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小情商就低的孩子,往往來自于這三種家庭,無數父母卻引以為傲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2020年以來,名為“高情商恢複”的一種梗在網絡上火了起來:這種形容指的是某些人通過一種比較柔和的方式說出了比較難聽的真相,這種調侃其實就是一種對于“油腔滑調”的變相肯定。

那麼所謂“高情商”究竟是不是僅僅掌握一些“俏皮話”就可以達到的社交能力呢?恐怕事情并沒有這麼簡單。

何為情商?

其實早在二十一世紀之初,就有很多人開始将“情商”這一概念引入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小到街頭巷尾、茶餘飯後,大到各種所謂“成功學”大師的作品之中,都有其身影。

很多人将之了解為“與人相處的能力”,并且會将那些把話說的很漂亮、善于與人相處的人定義為“高情商”。

從小情商就低的孩子,往往來自于這三種家庭,無數父母卻引以為傲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其實是人們的一種簡稱,根據英文原意,其全稱應該是“情緒商數”,是心理學界提出的與“智商”(亦即“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相對應的一個概念。

想要達成高情商,應該做到的是在了解自己的前提下,在出色表達能力的幫助下,與他人形成良好互動。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和其他研究者如撒洛瑞(P.Salovery)認為,情商由自我意識、控制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和處理互相關系這五種特征組成,對于正常人而言,想要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出衆的自我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和了解他人能力是缺一不可的。

從小情商就低的孩子,往往來自于這三種家庭,無數父母卻引以為傲

是以在我們切實了解到“情商”的真實含義之後,我們也許就會對自己之前的看法有所改變。

同樣,這一特征并不僅僅是在成年人的生活當中才會出現的,即便是不谙世事的小孩,也有情商的存在;除此之外,情商這一名額并非是一成不變的,随着人們年齡的增長,個體的情商也是在不斷變化的,隻不過有的人會提升,有的人會下降。

關于對個體情商的培養,也是一個在家庭教育領域當中就值得注意的點。那麼怎樣才能讓子女在家庭生活當中就能夠受到相關的培養呢?對此我們不妨看一看專家的意見。

這樣的家庭大機率出現情商低的子女

從小情商就低的孩子,往往來自于這三種家庭,無數父母卻引以為傲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緻力于未成年人教育領域的李玫瑾教授在針對這一問題時表示,有些孩子其實從小就注定會是“低情商”的人,這與其所在的家庭教育有很大關系,但是他們的父母往往并不會及時意識到這一點。

1.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

相信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一定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某個家庭當中,父親總是喝得大醉才回家,母親也總是得理不饒人,于是夫妻雙友善總是會吵個不停。

關于這一點,李玫瑾教授舉了一個例子:她家隔壁的孩子原本性格很好,并且也十分機靈,在她看來是一個将來很有出息的孩子。

但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孩子并未能夠繼續學業,而是在十幾歲的時候就早早離開校園去打工了。

從小情商就低的孩子,往往來自于這三種家庭,無數父母卻引以為傲

為什麼好好的孩子會變成這樣?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其父母常常會因為一點小事大打出手,導緻孩子也會受到極大影響,“有樣學樣”,其在學校當中也常常會表現的情商很低,難以和同學們相處,常常發生打架鬥毆的情況。

家庭是個體成長的重要初級群體,在巴甫洛夫(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班杜拉(Albert Bandura)等行為心理學家看來,個體與外界發生互動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觀察與學習,對于年幼的個體而言,家庭無疑是最好的學校,父母就相當于老師。

假如父母的行為難以為子女樹立榜樣,那麼子女日後必然難以養成好的習慣。

2.子女常常遭到打擊的家庭

從小情商就低的孩子,往往來自于這三種家庭,無數父母卻引以為傲

很多家長會認為,教育孩子不能總是褒獎,也應該常常以一些嚴厲的言行來對其進行“鞭策”,隻有這樣孩子才不會被慣壞,并且在自己父母嚴厲教育當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會比較堅韌。

其實這種想法是完全不對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不但會吸收來自外界的事物,更會潛移默化的接受和模仿。

如果孩子在家裡常常受到來自父母的批評、打擊甚至是尖酸的嘲諷,那麼孩子的性格會變得比較古怪,并且還會以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去對待自己身邊的人們,無論是同侪還是長輩,假如在與之交流時采用一種嘲諷、打擊的語氣,那麼毫無疑問這是一種低情商的表現。

從小情商就低的孩子,往往來自于這三種家庭,無數父母卻引以為傲

作為父母,批評當然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

3.家長自私、格局小的家庭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盡管有些不好聽,但其含義是指什麼樣的家長,就會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關于這一點,李玫瑾教授再次舉例:某次在商場當中,一個水果攤位上告示牌寫着“禁止品嘗”,但是一個母親拉着自己的孩子經過時,還是悄悄摘了一個草莓來給孩子吃,還示意孩子不要聲張。

這種行為十分令人失望——作為家長,格局要大、眼界要寬,因為自己的行為時時刻刻都是會出現在自己子女的眼中,成為其榜樣的。

從小情商就低的孩子,往往來自于這三種家庭,無數父母卻引以為傲

有很多家長喜歡貪小便宜、行為自私,那麼當自己的子女受到影響也成為這樣的人時,其在與身邊的人交往的時候,自然也會表現得十分在意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甚至也會因為一些小事就和他人計較,這種行為勢必會被視為一種低情商的行為,進而影響子女的社會交往與地位。

是以即便你本身是一個有時候會自私的人,那麼當你為人父母之後,假如意識到這一點,再做改變也不遲。

綜上所述,很多家長總是想着讓自己的子女成為情商高、“吃得開”的人,但很多時候他們卻忘了自己的性格也是影響孩子性格形成的極大因素。

從小情商就低的孩子,往往來自于這三種家庭,無數父母卻引以為傲

假如你是一個家長,希望你審視一下自己的性格當中是否存在消極的方面會影響子女。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