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和尊重,與規則和底線,從來就不沖突。
生活中,經常看到父母與孩子讨價還價現場:
明明約定好隻能打20分鐘遊戲,過了時間孩子還要玩20分鐘:
“我再玩20分鐘嘛”,孩子開始撒嬌;
“不行,之前不是說好的嗎?”
“不啊,我就要玩!”孩子開始叫喊,撒潑;
“最多5分鐘。”媽媽見孩子那副模樣,受不住了;
“就20分鐘,我不管!”孩子見媽媽快招架不住,态度愈加強硬;
“好吧,真拿你沒辦法!”最終孩子獲勝。
這樣的爸媽,有着一顆“豆腐心”:他們的心太“軟”了,不忍心讓孩子難過失望,很容易就會向孩子妥協。
孩子其實很聰明,在父母一次次的妥協中,他會明白自己的眼淚、哭鬧原來是最有力的武器,可以讓爸爸媽媽按他的想法來。
于是,每一次他想達到目的,就會故伎重演,直到父母心軟妥協。
孩子不知道自己行為的界限在哪裡,是以做什麼事都隻想着依着自己的性子來,缺少既定規則的限制。
01
規則感,對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
規則感幫助孩子完成探索和發現。
規則感幫助孩子明确自己行為的邊界,把握分寸。
規則感為孩子提供安全保障。
從小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孩子成長過程中也會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錯誤行為,有的甚至是終生的遺憾。
02
教育孩子,父母要有原則,不能“豆腐心”。
2-6歲,是孩子建立規則感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的孩子,逐漸從家裡走向學校,接觸到更多的外部環境,開始了最初的社會化過程。
他們逐漸地開始知道,什麼行為可以做,什麼行為不可以做。
孩子小時候,隻能依靠父母來判斷對錯,明辨是非,但是由于我們的孩子,在被建立規則的同時,一面也在不停地試圖破壞規則:他們企圖用哭鬧、撒潑、拖延等來試探父母的底線。
是以父母有原則,堅守底線,就顯得尤為重要。
父母越沒有原則,最後會發現孩子越難管。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家裡,愛孩子的同時,也非常注重規則教育。
奧巴馬允許女兒們擁有iPad、照相機、電腦,但是不能違反學校規定帶着手機上學;
哪怕在白宮,她們也必須自己整理床鋪、設定鬧鐘。
奧巴馬認為,制定清晰而一緻的規則,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責任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如何給孩子建立規則感?重點在于以下三點:
和孩子協商一緻的前提下,制定清晰簡單有效的規則和獎懲辦法;
跟孩子耐心解釋清楚規則;
獎懲不應拖延或者随意取消,一旦告訴孩子不行時,一定要堅持。
我愛你,但我絕對不會縱容你。
END
3月節氣推拿提前安排起來
節氣來推拿事半功又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