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本文字数5594,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作者吴晓玲,蒙氏家庭教育专家、蒙氏父母系统课程开发者,"蒙氏家长学校""蒙氏家庭教育电台"创始人,中国蒙台梭利协会(CMS)认证讲师、高级蒙氏教师。是她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蒙台梭利更属于家庭,属于父母。

是她在中国率先实践"蒙氏父母"理念,并开发了蒙氏父母的专属课程:"蒙氏父母成长课""蒙氏父母幸福课""蒙氏父母沟通课""蒙氏育儿答疑"。蒙氏家庭教育已经改变了,也正在改变着越来越多的父母和孩子,让他们走向更优化的人生。

作者通过这本书揭示了三个大家听起来可能有点震惊的真相:

第一个真相是,孩子只想成为他自己。

第二个就是过去父母都认为我们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但这本书说,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他自己,而不是我们。

第三个真相是,我们父母的身份应该是“伟大的教育服务灵魂,平凡的教育服务身躯”理论的力行者。

这本书主要涉及的是0到6岁的孩子。作者说零到六岁是特别关键的,而这个关键的成长期,比大学还要重要。

1

孩子成长的协助者

请问父母是应该帮助孩子长大,还是协助孩子长大呢?作者说,父母不可能没有遗憾,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一定伴随着后悔。在我们想做完美过程中,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让孩子成为我们心中的他,是特别重要的。

1、抚养孩子总有遗憾

作者提出了一个理论叫“球掉了,捡起来”。在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是过去的就过去了,比如说孕期出了点小小的问题、生产过程中碰上小小的挫折、孩子出生后可能自己觉得是自己没照顾好生病了……这事一定要过去,以此画句号。

有些事情可能是我们在喂养中出了点纰漏,后来专家给我们纠正了;发育中有些问题我没发现,后来专家帮我们纠正了。纠正了以后,就要重新开始。“球掉了,捡起来就行”。千万不要永远生活或沉浸在以前的那些问题中。因为,这样才能使孩子对我们有信任感,我们才能让他有安全感。

2、培养孩子安全感

很多因素会导致孩子安全感的不足,在安全感不足时,我们怎么要训练他,使他对我们有信任、使他变得安全?

首先,玩游戏。每个孩子都喜欢玩,玩游戏是孩子决定,还是大人决定?还是大人要了解孩子,来帮他协调环境,让他玩好,而不是仅仅帮他去玩。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玩锻炼他的安全感、信任感。

比如,“躲猫猫”,就是训练孩子的信任感、安全感的一个方法。拿手挡住脸,数2~5秒,然后拿下来,孩子看见妈妈不见了,又出来了,是不是慢慢他就觉得,我对你有信任,即使暂时不在也没关系,我安全,即使眨眼看不见爸爸也没事。

这种躲猫猫的游戏,我们是不是可以过渡到一个短暂的分离?比如妈妈告诉孩子有什么事,10秒以后回到他身边,10秒之后准时出现了。孩子就会觉得,妈妈真的回来了,没关系我不害怕。以此类推,逐渐增长时间。

这么做孩子会与妈妈建立信任感,即便妈妈出去的时间比较长,他也会相信妈妈肯定会出现,孩子也不会变得焦虑了。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虽然妈妈暂时离开,但妈妈保证在说好的时间回来,孩子会相信妈妈在那时候就回来。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强调一点,即使孩子很小,不管是1个月还是2个月,如果你对孩子做出了承诺,那么就一定要负责任。比如,说好2小时以后回来,但是没回来。这样做会影响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感。

那我们怎么让孩子增加自信,同时让他有安全感呢?有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他玩什么,要根据他的月龄、年龄,不断地往相对复杂、符合他生长发育规律的方向去。

第二,习惯。当你的孩子在3岁前养成了物品归位和分类摆放的习惯;6岁前养成起床叠被、随手关灯和关门、遵守时间和约定、睡前阅读或写作、道谢等习惯,那么你会惊奇地发现,只要没有经过什么特别的干预或破坏,这些习惯会像影子一样伴随孩子一生。

第三,处理情绪。当孩子遇到事情肯定会有情绪发作的时候,我们能做到理解他吗?我们理解他、了解他的情绪,才能引导他遇到事情的时候该怎么样去做。如果我们仅仅是制止、压制,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所以说到要了解0~6岁的孩子,我们需要做蒙氏的父母。这蒙氏父母要有什么样的素质呢?要忙有章法,闲有情调。

该自己做的事情,我们绝对要自己做;该让孩子做的事情,我们协助他去做。比如刷牙,家长给孩子刷牙,还是说家长和孩子同时刷牙?孩子可以通过你刷牙的动作,学到该怎么刷牙。父母应该是孩子成长的协助者。协助的意思,就是你能帮他提供适当的成长的环境。

2

孩子灵魂的服务者

什么叫灵魂的服务者?最直白的解释就是:你每天不只是关心孩子的吃穿,你应该更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孩子觉得灵魂的服务者是父母,他心里就会特别踏实。我们不是孩子的主导者而是向导,来指引他。

1、做向导,而不是主导

那我们怎么知道孩子愿意不愿意接受我们的向导?就有这么几点:

精神状态

孩子精神充实的表现:满足、喜乐、情绪稳定、内心充满爱、眼睛明亮、做事专注、自信、积极乐观、容易相处、讲纪律和规则。

孩子精神不充实的表现:空虚无聊、无精打采、容易犯错、情绪不稳定、黏人爱哭,做事不专注、任性、胆怯、混乱。

孩子精神充实的途径:专注地工作;自发性兴趣得到满足;学到自己想学的新东西;好奇心和探索欲得到满足;价值感得以体现。

情绪状态

做什么事孩子平静?

做什么事孩子喜悦?

什么事最容易让孩子生气?

孩子恐惧什么?

兴趣爱好

什么事能让孩子专注?

什么事孩子喜欢重复?

学习状态

是不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可以让孩子做什么都有成就感,而且可以获得成就。如果我们都做到了这些,你是不是就觉得孩子确实能够自助式生长?

2、父母应该怎么做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我们会发现,有四个月的宝宝不会翻身,趴的时候不抬头。原因是什么?就没让孩子趴过。因为家长认为,这么小月龄的孩子趴着会压迫心、肺,对孩子会有极大的不良的影响。

其实真正教育孩子,先从自己被教育开始。这样的话,我们才能知道怎么协助孩子。什么是协助?协助,你想让他做好这个事情,你怎么协助他?你可能了解比他要多得多,才可能协助他完成这件事情。

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呢?

一,给孩子足够健康的自信。

二,给孩子足够的精神食粮。精神食粮是什么?就是爱。爱就是什么?让他在0~6岁玩好。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他是不是真的喜欢玩这游戏?是不是玩的过程他很平静,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同时他特别有成就感?

我们要学会观察孩子,你可能以为孩子是叛逆,不理你,无法进行沟通,其实很有可能是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要不断地调节生活方式。我们一定要热爱学习,发现孩子的特长,使他能够热爱学习。

三,环境准备一定要准备得恰当。为什么要恰当?其实在零到一岁的时候,我们要尽量地满足孩子,及时地回应他所有的需求。

比如,他排便了以后,需要快速地更换一下尿裤。或者他渴了、饿了,就需要喝水或吃奶。

再比如,孩子想拿笔玩或者其他东西,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判断一下,这些东西对孩子有没有风险。如果没有风险那么你可以适当的让他玩玩。但是对我们在工作中可能用的刀、叉,他可能拿起来会受伤,那这个时候我们用很简单的分散的方式,来转移他的注意力。而不要说,这个东西不能拿。

3

蒙氏父母基本功

作者说,一个孩子身体的长成顶多是一二十年的事,但一个灵魂的成熟却是一辈子的事!所以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成长,所以,我们需要学会蒙氏父母的基本功。

1、遵循生命成长的自然法则

无疑,真正好的教育应该遵循生命成长的自然法则。每个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规律和天赋,给所有孩子统一的标准和成长方案就犹如给所有的病人开同一个处方那样可怕。治疗不当是毒害身体,教育不当则是谋杀灵魂!

蒙台梭利认为,父母要尽量把所有的事情留给“自然”。婴儿越是能得到自由的发展,他们的身体就会越协调,身体机能也会发展得越健全。不干预儿童的自然发展是我们帮助儿童成长的明智表现。

比如,爬树、踩水、玩泥巴、滚草地、捉昆虫应该是童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很多大人不允许孩子这么做,嫌脏。我们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儿子想要玩一下水或水果,奶奶就说不行,这样会把衣服弄脏,还得洗。其实,我们只要给孩子准备一套换洗的衣服就可以。衣服“脏”了不可怕,孩子不再动手才可怕。

2、抓住孩子的敏感期

因为不同的发育的项目,它的敏感期是不同的,比如,我们从他的兴趣、专注、耐心、自发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等等来关注。那我们分别来说说。

语言敏感期是0~6岁。孩子咿咿呀呀的时候,就是在开始说话了,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做出回应。你要耐下心来,面对面跟他交流。你发现他嗯啊越来越多,逐渐地就能够说话。

比如,孩子还不想睡觉,奶奶就抱他回去睡觉,哄了一个小时才睡着。他没困,你为什么要哄他睡?这就是我们没有用语言交流。如果你跟孩子交流,问他困吗?他可能就嗯啊地告诉你他不想睡觉,这时候其实你是不需要着急哄他睡觉。

那你可能说了,既然是语言的敏感期,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教他学英语呢?作者说,这需要环境和背景。

比如,我们是中国人,我说的是普通话,那么跟孩子说普通话孩子就很容易接受。但是会不会说英语,完全根据你的状况。如果你的英语非常好,他别流利,那么你跟他说没问题。但是如果你的英语没有到母语的状态。这样让孩子在语言敏感期,接受到错误信号,很可能对他以后的语言发育会有明显的影响。

我们不要觉得,语言敏感期就一定是学多种语言,更多的是让他用语言,来跟我们进行交流,有简简单单地呼应,到能够细致交流他的感受,了解我们跟他说的东西。其实这个是语言敏感期最重要的任务。

然后,社会的敏感期,是两岁半到六岁。社会敏感期,跟家长有更大的关系。

比如,推孩子下去遛弯。很多一岁多点的孩子戴口罩,也不反抗。孩子认为,戴口罩才是对的。这就是社会敏感期。孩子对什么事情敏感,一定是源于家长认知的。家长觉得现在必须戴口罩,孩子就戴了。

再比如,我儿子睡觉,一定是在怀里睡,为什么?因为奶奶哄他睡觉的时候觉得这样抱着能睡的时间长,这就是因为奶奶的认知出现了问题。而我们真正的做法应该是给孩子创造环境,等孩子慢慢适应了,他就会在床上睡了。

所以我们家长在社会敏感期的时候,如果做一些我们认为非常必要的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对待事情的态度、方式、方法,这样孩子才能潜移默化中去接受这种情况。

3、要认识专注力

培养专注力要避免几点。

第一,成人随意打断和破坏孩子的活动。比如,孩子能有什么正经事儿”是我时常听到的老一辈人的口头禅。玩个沙、玩个水、搭个积木、画个画儿、观察小虫子等,在坚持实用主义的成人看来实在太没有价值了。成人觉得让孩子做这些,是看在孩子无聊的份上偶尔给孩子的恩惠,什么时候让他停他就得停,让他走他就得走。

成人习惯了随口就指示和安排孩子的活动。殊不知,成人每次随意打断孩子的活动,都可能会摧毁他刚刚要构建起来的某个经验和能力,下次他又得重新来,从而久久不能专注。

第二,无知的关心。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成人时不时端茶送水、喂这喂那、指指点点,这些都是干扰。

第三,玩具过多。玩具越多,选择越困难,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玩什么。

第四,过度使用智能化的电子产品。电子设备太方便了,孩子想要学点什么上网一搜,点几下就可以了,习惯了及时被满足的孩子,耐心正在下降,注意力正在下降,想象力也在下降,人际交往的能力也在下降。

第五,家庭活动太频繁,特别是没有规律的频繁。每天什么时候带孩子出去玩,应该有一个大概的规律。如果没有规律,而且随便地改变,家长说走就走,带孩子出去的话,孩子也会达不到他注意力。

第六,安全感。

怎么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呢?首先,保护孩子的发展兴趣,利用适当的外部刺激。比如可以通过一些其他人的游戏,大孩子游戏,家长榜样的力量,来帮他。不用要求孩子对所有你希望他做的事情都专注。

其次,会取舍。从取舍玩具开始。孩子都想玩,那现在玩什么很重要。对于电子产品,一定要适当使用。

4、协助孩子走向独立

其实我们希望孩子成人,成人的目的就是独立,但是我们能否从小训练他逐渐走向独立?

比如,“妈妈,我想去上厕所。”“行,去吧!”

“妈妈,我要去睡觉了。”“行,去吧!”

“妈妈,我还不想睡觉。”“不行,现在该睡觉了!”

“妈妈,我要晚一点写作业。”“不行!要先写作业!”

仔细一看,以上哪一件不是孩子自己的事呢?上不上厕所、睡不睡觉、做不做作业不都应该是他自己决定的事吗?可是成人的回答充满了主权性。同意或不同意都在暗示孩子:你的事得由我来决定。

请父母不要什么都以“批准人”的身份对待孩子!如果孩子从小就得不到自主意识的锻炼,那么他们的“被批准”思维就会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固化并剥夺其独立思维的成长。其实让走向独立就是要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

5、给孩子自由

自由有三大原则,孩子工作的时候只要是不破坏环境、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这个时候他的工作就在自由状态下完成,不要说你认为该怎么做。

再有就是我们一定要做到善用自由。自由用得越到位,其自律性就越强。因为他知道我可以随便在这玩儿,前提是不破坏环境、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那我以后就自由玩儿的时候,我一定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

6、尊重孩子

孩子不穿你为他准备的衣服非要穿昨天的,在你说明理由后他仍然坚持。你说:“我尊重你的决定,要穿什么衣服的确是你的自由,只是我必须说清楚今天的活动量会很大,如果一会儿你感觉到哪里不舒服就只能自己克服了,可以做到吗?”这是尊重。如果你说“真是拿你没办法,好吧好吧,随你,你爱穿什么穿什么”,这是放任。

在蒙台梭利的价值体系里,协助孩子走向独立、走向生命的成熟很重要。会考试、会工作都不是最了不起的事,一个人首先必须人格独立,知道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那么他才不会轻易被他人和环境所左右,才不会随波逐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