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昌齡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兩首樂府詩:塞上曲蒼涼,塞下曲悲壯

王昌齡非常善于寫邊塞詩,後人為其打上了邊塞詩人的标簽,作為一個深入了解軍營生活的詩人,王昌齡的邊塞詩總是能夠帶給我們驚喜,幾乎首首打動人心。下面這兩首樂府舊題詩,是王昌齡邊塞詩中的佳作,讀來有一種蒼涼悲壯的感覺,讀罷令人歎息不已。

塞上曲·其一

唐·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骝好。

開頭四句,詩人為我們描繪了肅殺悲涼的秋景,“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寒蟬、蕭關、塞外、黃蘆草,都是典型的邊境秋景,王昌齡以這些景象開頭,讓人感到陣陣寒意,那麼,戍邊的征夫所處環境之惡劣,自然不言而喻了。

王昌齡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兩首樂府詩:塞上曲蒼涼,塞下曲悲壯

接着詩人引出戍邊之事,“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幽州與并州,都是唐代的邊塞之地,在這裡,彙集了無數自願和被迫前來的士卒,但無論他們為何而來,結局卻都是一樣的:皆共塵沙老。要在此地,待上一輩子,一直到年老體衰,也無法回家,隻能埋葬于黃沙白土之中,這種結局,實在太過凄慘了。

末尾兩句,詩人又給出了一個強烈的對比,“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骝好”,不要學那些無所事事的市井無賴們,他們即便再誇耀自己的駿馬,又有什麼用呢?這看似是詩人對這些“遊俠兒”的譴責,但如果我們聯系上面的兩句,就不難發現詩人的氣憤之情!戍邊為國者,落得老死黃沙的下場,市井上的無賴流氓,卻好馬好衣,憤懑之情,不言而喻。

王昌齡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兩首樂府詩:塞上曲蒼涼,塞下曲悲壯

王昌齡此詩,以蒼涼的邊塞秋色為背景,表現了詩人對戍邊征人的無限同情,全詩充滿了蒼涼之感。

塞下曲

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開頭四句,仍然以塞外艱苦的環境起筆,“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詩人抓取了軍隊渡過飲馬河這一行動,描繪了深秋時塞外苦寒的景象,而且将重點隻放在了兩點上,一個是“水寒”一個是“風似刀”,簡潔明了,如臨其境。正因為風大,是以白日裡黃沙漫天,一直到日落時分都未停歇,臨洮這個地方,也隻能在暮色中隐隐而現,詩人這兩句,側面描寫了風大沙多的塞外景觀,堪稱氣勢恢宏,不禁讓人心驚。

王昌齡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兩首樂府詩:塞上曲蒼涼,塞下曲悲壯

接着兩句描寫戰争,用側面描寫,“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臨洮之地,自古便常常經曆戰争,開元二年十月,吐蕃以精兵十萬進犯臨洮,大唐軍隊奮力反抗,大敗吐蕃軍,斬獲敵人無數,俘獲牛羊無數,詩中所說的“長城戰”便是此戰。衆人都說,這一戰打出了大唐的威風,堪稱意氣風發!

但,這些都是别人對此戰的看法,王昌齡本人并不直接評價,而是以一個對比強烈的轉折結尾:“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從古至今,臨洮這裡,都是黃沙肆虐,而在那雜亂的蓬蒿之下,是無數戰死者的白骨!王昌齡對昔日的“長城戰”無一字評價,卻将這場殘酷的戰争,進行了十分形象的還原,詩人不用多說,蓬蒿下的白骨,便足以說明問題!此句一出,震撼之極,詩人的目的也已經達到,至此停筆,隻讓讀者自己去思考,手法不可謂不高。

王昌齡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兩首樂府詩:塞上曲蒼涼,塞下曲悲壯

王昌齡這首詩,以構思取勝,通過側面描寫突出戰争的殘酷性,以此表達對戰争的看法,全詩悲壯生動。

王昌齡這兩首以樂府為題的邊塞詩,蒼涼悲壯,讀來令人動容,這兩首詩也因為其獨特的藝術性和思想性,被選入到了《唐詩三百首》中,成為了流傳千古的名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