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擅长防守的耿炳文为何被朱允炆用来进攻?他是自杀还是死于疆场?

作者:幸福44960

永乐二年,一份弹劾文件将这位开国元勋推上了风口浪尖。传言他因僭越龙凤服饰而畏罪自杀,但真相又是如何呢?透过重重迷雾,我们窥见建文朝廷一个可怕的决策失误:让这位守城能手去与久经沙场的燕王朱棣一决高下。耿炳文的结局又将如何?他真的自杀了吗?还是战死于那场殊死搏斗?隐藏在史书夹缝中的真实一幕又是怎样的?让我们踏上探秘的征途,一探究竟。

擅长防守的耿炳文为何被朱允炆用来进攻?他是自杀还是死于疆场?

绝境长城铸就英雄:耿炳文的守城奇才

耿炳文自小便接受家学渊源的武勇熏陶,其父耿君用乃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在纷乱年代,耿炳文更是如狼似虎,从朱元璋元年起就在长兴卫一隅展现了惊人的防御才能。

擅长防守的耿炳文为何被朱允炆用来进攻?他是自杀还是死于疆场?

张士诚步骅虽号令天下,但在长兴城下却是屡战屡败。耿炳文凭借兵少马高的打法,就是这样顶住了张士诚十万大军一个多月的攻城之围。敌军纵横驰骋,攻城掷火,充其量只能摧毁城垛城楼,但要想越雕镌花石而打入城中,确实举步维艰。耿炳文指挥有方,全凭营垒阻敌,一旦有敌兵渗入城中,立即团团把守殚精竭虑,直到常遇春赶到解了重围。

这仅仅是耿炳文坚守长兴的冰山一角。直到张士诚兄弟无暇东顾,他始终未能攻下这座关隘重地。后世史书盛赞耿炳文"以寡御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少则几百人,多则七千卫士,凭耿炳文精湛的防御本领竟能挡住数万重兵长达十年之久。

守城之道,关键在于善于利用地理环境布防,并做好军心士气的把控。耿炳文深谙此理,他早在建文前就显示出了这一天赋。朱元璋拒绝给他调拨援军时,他只好靠练精兵自保。当时他所部克膺善战,皆来自对地方军校的反复操练,在战阵中更能英勇善战。这支由农夫渔子组成的精兵,正是他挺过张士诚无数次围攻的根本力量。

更令人叹服的是,在数次绝境重围中,耿炳文从未

擅长防守的耿炳文为何被朱允炆用来进攻?他是自杀还是死于疆场?

老朱赖以练精兵:耿炳文的军事智慧

晋阳之战过后,朱元璋手下虽然扫荡了河北大片疆土,但仍无力长驱直入北平。一支远征大军的有无,将直接决定大明帝国能否一统中原。面对这一窘境,朱元璋反复思量,决定将培养精锐之任交予耿炳文。

当时耿炳文已年届六旬,镇守陕西多年,对这一重任却颇有心得。他深知陕西乃关中亘古重地,当地汉人习武勇壮,正可塑之大用。只是以前朝廷只着眼于防患边疆,对军队的训练大抵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地方优势。

耿炳文首先增加了操练频率,同时改革了陈旧的练兵方式。他不再墨守成规,而是因地制宜结合实战进行科学训练。来自各卫的士卒,无论身份贵贱,在他的新训法下个个卷起裤脚淌水涉泥,经受酷热严寒的淬炼。有一次,一名新兵因装束散乱被耿炳文责骂,竟当众下跪哭诉家贫无力购新装束,耿炳文见状当即册除了那名士卒,为此他还被弹劾一案。

擅长防守的耿炳文为何被朱允炆用来进攻?他是自杀还是死于疆场?

就这样,在耿炳文手底下锻造出一支以马步军为骨干、配备长戟矛枪的陕西精锐骑兵队伍。这支人马训练有素,纪律严明,随召即至,颇获老朱钦佩。洪武二十年镇压北元后,明军准备北伐漠北,老朱便命令耿炳文派出马军前往会合傅友德。其时傅友德统率的主力,便有近万陕西精锐骑兵随行。

除此之外,耿炳文还依托陕西民风勇悍的特点,为朝廷源源不断输送了大批新兵力量。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平定云南的陕甘军队,核心便是由耿炳文锻造的两万骁勇骑兵。这支雄师虽非耿炳文亲率,但其基因无疑源于关中大将军的英武练兵之道。

在朱元璋的垂念和嘉奖下,耿炳文名重一时,堪称晚年大将之典范。他曾两次因练兵手段激烈而遭弹劾,但朱元璋终究不以雕虫为疵。有一次连官员都被他逐出操场,只为能亲自监督

新朝错判人才用人

擅长防守的耿炳文为何被朱允炆用来进攻?他是自杀还是死于疆场?

朱允炆继位后,为巩固新朝统治,决心削弱前朝遗老权势。他想趁机一举扫平燕王朱棣的围剿,因而对人才的调遣显得匆忙失当。

当年春,燕王挥师撤离北平,御驾亲征。朱允炆闻讯大惊,急召诸将会师山西汾阴,欲以迅雷之势破燕王于半途。他一面下诏诸路调兵遣将,一面也派人通知了当年六旬的耿炳文。

耿炳文此时已年高体衰,职掌陕西马步军事,然而从未上过沙场。他原本打算婉拒,但朱允炆竟亲自上谕,要他速速兴师北上,督同诸将讨伐燕王,遂不得不带病挺身而出。

朱允炆如此用人用将的做法,着实有些匆忙失当。耿炳文固然老资历老谋略,但偏重防守守城,无任何进攻经验;况且当时他身体已渐渐力疲,根本无力临大阵征战。相比之下,反倒是陕西马军中的年轻将领,久经锻炼且骁勇善战,显然更为适合出征讨伐。

擅长防守的耿炳文为何被朱允炆用来进攻?他是自杀还是死于疆场?

不过,耿炳文既已应召入营,朱允炆便竭力美化这一任命以壮声势。他不但赐与耿炳文"平西将军"之衔,且下令陕西、四川、云南等处调兵赴援,并令他统帅所有大军。大军在洪武年间骁勇无比,朝野上下无不对之振奋,无视耿炳文实际能力的匮乏。

此时的朱允炆己视燕王为最大的政治威胁,急于"扑朔歼灭"以巩固王朝根基。然而,决策失之疏忽,人选失之草率,导致了最终的失利。所指挥的旨意,所遣将领,尽皆昧于军事现实,不免流于官场作风。

与朱允炆的匆忙临时相比,朱棣的准备可谓滴水穿石。从北伐途中就派人窥探虎视耳,时刻掌控着情报。朱棣先下手为强,以极快的行军速度直扑汾阴,而且亲自用箭射杀了耿炳文,大军随即溃败。朱允炆这才知道自己的失算,眼见新朝陷于动荡之中...

势不两立生死斗

擅长防守的耿炳文为何被朱允炆用来进攻?他是自杀还是死于疆场?

朱棣自北平撤军后,早已预料到朱允炆必将穷兵黩武以图扑灭。因而他不敢延滞,决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发制人。

当年四月,朱棣自北平起兵,旌旗直指汾阴。他部署严密,行军神速,后勤给养俱全,显示出了沙场老手的素养。半路上他特地打发亲信赵良佐带人窥探汾阴虚实,得知朱允炆依然骁兵未动,于是决定奇袭汾阴。

五月十五日午时,朱棣麾下万余雄师已摆开阵势,驻扎在汾阴城外数里之遥。朱允炆这才惊觉朱棣兵临城下,慌忙调集官军城防。他见城内官军寥寥无几,遂不顾老臣们的劝阻,决定亲临阵前督战。

当日黄昏,双方在汾阴城外交手。朱棣上阵号令三军,掷地有声:"宦官专权,积威造怨,逼臣起兵也。今日为国家雪耻,为万世子孙开太平,不杀朱允炆等逆党,以正天纪!"如此振奋军心后,朱棣亲率精锐直扑中军。

擅长防守的耿炳文为何被朱允炆用来进攻?他是自杀还是死于疆场?

防守有力的耿炳文在城头督阵,他沉着临危,使出浑身解数指挥城防。忽见城北一角突破,不由大惊,急令调拨兵力增援。未几,城墙轰然倒塌,朱棣麾下马步军如狂风疾草般直扑城内,双方随即展开了酷烈的白刃搏杀。

正当官军节节败退之时,朱棣亲自拽弓上马,临危指挥。他手持长弓,如活物般向着人群射出一箭,只见一人当即倒地。那人正是督同官军作战的耿炳文。耿炳文阵亡,朱允炆官军阵脚大乱,终于在黄昏时分全军覆没。

此役可谓殊死一搏,双方生死难料。朱允炆不甘失利,次日又亲自督军迎战,但终因军心士气尽失而呼的败亡。朱棣顺利占据汾阴,攻略四方,从此一路东取大都,于次年正月登基为帝。而耿炳文这位老将终老病重伤,疆场阵亡,实在令人扼腕叹惜。

耿炳文之死:真相与质疑

擅长防守的耿炳文为何被朱允炆用来进攻?他是自杀还是死于疆场?

关于耿炳文的死因,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耿炳文在汾阴战役中阵亡,被朱棣亲手射杀。这一说法最先见于明朝官修正史《明太祖实录》,后又得到《明史》等史书的印证。根据这些史料记载,当年朱棣在汾阴城外亲自上阵与官军交锋,他手持长弓沉着射箭,一箭正中督阵的耿炳文,令其应声倒地身亡。

另一种说法则完全不同。根据明代文人曾珽所撰《耿文忠公年谱》的记载,耿炳文并非阵亡,而是在汾阴大败后自杀身亡。曾珽著书缘由很特殊,是根据原始档案和耿氏家族所传谱牒编撰而成。书中对耿炳文最后时日有极为详细的记载:他在大败后被俘,憎恨不肯归降,遂以自缢殒命。曾珽更引述了当时亲历者的口述作证。

面对如此矛盾的记载,后世学者们大多倾向于前一说法——耿炳文当真是阵亡于汾阴。他们认为作为正史,《实录》《明史》等史书原则上可信;况且当年朱棣立下了"擒捕宵小","尽杀贼将"的军令,若耿炳文真被俘获,朱棣也断不会留他性命。再者,朱允炆一方败绩也证明他们已在阵地被全军覆没。

然而仍有少数学者赞同曾珽的说法。他们认为曾珽资料来源权威,且记载详实;既无夸张之词,亦不存在臆造之嫌。再者耿炳文虽年高但体格硕壮,若真亲身阵斗,恐不致被朱棣一箭射落。于是乎,自缢说更符合大将军的骄勇性格。

结尾

无论耿炳文是战死还是自杀,他最终的死因似都与朱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或许正如一些学者所说,耿炳文其人已成为朱棣削弱旧朝的一把利剑,注定了他悲惨的下场。只是具体的死因,还有待于更多史料的开掘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