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本文字數5594,預計閱讀時間15分鐘。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作者吳曉玲,蒙氏家庭教育專家、蒙氏父母系統課程開發者,"蒙氏家長學校""蒙氏家庭教育電台"創始人,中國蒙台梭利協會(CMS)認證講師、進階蒙氏教師。是她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蒙台梭利更屬于家庭,屬于父母。

是她在中國率先實踐"蒙氏父母"理念,并開發了蒙氏父母的專屬課程:"蒙氏父母成長課""蒙氏父母幸福課""蒙氏父母溝通課""蒙氏育兒答疑"。蒙氏家庭教育已經改變了,也正在改變着越來越多的父母和孩子,讓他們走向更優化的人生。

作者通過這本書揭示了三個大家聽起來可能有點震驚的真相:

第一個真相是,孩子隻想成為他自己。

第二個就是過去父母都認為我們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但這本書說,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他自己,而不是我們。

第三個真相是,我們父母的身份應該是“偉大的教育服務靈魂,平凡的教育服務身軀”理論的力行者。

這本書主要涉及的是0到6歲的孩子。作者說零到六歲是特别關鍵的,而這個關鍵的成長期,比大學還要重要。

1

孩子成長的協助者

請問父母是應該幫助孩子長大,還是協助孩子長大呢?作者說,父母不可能沒有遺憾,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一定伴随着後悔。在我們想做完美過程中,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而不是讓孩子成為我們心中的他,是特别重要的。

1、撫養孩子總有遺憾

作者提出了一個理論叫“球掉了,撿起來”。在孩子從出生到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有些問題是過去的就過去了,比如說孕期出了點小小的問題、生産過程中碰上小小的挫折、孩子出生後可能自己覺得是自己沒照顧好生病了……這事一定要過去,以此畫句号。

有些事情可能是我們在喂養中出了點纰漏,後來專家給我們糾正了;發育中有些問題我沒發現,後來專家幫我們糾正了。糾正了以後,就要重新開始。“球掉了,撿起來就行”。千萬不要永遠生活或沉浸在以前的那些問題中。因為,這樣才能使孩子對我們有信任感,我們才能讓他有安全感。

2、培養孩子安全感

很多因素會導緻孩子安全感的不足,在安全感不足時,我們怎麼要訓練他,使他對我們有信任、使他變得安全?

首先,玩遊戲。每個孩子都喜歡玩,玩遊戲是孩子決定,還是大人決定?還是大人要了解孩子,來幫他協調環境,讓他玩好,而不是僅僅幫他去玩。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玩鍛煉他的安全感、信任感。

比如,“躲貓貓”,就是訓練孩子的信任感、安全感的一個方法。拿手擋住臉,數2~5秒,然後拿下來,孩子看見媽媽不見了,又出來了,是不是慢慢他就覺得,我對你有信任,即使暫時不在也沒關系,我安全,即使眨眼看不見爸爸也沒事。

這種躲貓貓的遊戲,我們是不是可以過渡到一個短暫的分離?比如媽媽告訴孩子有什麼事,10秒以後回到他身邊,10秒之後準時出現了。孩子就會覺得,媽媽真的回來了,沒關系我不害怕。以此類推,逐漸增長時間。

這麼做孩子會與媽媽建立信任感,即便媽媽出去的時間比較長,他也會相信媽媽肯定會出現,孩子也不會變得焦慮了。也就是說,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雖然媽媽暫時離開,但媽媽保證在說好的時間回來,孩子會相信媽媽在那時候就回來。

在這裡我們還需要強調一點,即使孩子很小,不管是1個月還是2個月,如果你對孩子做出了承諾,那麼就一定要負責任。比如,說好2小時以後回來,但是沒回來。這樣做會影響孩子對我們的信任感。

那我們怎麼讓孩子增加自信,同時讓他有安全感呢?有幾個方面:

第一,學習。他玩什麼,要根據他的月齡、年齡,不斷地往相對複雜、符合他生長發育規律的方向去。

第二,習慣。當你的孩子在3歲前養成了物品歸位和分類擺放的習慣;6歲前養成起床疊被、随手關燈和關門、遵守時間和約定、睡前閱讀或寫作、道謝等習慣,那麼你會驚奇地發現,隻要沒有經過什麼特别的幹預或破壞,這些習慣會像影子一樣伴随孩子一生。

第三,處理情緒。當孩子遇到事情肯定會有情緒發作的時候,我們能做到了解他嗎?我們了解他、了解他的情緒,才能引導他遇到事情的時候該怎麼樣去做。如果我們僅僅是制止、壓制,就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

是以說到要了解0~6歲的孩子,我們需要做蒙氏的父母。這蒙氏父母要有什麼樣的素質呢?要忙有章法,閑有情調。

該自己做的事情,我們絕對要自己做;該讓孩子做的事情,我們協助他去做。比如刷牙,家長給孩子刷牙,還是說家長和孩子同時刷牙?孩子可以通過你刷牙的動作,學到該怎麼刷牙。父母應該是孩子成長的協助者。協助的意思,就是你能幫他提供适當的成長的環境。

2

孩子靈魂的服務者

什麼叫靈魂的服務者?最直白的解釋就是:你每天不隻是關心孩子的吃穿,你應該更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說,孩子覺得靈魂的服務者是父母,他心裡就會特别踏實。我們不是孩子的主導者而是向導,來指引他。

1、做向導,而不是主導

那我們怎麼知道孩子願意不願意接受我們的向導?就有這麼幾點:

精神狀态

孩子精神充實的表現:滿足、喜樂、情緒穩定、内心充滿愛、眼睛明亮、做事專注、自信、積極樂觀、容易相處、講紀律和規則。

孩子精神不充實的表現:空虛無聊、無精打采、容易犯錯、情緒不穩定、黏人愛哭,做事不專注、任性、膽怯、混亂。

孩子精神充實的途徑:專注地工作;自發性興趣得到滿足;學到自己想學的新東西;好奇心和探索欲得到滿足;價值感得以展現。

情緒狀态

做什麼事孩子平靜?

做什麼事孩子喜悅?

什麼事最容易讓孩子生氣?

孩子恐懼什麼?

興趣愛好

什麼事能讓孩子專注?

什麼事孩子喜歡重複?

學習狀态

是不是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可以讓孩子做什麼都有成就感,而且可以獲得成就。如果我們都做到了這些,你是不是就覺得孩子确實能夠自助式生長?

2、父母應該怎麼做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我們會發現,有四個月的寶寶不會翻身,趴的時候不擡頭。原因是什麼?就沒讓孩子趴過。因為家長認為,這麼小月齡的孩子趴着會壓迫心、肺,對孩子會有極大的不良的影響。

其實真正教育孩子,先從自己被教育開始。這樣的話,我們才能知道怎麼協助孩子。什麼是協助?協助,你想讓他做好這個事情,你怎麼協助他?你可能了解比他要多得多,才可能協助他完成這件事情。

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做什麼呢?

一,給孩子足夠健康的自信。

二,給孩子足夠的精神食糧。精神食糧是什麼?就是愛。愛就是什麼?讓他在0~6歲玩好。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很難。他是不是真的喜歡玩這遊戲?是不是玩的過程他很平靜,雖然遇到了很多困難,同時他特别有成就感?

我們要學會觀察孩子,你可能以為孩子是叛逆,不理你,無法進行溝通,其實很有可能是因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随着孩子的長大,我們要不斷地調節生活方式。我們一定要熱愛學習,發現孩子的特長,使他能夠熱愛學習。

三,環境準備一定要準備得恰當。為什麼要恰當?其實在零到一歲的時候,我們要盡量地滿足孩子,及時地回應他所有的需求。

比如,他排便了以後,需要快速地更換一下尿褲。或者他渴了、餓了,就需要喝水或吃奶。

再比如,孩子想拿筆玩或者其他東西,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判斷一下,這些東西對孩子有沒有風險。如果沒有風險那麼你可以适當的讓他玩玩。但是對我們在工作中可能用的刀、叉,他可能拿起來會受傷,那這個時候我們用很簡單的分散的方式,來轉移他的注意力。而不要說,這個東西不能拿。

3

蒙氏父母基本功

作者說,一個孩子身體的長成頂多是一二十年的事,但一個靈魂的成熟卻是一輩子的事!是以我們需要幫助孩子成長,是以,我們需要學會蒙氏父母的基本功。

1、遵循生命成長的自然法則

無疑,真正好的教育應該遵循生命成長的自然法則。每個生命個體都有自己的規律和天賦,給所有孩子統一的标準和成長方案就猶如給所有的病人開同一個處方那樣可怕。治療不當是毒害身體,教育不當則是謀殺靈魂!

蒙台梭利認為,父母要盡量把所有的事情留給“自然”。嬰兒越是能得到自由的發展,他們的身體就會越協調,身體機能也會發展得越健全。不幹預兒童的自然發展是我們幫助兒童成長的明智表現。

比如,爬樹、踩水、玩泥巴、滾草地、捉昆蟲應該是童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很多大人不允許孩子這麼做,嫌髒。我們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兒子想要玩一下水或水果,奶奶就說不行,這樣會把衣服弄髒,還得洗。其實,我們隻要給孩子準備一套換洗的衣服就可以。衣服“髒”了不可怕,孩子不再動手才可怕。

2、抓住孩子的敏感期

因為不同的發育的項目,它的敏感期是不同的,比如,我們從他的興趣、專注、耐心、自發性、創造性和實效性等等來關注。那我們分别來說說。

語言敏感期是0~6歲。孩子咿咿呀呀的時候,就是在開始說話了,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做出回應。你要耐下心來,面對面跟他交流。你發現他嗯啊越來越多,逐漸地就能夠說話。

比如,孩子還不想睡覺,奶奶就抱他回去睡覺,哄了一個小時才睡着。他沒困,你為什麼要哄他睡?這就是我們沒有用語言交流。如果你跟孩子交流,問他困嗎?他可能就嗯啊地告訴你他不想睡覺,這時候其實你是不需要着急哄他睡覺。

那你可能說了,既然是語言的敏感期,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教他學英語呢?作者說,這需要環境和背景。

比如,我們是中國人,我說的是國語,那麼跟孩子說國語孩子就很容易接受。但是會不會說英語,完全根據你的狀況。如果你的英語非常好,他别流利,那麼你跟他說沒問題。但是如果你的英語沒有到母語的狀态。這樣讓孩子在語言敏感期,接受到錯誤信号,很可能對他以後的語言發育會有明顯的影響。

我們不要覺得,語言敏感期就一定是學多種語言,更多的是讓他用語言,來跟我們進行交流,有簡簡單單地呼應,到能夠細緻交流他的感受,了解我們跟他說的東西。其實這個是語言敏感期最重要的任務。

然後,社會的敏感期,是兩歲半到六歲。社會敏感期,跟家長有更大的關系。

比如,推孩子下去遛彎。很多一歲多點的孩子戴口罩,也不反抗。孩子認為,戴口罩才是對的。這就是社會敏感期。孩子對什麼事情敏感,一定是源于家長認知的。家長覺得現在必須戴口罩,孩子就戴了。

再比如,我兒子睡覺,一定是在懷裡睡,為什麼?因為奶奶哄他睡覺的時候覺得這樣抱着能睡的時間長,這就是因為奶奶的認知出現了問題。而我們真正的做法應該是給孩子創造環境,等孩子慢慢适應了,他就會在床上睡了。

是以我們家長在社會敏感期的時候,如果做一些我們認為非常必要的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對待事情的态度、方式、方法,這樣孩子才能潛移默化中去接受這種情況。

3、要認識專注力

培養專注力要避免幾點。

第一,成人随意打斷和破壞孩子的活動。比如,孩子能有什麼正經事兒”是我時常聽到的老一輩人的口頭禅。玩個沙、玩個水、搭個積木、畫個畫兒、觀察小蟲子等,在堅持實用主義的成人看來實在太沒有價值了。成人覺得讓孩子做這些,是看在孩子無聊的份上偶爾給孩子的恩惠,什麼時候讓他停他就得停,讓他走他就得走。

成人習慣了随口就訓示和安排孩子的活動。殊不知,成人每次随意打斷孩子的活動,都可能會摧毀他剛剛要建構起來的某個經驗和能力,下次他又得重新來,進而久久不能專注。

第二,無知的關心。在孩子專心做一件事的時候,成人時不時端茶送水、喂這喂那、指指點點,這些都是幹擾。

第三,玩具過多。玩具越多,選擇越困難,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玩什麼。

第四,過度使用智能化的電子産品。電子裝置太友善了,孩子想要學點什麼上網一搜,點幾下就可以了,習慣了及時被滿足的孩子,耐心正在下降,注意力正在下降,想象力也在下降,人際交往的能力也在下降。

第五,家庭活動太頻繁,特别是沒有規律的頻繁。每天什麼時候帶孩子出去玩,應該有一個大概的規律。如果沒有規律,而且随便地改變,家長說走就走,帶孩子出去的話,孩子也會達不到他注意力。

第六,安全感。

怎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首先,保護孩子的發展興趣,利用适當的外部刺激。比如可以通過一些其他人的遊戲,大孩子遊戲,家長榜樣的力量,來幫他。不用要求孩子對所有你希望他做的事情都專注。

其次,會取舍。從取舍玩具開始。孩子都想玩,那現在玩什麼很重要。對于電子産品,一定要适當使用。

4、協助孩子走向獨立

其實我們希望孩子成人,成人的目的就是獨立,但是我們能否從小訓練他逐漸走向獨立?

比如,“媽媽,我想去上廁所。”“行,去吧!”

“媽媽,我要去睡覺了。”“行,去吧!”

“媽媽,我還不想睡覺。”“不行,現在該睡覺了!”

“媽媽,我要晚一點寫作業。”“不行!要先寫作業!”

仔細一看,以上哪一件不是孩子自己的事呢?上不上廁所、睡不睡覺、做不做作業不都應該是他自己決定的事嗎?可是成人的回答充滿了主權性。同意或不同意都在暗示孩子:你的事得由我來決定。

請父母不要什麼都以“準許人”的身份對待孩子!如果孩子從小就得不到自主意識的鍛煉,那麼他們的“被準許”思維就會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固化并剝奪其獨立思維的成長。其實讓走向獨立就是要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

5、給孩子自由

自由有三大原則,孩子工作的時候隻要是不破壞環境、不傷害他人、不傷害自己,這個時候他的工作就在自由狀态下完成,不要說你認為該怎麼做。

再有就是我們一定要做到善用自由。自由用得越到位,其自律性就越強。因為他知道我可以随便在這玩兒,前提是不破壞環境、不傷害他人、不傷害自己,那我以後就自由玩兒的時候,我一定按照這個标準來要求自己。

6、尊重孩子

孩子不穿你為他準備的衣服非要穿昨天的,在你說明理由後他仍然堅持。你說:“我尊重你的決定,要穿什麼衣服的确是你的自由,隻是我必須說清楚今天的活動量會很大,如果一會兒你感覺到哪裡不舒服就隻能自己克服了,可以做到嗎?”這是尊重。如果你說“真是拿你沒辦法,好吧好吧,随你,你愛穿什麼穿什麼”,這是放任。

在蒙台梭利的價值體系裡,協助孩子走向獨立、走向生命的成熟很重要。會考試、會工作都不是最了不起的事,一個人首先必須人格獨立,知道自己的價值和意義,那麼他才不會輕易被他人和環境所左右,才不會随波逐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