願望是渺無邊際的幻想、不合時宜的美夢,認為他應該緊盯眼下的一畝三分地,隻在這點兒地方不知疲倦地耕耘,其實這很不符合孩子熱愛變化、熱愛憧憬的心性。

一個沒有夢想的孩子,很難意識到他今天吃的這些苦有何意義,意識到他為什麼要學習數學、英語、鋼琴、電腦。如果他沒有遠期的目标,近期的艱苦學習他是很難心甘情願去耐受的。

唯有他意識到,未來的夢想與今日的學習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意識到今日不辭辛勞是為了未來有更豐富的選擇,他的内生動力才能發芽生根,茁壯成長。

正如著名作家龍應台在兒子安德烈小時候經常對他說的: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将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作為一名勤于思考、親力親為養大兩個兒子的媽媽,龍應台還清醒地認識到金錢和名聲,都不是下一代幸福快樂的核心元素。

她與兒子這樣談過:

“假定說,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到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者,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比較有成就,獅子河馬的管理者就‘平庸’。每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鬥争,在你心目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

從這一點上來說,夢想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隻有合适不合适孩子之分。是以,與孩子一起觀賞其夢想的種子,一同種下它、澆灌它,想方設法培育它,如果我們家長先做到了這一點,你會發現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培養起來并不難,因為自覺自願,永遠屬于一個有目标的人。

5、對孩子的學習事無巨細都要代管

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不管是預習的監督,還是作業的檢查,不管是背誦的推進,還是複習的細節,都要圍追堵截,一一追問,一一落實,一點自主的空間也不給孩子。

家長也許意識不到,就是這樣的事無巨細親力親為,反而扼殺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這就像我們遇到一個事無巨細都要思慮、監管、修正,事事都不放心下屬的上司一樣,最終,下屬們都會變成算盤珠子,變成“無腦巨嬰”,推一推,動一動。

沒錯,下屬會想:反正我想了也沒有用,都不會合你的意;反正考慮進步呀、業績呀,都是你的事,你愛管,不妨把所有動腦筋的事都讓給你。工作就是這樣變成上司一個人的事的,同理,學習就是這樣變成家長的事的。

孩子還小,本身對自己與家長各自負責的領域就界線不分,而家長的大包大攬,又加劇了這一迹象。若要培養在責任方面界線分明的孩子,我們做家長的是否應該後退一步,讓出激發孩子主動性的空間來呢?

父母應該做的是激發出孩子的潛能,把他的熱情調動起來,讓他自己幹勁十足地學。這裡有一些給父母的提醒:

讓孩子自己單獨處理功課,讓他自己多動腦筋,多探索。

當孩子做作業遇上難題,向你請教時,千萬不要立刻為他講解,應該問一問孩子是怎麼想的,看一看他在什麼地方想得不對,這可以使你了解他的思維,以便有的放矢地指導孩子學習。

切記不要替孩子做功課,即使孩子不停的央求你,或是你很同情孩子大量的家庭作業。你需要引導孩子對自己的事負責。

當孩子對某位老師有意見時,要告訴孩子,你可以不喜歡老師,但你不能拒絕學習知識。你學習是為了自己,是為了你以後的需要。老師也終将會離你而去,而知識卻是你的,是你終身的财富。

給家長們的最後提醒:解決内生動力,要舍得放手。

把孩子的一切吃喝拉撒都服侍好,為了24小時陪讀、陪寫作業,家長放棄自己的事業追求、朋友交往,放棄培育自己的興趣愛好。

這樣的貼身緊逼,事實上就是沒命地讓學習的外在動力遮蔽了孩子的心靈空間。外力太猛,等于把孩子學習的内生動力完全打壓了,孩子每天被嚴格監控,處于動辄得咎的狀态,不對學習超級反感才怪。

若要孩子逐漸樹立“學習是我自己的事,我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責”的心态,家長對孩子的日常學習要逐漸放手。

基本上,三年級之後就不要再陪寫作業,四年級就不要介入孩子的考試總結與日常預習,五年級之後就要讓孩子自己挑選輔導班,六年級要讓孩子自己挑選升學的道路……

總之,隻有你放出這樣的資訊——孩子,媽媽并不能為你的未來撐起保護傘,學習,就是你一根傘骨、一根傘骨地積攢自己遮風避雨的本錢,孩子才會意識到,學習,是安身立命的需要,是未來生活最關鍵的基石,是他必須去面對的挑戰。

-END-

來源:三棵樹心理教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