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一遭遇挫折就哭鬧?試試這2個方法

一個四年級的孩子,媽媽要求他必須穿厚外套上學,可到了學校後,他邊爬樓梯邊把外套脫了丢樓梯口,上課鈴聲響後他找了個地方躲起來,問及原因,他說:“媽媽毀了我的一天!”

課堂上,當其他同學都完成作業看課外書的時候,這個孩子會邊哭邊掀課桌:“作業太多了,作業太多了!”

當我和家長溝通孩子的這些情況時,家長總說:孩子遇到這些情況隻是因為他們還不懂家長、老師的苦心,等他們再長大一點,他們自然就能明白家長和老師都是為了他們好!

再長大一點是哪一點?多大才算大呢?要知道,孩子的認知、行為模式、情緒表達方式如果沒有盡早得到重視,那孩子很有可能變得焦慮與自我懷疑,進而養成敏感脆弱的性格,不再願意與他人溝通與交流。

當孩子出現壞情緒并蔓延到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輕易被困難打敗的情況時,我們大人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提高抗壓能力,培養成長型思維。

美國心理治療專家艾麗莎·尼博森在她的《給孩子的毅力培養手冊》裡寫到,有毅力的孩子,更善于管理情緒,更快從挫折中恢複,也更樂于嘗試新事物。如果孩子能運用自我評價、解決問題、與自我對話等認知行為方法改變自己,通過培養毅力、進行抗挫訓練,達到形成成長型思維的目的,那他們在社交、學術、運動等方面一定會更加成功。

孩子一遭遇挫折就哭鬧?試試這2個方法

01幫助孩子識别想法和情緒,擺脫壞情緒影響

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工作,它常常趁我們不注意飛快閃過某些想法,這些難以捕捉的想法被叫做“自動思維”,它常常和一些重要的情緒一起出現。

國慶長假,老師布置了一份“我們偉大的祖國”的手抄報作業,孩子急得直跳腳,大聲叫嚷:“這個範圍廣了,我根本沒辦法查這麼多資料!”

孩子覺得自己根本完成不了這個作業,着急得都要哭了。可是不一會兒,他就想起來了:這是一份手抄報,手抄闆上根本寫不了太多内容,他能輕松完成!

在這個事件中,孩子第一時間認為自己“根本沒辦法查這麼多資料”這個想法就是自動思維,緊接着“大聲叫嚷”、“着急得都要哭了”就是伴随着自動思維的負面情緒,這些情緒會令孩子作出某些過激舉動。

如果不能正确識别想法,進而用想法控制情緒,孩子們很容易就會成為情緒的奴隸。

怎麼幫孩子做情緒的主人呢?

首先,我們應該确認這件事:在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不要急于和孩子講道理,也不要急于扭轉孩子的想法,我們要做的,是回應孩子的情緒,表達自己的同理心,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無處不在的支援。

然後,在孩子脾氣可控的情況下,讓孩子描述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厭煩、嫉妒、尴尬、焦慮、憤怒都是情緒,訓練初始,大人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代入情緒感受,以此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态。

最後,轉變孩子的想法,告訴孩子:雖然現在出現了一些問題,但問題總會過去;有情緒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我們最終可以堅持下來。

當孩子通過這樣的方式一步步識别情緒、控制情緒時,他的想法會逐漸向樂觀、積極的方向發展。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當他一步步克服困難并學會堅持時,他的自信心會逐漸增強,對情緒對掌控力也将變得越來越強。

孩子一遭遇挫折就哭鬧?試試這2個方法

02識别3P模式,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模式

有這麼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老太太兩個女兒都出嫁了,大女兒開傘店,二女兒賣草帽。天晴的時候,老太太就唉聲歎氣:大女兒的雨傘怕是不好賣了啊!下雨天,老太太也唉聲歎氣:沒人和二女兒買草帽,她可怎麼辦啊!鄰居就勸老太太:天晴的時候就想想二女兒,下雨天就想想大女兒,這樣一來,不就天天高興了嗎?

一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決定了他是個怎樣的人。像老太太那樣,凡事隻看到事物不好一面的,是消極思維;像鄰居那樣,凡事選擇積極有益角度的,是樂觀的思維方式。一個有毅力的孩子通常也是個樂觀積極的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消極思維有三個特點:

1、長久性:糟糕的情況決不會改變,不可能變得更好;

2、蔓延性:壞情緒會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3、個人性:凡事都是自己的問題,是自己做錯了事或者不讨人喜歡。

這三個特點被稱為“3P”,當孩子出現了其中某一個現象時,我們就要警惕消極思維對孩子情緒、行為的影響。

一個五年級的孩子,在同學們邊看班級的風采展示欄邊捂嘴笑的時候,突然失聲痛哭,她說:“我就知道你們會嘲笑我!”原來,展示欄上貼了她的生活照,她認為同學們在取笑她。

後來,在老師的調解下,這個孩子知道同學們原來是在看展示欄裡同學們畫的漫畫,覺得好笑才捂着嘴笑,頓時,她又尴尬了起來:“我剛剛出了一個巨大無比的醜,同學們肯定都覺得我是個怪人,他們不喜歡我了!”

這個孩子顯然就陷入消極思維中的“個人性”:如果有什麼問題,一定是自己的錯。過度消極情緒會讓孩子對一切失去興趣,變得沒有信心,更不用說什麼勇敢面對挫折的毅力了。幸運的是,孩子的思維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可以通過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模式,使孩子能更從容應對困難。

孩子一遭遇挫折就哭鬧?試試這2個方法

第一,作為家長,我們要給孩子樹立這個觀念:挫折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隻要願意付出努力,挫折就一定會被克服。

第二,讓孩子将思維轉換成成長型思維。在孩子遇到困難時,讓孩子寫下自己當下的第一個念頭,然後将它轉換成成長型思維。

“我學不好數學”轉換成“隻要我願意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

“我沒有被選上參加演講比賽”轉換成“失敗也是學習的機會,隻要平時多練習,下次我一定能被選上”

“班裡同學不喜歡和我交朋友”轉換成“我也有自己的優點,隻要我多展示自己,學習一些交流技巧,我也能成為大家的好朋友。”

……

幫助孩子識别影響行為的“3P”,教會孩子用成長型思維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提高他們對生活的自主性和掌控能力,遇到困難時,孩子也必定能用更積極的心态、更準确的方式去應對。

03寫在最後

《給孩子的毅力培養手冊》一書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為我們闡述了抗壓能力等複雜概念。書中通過28個趣味活動,以和孩子聊天的語氣,為孩子們的毅力培養提供了方法、政策和思路,為幫孩子增強耐力、正确看待問題、保持樂觀、解決問題、處理意外、靈活應對、堅持自我、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創造了條件。書中在講述每一個新概念後,都會設計與之比對的實操練習,以此來幫助孩子們訓練技能,進而形成一套有效工具,幫助孩子們在應對日常壓力的過程中獲得成長。如果你的孩子也遇到難以掌控情緒、遇到困難會退縮的情況,不妨和孩子一起讀一讀本書。

孩子一遭遇挫折就哭鬧?試試這2個方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