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些被“雞娃”長大的孩子,以後都咋樣啦?兩個問題一生難化解

“雞娃”,這是近幾年來非常流行的一個詞,相信讀者們都有所耳聞。這種管教方法因為強調孩子多努力、多學習,一秒不停連軸轉的特點,在網絡上引發熱議。

事實上,很多家長都在實踐這種教育态度:覺得“别家孩子都在上教育訓練班,我們也要上”,還有“再不學就要跟不上了”“對孩子嚴格是對他的負責”。

然而物極必反,很多東西原本是對的,但是走上了極端,對也能變為錯。

那些被“雞娃”長大的孩子,以後都咋樣啦?兩個問題一生難化解

你想要孩子幸福,還是讓他成功?

之前有一部熱映的電視劇,叫做《小舍得》。蔣欣在裡面扮演的角色田雨岚,就是現實生活中很多雞娃媽媽的寫照。她在兒子子悠很小的時候就送他去上補習班、興趣班。在餐桌上,動不動就拿子悠去和别人比較,以此警告兒子要認真努力。

小小的孩子,在密不透風的課程安排中,失去了遊戲的時間、和朋友玩耍的樂趣。在看劇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八歲的孩子很少露出笑容,總是在眼神麻木地重複着背詩、練琴,看不到屬于一點小孩兒的純真鮮活。

劇中,子悠的班級召開了一場家長會,老師請表現好的學生上台說話。輪到子悠時,孩子對着台下的田雨岚說:“我覺得,我的媽媽并不愛我。”雞娃心切的田雨岚一下子跳起來,哭着責罵孩子:“媽媽哪裡不愛你!我對你付出的還不夠多嗎?”身邊的其他媽媽勸她坐下,先聽孩子把話講完,她才肯聽下去。

那些被“雞娃”長大的孩子,以後都咋樣啦?兩個問題一生難化解

子悠接着說:“我的媽媽愛的是考一百分的我,如果我考不到一百分,媽媽就不愛我了……”孩子說出這句話,田雨岚完全崩潰,沖出教室,子悠也在台上泣不成聲。

這副場景相信不是任何一個媽媽希望看到的,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正是田雨岚錯誤的教育方式。雞娃的“雞”,寓意為打雞血,給孩子打滿雞血,就能一飛沖天?

先來看一下我們生活中怎麼用這個詞,比如:小明今天怎麼這麼興奮,跟打了雞血似的。隻有一個人出現了異常且短期的情況,我們才會拿“打雞血”來形容。給孩子制定密密麻麻的學習計劃,表面上是希望孩子才學淵博、多才多藝,背後的邏輯無非是:我要給孩子壓力,把他變成一個成功的人,我才是成功、負責任的家長。

那麼就涉及一個概念,什麼叫“成功”?家長們扪心自問: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将來幸福?還是更希望他将來成功?

那些被“雞娃”長大的孩子,以後都咋樣啦?兩個問題一生難化解

也許子悠因為田雨岚的教育變得成績名列前茅、拿獎拿到手軟,可是孩子自己幸福嗎?學習成績和拿獎有沒有帶給他成就感和自豪感?他有沒有時間交朋友?他的内心成長健康嗎?沒有人在意。媽媽隻在乎孩子成功了,自己也成功了。

而當子悠的承受能力到達極限,無力承擔時,媽媽又來哭訴自己的辛苦、為了孩子付出了多少多少、為什麼孩子不懂得感恩之類。瞎勤快的田雨岚隻不過是陷在了自我感動裡,對育兒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有巨大的思想偏差。

那些被“雞娃”長大的孩子,以後都咋樣啦?兩個問題一生難化解

被雞大的孩子,這些問題一生難化解

長期在雞娃環境下長大的小孩,性格會和媽媽的教育方式一樣極端。

一種是十分叛逆、攻擊性強。比如我的一個表姐,她是個很要強的人,對孩子的要求也高。在她看來,考好成績、照顧弟弟妹妹,同時感恩父母、尊敬長輩,這些都是女兒應該做的。孩子做得好了,那是份内的事兒,并不值得誇獎,可一旦做得不好,那就要受到她的懲罰。

有回我去她家做客,她女兒還不認得我,沒打招呼就進房間去了。表姐馬上大發雷霆,拍着女兒房門問:“家裡來客人你不會招呼一下嗎?這麼大的人了還要我喊你?”此話一出,隻聽孩子砰的一聲推開門,頭也不回地走出家門,又砰的一聲把大門摔上。

表姐無奈地拉着我坐下,說孩子以前不是這樣的。小時候給她報各種補習班、才藝班,堆得滿滿的,雖然孩子也經常說累,但都乖乖去了;現在女兒長大後,情況完全反彈,開始逃課、逃班、不回家,好像換了一個人。我說,這就是極端的育兒方式帶來的反噬。

那些被“雞娃”長大的孩子,以後都咋樣啦?兩個問題一生難化解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極端弱小、脆弱敏感。比如前面提到的子悠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因為父母一直壓抑他的天性,子悠慢慢認為有負面情緒是錯的,自己不能感到傷心、不能感到生氣,更不能對人發怒。因為這些都不好,媽媽知道了會生氣。

于是,當飯桌上的同齡小孩對子悠的歌聲表示不屑,公然冒犯他的時候,子由沒有勇氣去反駁。但他心裡又非常在意這件事,常常在無人的時候想起,産生精神内耗。被雞大的子悠,失去了生氣的能力。

那些被“雞娃”長大的孩子,以後都咋樣啦?兩個問題一生難化解

對比子悠和我表姐的女兒,我們發現他倆有一個共同點:自卑。表姐女兒是害怕他人否定自己、害怕他人對自己做出負面評價,而搶先否定、對抗别人,以逃避外界對自己造成傷害。子悠是潛意識裡認為别人會傷害自己、對自己進行否定,而表現得唯唯諾諾、不敢争取,認為自己配不上那些美好的東西。

從小在高壓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特别在意别人對自己的看法,隻能從他人的評價中尋找價值感,無法坦然面對自己的内心。

這些或顯性或隐性的心理問題,對于孩子以後的工作、社交非常不利。總之,孩子的身體長大了,心裡卻還是那個幼稚、脆弱的兒童。

那些被“雞娃”長大的孩子,以後都咋樣啦?兩個問題一生難化解

管教與自由平衡,才是好的育兒

雞娃并不能讓孩子一飛沖天,這種教育方式是極端錯誤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盡量給他自由。當然,自由并不是無限度地放養,适度管教也很重要。而如何管教、如何放養就是育兒最關鍵的要點。

好的育兒,應該在管教和放松之間找到一種平衡點,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學到目前狀态下該學的東西,同時不拔苗助長。

那麼為人父母,應該如何把握住這一關鍵要點呢?答案是分情況而定,世界衛生組織兒童衛生合作中心指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

出生﹣兩歲時期

孩子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對身邊的一切都是充滿好奇的。從出生到兩歲是寶寶探索能力的開發時期,這個階段要盡量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不要壓抑他的天性。否則孩子的探索欲将受到極大打擊,孩子不再有學習和了解事物的欲望,對以後的成長不利。

比如說,一個一歲半的寶寶把水杯碰翻、自己在地上玩水。趴在地上玩水容易着涼,但家長不應該指責他,應該把孩子抱起來,可以帶寶寶去專門的嬰兒遊泳館遊玩,滿足寶寶探索水的欲望。

那些被“雞娃”長大的孩子,以後都咋樣啦?兩個問題一生難化解

兩歲﹣上國小

兩歲後的孩子,有了自我意識,已經漸漸懂得一些事了,父母要在此時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比如,吃飯的時候就該專心吃飯,不能看電視、玩手機。剛開始孩子可能會大哭大鬧,希望用哭泣來令大人退讓,這個時候家長就要“狠狠心”,堅持自己定下的規則,不要因為孩子一哭就松懈。

父母的堅持會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是規則的,不是自己想怎樣就能怎樣,這就是所謂的規則意識。這個時候給孩子立的規矩要盡量少,可一旦立了,家長就一定要堅定,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輕易妥協。

那些被“雞娃”長大的孩子,以後都咋樣啦?兩個問題一生難化解

國小時期

經過學齡前階段的培養,孩子已經擁有基本的規則意識。這時候孩子進入國小學習,家長要注意孩子對學校的适應情況。很多孩子不是不願意遵守學校的規則,而是對學校的規則感陌生、不解。這時候就要家長和孩子溝通,多和他聊一聊學校裡的事,看孩子對于國小與幼稚園的不同之處有何看法。

家長要引導孩子去遵守學校裡那些比較明确的規矩,除此之外的人際交往、興趣愛好等方面,家長則要盡量少加幹涉。比如兒子就喜歡和鄰居小女孩兒玩,家長不要去幹涉他;孩子喜歡上了吹口琴,經常和一幫同好聚在一起研究,也不要橫加阻攔。

那些被“雞娃”長大的孩子,以後都咋樣啦?兩個問題一生難化解

青春期

這個階段的父母應該意識到一個事實:孩子已經長大,不能再以兒童的目光去看待他。這時候父母對孩子教育方式的關鍵詞就是兩個字:放權。

孩子進入青春期,要逐漸開始給他放權,引導孩子學會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日常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讓他自己來做決定,并且讓他來承擔這個決定帶來的後果。

比如,孩子的同學邀請他一起離家住校,他很想去,家長就尊重他的選擇讓他去。那麼搬進宿舍後,學校飯菜不好吃、與室友産生沖突、想家等情況,就是他需要自己承擔的後果。

當然,如果孩子實在堅持不住了,想要反悔,那家長則應該跟孩子确認這次的決定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嗎,然後再支援他的新決定。

給孩子自由,但在他失意時也别忘了給他關愛和支援。其實,養育孩子就是一個逐漸放手的過程。

那些被“雞娃”長大的孩子,以後都咋樣啦?兩個問題一生難化解

寫在最後:

父母給孩子最大的禮物,不是留給他多少金銀财寶、教會他多少知識才藝,而是讓他的内心富足,成長為一個自信、大方,能獨立在社會上生存的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