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擅長防守的耿炳文為何被朱允炆用來進攻?他是自殺還是死于疆場?

作者:幸福44960

永樂二年,一份彈劾檔案将這位開國元勳推上了風口浪尖。傳言他因僭越龍鳳服飾而畏罪自殺,但真相又是如何呢?透過重重迷霧,我們窺見建文朝廷一個可怕的決策失誤:讓這位守城能手去與久經沙場的燕王朱棣一決高下。耿炳文的結局又将如何?他真的自殺了嗎?還是戰死于那場殊死搏鬥?隐藏在史書夾縫中的真實一幕又是怎樣的?讓我們踏上探秘的征途,一探究竟。

擅長防守的耿炳文為何被朱允炆用來進攻?他是自殺還是死于疆場?

絕境長城鑄就英雄:耿炳文的守城奇才

耿炳文自小便接受家學淵源的武勇熏陶,其父耿君用乃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在紛亂年代,耿炳文更是如狼似虎,從朱元璋元年起就在長興衛一隅展現了驚人的防禦才能。

擅長防守的耿炳文為何被朱允炆用來進攻?他是自殺還是死于疆場?

張士誠步骅雖号令天下,但在長興城下卻是屢戰屢敗。耿炳文憑借兵少馬高的打法,就是這樣頂住了張士誠十萬大軍一個多月的攻城之圍。敵軍縱橫馳騁,攻城擲火,充其量隻能摧毀城垛城樓,但要想越雕镌花石而打入城中,确實舉步維艱。耿炳文指揮有方,全憑營壘阻敵,一旦有敵兵滲入城中,立即團團把守殚精竭慮,直到常遇春趕到解了重圍。

這僅僅是耿炳文堅守長興的冰山一角。直到張士誠兄弟無暇東顧,他始終未能攻下這座關隘重地。後世史書盛贊耿炳文"以寡禦衆,大小數十戰,戰無不勝"。少則幾百人,多則七千衛士,憑耿炳文精湛的防禦本領竟能擋住數萬重兵長達十年之久。

守城之道,關鍵在于善于利用地理環境布防,并做好軍心士氣的把控。耿炳文深谙此理,他早在建文前就顯示出了這一天賦。朱元璋拒絕給他調撥援軍時,他隻好靠練精兵自保。當時他所部克膺善戰,皆來自對地方軍校的反複操練,在戰陣中更能英勇善戰。這支由農夫漁子組成的精兵,正是他挺過張士誠無數次圍攻的根本力量。

更令人歎服的是,在數次絕境重圍中,耿炳文從未

擅長防守的耿炳文為何被朱允炆用來進攻?他是自殺還是死于疆場?

老朱賴以練精兵:耿炳文的軍事智慧

晉陽之戰過後,朱元璋手下雖然掃蕩了河北大片疆土,但仍無力長驅直入北平。一支遠征大軍的有無,将直接決定大明帝國能否一統中原。面對這一窘境,朱元璋反複思量,決定将培養精銳之任交予耿炳文。

當時耿炳文已年屆六旬,鎮守陝西多年,對這一重任卻頗有心得。他深知陝西乃關中亘古重地,當地漢人習武勇壯,正可塑之大用。隻是以前朝廷隻着眼于防患邊疆,對軍隊的訓練大抵流于形式,未能發揮地方優勢。

耿炳文首先增加了操練頻率,同時改革了陳舊的練兵方式。他不再墨守成規,而是因地制宜結合實戰進行科學訓練。來自各衛的士卒,無論身份貴賤,在他的新訓法下個個卷起褲腳淌水涉泥,經受酷熱嚴寒的淬煉。有一次,一名新兵因裝束散亂被耿炳文責罵,竟當衆下跪哭訴家貧無力購新裝束,耿炳文見狀當即冊除了那名士卒,為此他還被彈劾一案。

擅長防守的耿炳文為何被朱允炆用來進攻?他是自殺還是死于疆場?

就這樣,在耿炳文手底下鍛造出一支以馬步軍為骨幹、配備長戟矛槍的陝西精銳騎兵隊伍。這支人馬訓練有素,紀律嚴明,随召即至,頗獲老朱欽佩。洪武二十年鎮壓北元後,明軍準備北伐漠北,老朱便指令耿炳文派出馬軍前往會合傅友德。其時傅友德統率的主力,便有近萬陝西精銳騎兵随行。

除此之外,耿炳文還依托陝西民風勇悍的特點,為朝廷源源不斷輸送了大批新兵力量。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平定雲南的陝甘軍隊,核心便是由耿炳文鍛造的兩萬骁勇騎兵。這支雄師雖非耿炳文親率,但其基因無疑源于關中大将軍的英武練兵之道。

在朱元璋的垂念和嘉獎下,耿炳文名重一時,堪稱晚年大将之典範。他曾兩次因練兵手段激烈而遭彈劾,但朱元璋終究不以雕蟲為疵。有一次連官員都被他逐出操場,隻為能親自監督

新朝錯判人才用人

擅長防守的耿炳文為何被朱允炆用來進攻?他是自殺還是死于疆場?

朱允炆繼位後,為鞏固新朝統治,決心削弱前朝遺老權勢。他想趁機一舉掃平燕王朱棣的圍剿,因而對人才的調遣顯得匆忙失當。

當年春,燕王揮師撤離北平,禦駕親征。朱允炆聞訊大驚,急召諸将會師山西汾陰,欲以迅雷之勢破燕王于半途。他一面下诏諸路調兵遣将,一面也派人通知了當年六旬的耿炳文。

耿炳文此時已年高體衰,職掌陝西馬步軍事,然而從未上過沙場。他原本打算婉拒,但朱允炆竟親自上谕,要他速速興師北上,督同諸将讨伐燕王,遂不得不帶病挺身而出。

朱允炆如此用人用将的做法,着實有些匆忙失當。耿炳文固然老資曆老謀略,但偏重防守守城,無任何進攻經驗;況且當時他身體已漸漸力疲,根本無力臨大陣征戰。相比之下,反倒是陝西馬軍中的年輕将領,久經鍛煉且骁勇善戰,顯然更為适合出征讨伐。

擅長防守的耿炳文為何被朱允炆用來進攻?他是自殺還是死于疆場?

不過,耿炳文既已應召入營,朱允炆便竭力美化這一任命以壯聲勢。他不但賜與耿炳文"平西将軍"之銜,且下令陝西、四川、雲南等處調兵赴援,并令他統帥所有大軍。大軍在洪武年間骁勇無比,朝野上下無不對之振奮,無視耿炳文實際能力的匮乏。

此時的朱允炆己視燕王為最大的政治威脅,急于"撲朔殲滅"以鞏固王朝根基。然而,決策失之疏忽,人選失之草率,導緻了最終的失利。所指揮的旨意,所遣将領,盡皆昧于軍事現實,不免流于官場作風。

與朱允炆的匆忙臨時相比,朱棣的準備可謂滴水穿石。從北伐途中就派人窺探虎視耳,時刻掌控着情報。朱棣先下手為強,以極快的行軍速度直撲汾陰,而且親自用箭射殺了耿炳文,大軍随即潰敗。朱允炆這才知道自己的失算,眼見新朝陷于動蕩之中...

勢不兩立生死鬥

擅長防守的耿炳文為何被朱允炆用來進攻?他是自殺還是死于疆場?

朱棣自北平撤軍後,早已預料到朱允炆必将窮兵黩武以圖撲滅。因而他不敢延滞,決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發制人。

當年四月,朱棣自北平起兵,旌旗直指汾陰。他部署嚴密,行軍神速,後勤給養俱全,顯示出了沙場老手的素養。半路上他特地打發親信趙良佐帶人窺探汾陰虛實,得知朱允炆依然骁兵未動,于是決定奇襲汾陰。

五月十五日午時,朱棣麾下萬餘雄師已擺開陣勢,駐紮在汾陰城外數裡之遙。朱允炆這才驚覺朱棣兵臨城下,慌忙調集官軍城防。他見城内官軍寥寥無幾,遂不顧老臣們的勸阻,決定親臨陣前督戰。

當日黃昏,雙方在汾陰城外交手。朱棣上陣号令三軍,擲地有聲:"宦官專權,積威造怨,逼臣起兵也。今日為國家雪恥,為萬世子孫開太平,不殺朱允炆等逆黨,以正天紀!"如此振奮軍心後,朱棣親率精銳直撲中軍。

擅長防守的耿炳文為何被朱允炆用來進攻?他是自殺還是死于疆場?

防守有力的耿炳文在城頭督陣,他沉着臨危,使出渾身解數指揮城防。忽見城北一角突破,不由大驚,急令調撥兵力增援。未幾,城牆轟然倒塌,朱棣麾下馬步軍如狂風疾草般直撲城内,雙方随即展開了酷烈的白刃搏殺。

正當官軍節節敗退之時,朱棣親自拽弓上馬,臨危指揮。他手持長弓,如活物般向着人群射出一箭,隻見一人當即倒地。那人正是督同官軍作戰的耿炳文。耿炳文陣亡,朱允炆官軍陣腳大亂,終于在黃昏時分全軍覆沒。

此役可謂殊死一搏,雙方生死難料。朱允炆不甘失利,次日又親自督軍迎戰,但終因軍心士氣盡失而呼的敗亡。朱棣順利占據汾陰,攻略四方,從此一路東取大都,于次年正月登基為帝。而耿炳文這位老将終老病重傷,疆場陣亡,實在令人扼腕歎惜。

耿炳文之死:真相與質疑

擅長防守的耿炳文為何被朱允炆用來進攻?他是自殺還是死于疆場?

關于耿炳文的死因,曆來存在着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耿炳文在汾陰戰役中陣亡,被朱棣親手射殺。這一說法最先見于明朝官修正史《明太祖實錄》,後又得到《明史》等史書的印證。根據這些史料記載,當年朱棣在汾陰城外親自上陣與官軍交鋒,他手持長弓沉着射箭,一箭正中督陣的耿炳文,令其應聲倒地身亡。

另一種說法則完全不同。根據明代文人曾珽所撰《耿文忠公年譜》的記載,耿炳文并非陣亡,而是在汾陰大敗後自殺身亡。曾珽著書緣由很特殊,是根據原始檔案和耿氏家族所傳譜牒編撰而成。書中對耿炳文最後時日有極為詳細的記載:他在大敗後被俘,憎恨不肯歸降,遂以自缢殒命。曾珽更引述了當時親曆者的口述作證。

面對如此沖突的記載,後世學者們大多傾向于前一說法——耿炳文當真是陣亡于汾陰。他們認為作為正史,《實錄》《明史》等史書原則上可信;況且當年朱棣立下了"擒捕宵小","盡殺賊将"的軍令,若耿炳文真被俘獲,朱棣也斷不會留他性命。再者,朱允炆一方敗績也證明他們已在陣地被全軍覆沒。

然而仍有少數學者贊同曾珽的說法。他們認為曾珽資料來源權威,且記載詳實;既無誇張之詞,亦不存在臆造之嫌。再者耿炳文雖年高但體格碩壯,若真親身陣鬥,恐不緻被朱棣一箭射落。于是乎,自缢說更符合大将軍的驕勇性格。

結尾

無論耿炳文是戰死還是自殺,他最終的死因似都與朱棣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或許正如一些學者所說,耿炳文其人已成為朱棣削弱舊朝的一把利劍,注定了他悲慘的下場。隻是具體的死因,還有待于更多史料的開掘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