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喪偶式帶娃?不存在的!爸爸帶娃也一樣靠譜

爸爸帶娃,既是幫助孩子茁壯成長,又是一場自身的曆練。這段爸爸與孩子彼此陪伴的成長之路,對孩子而言,或許夾雜着“苦”,但更多的是歡聲與笑語;作為一位父親,從重新認識自己,再到指引孩子前進的路,也許是人生态度的升華,也許是對愛更為深刻的了解。我們将視角深入上海、重慶與武漢,走進三位爸爸的帶娃世界,傾聽他們的互動式成長故事。

喪偶式帶娃?不存在的!爸爸帶娃也一樣靠譜

給孩子造竹子自行車?這位爸爸也太酷了!

在中國帶娃的外國爸爸David,将自己定義為“從來不給人生設限的人”。2007年,David從美國來到中國,從事人類學研究工作,喜歡探索和創造。在北京的郎家胡同開了一間名為“Bamboo Bicycles Beijing”的工作室的他,主營業務是用竹子制造自行車。2018年,David的女兒出生了,他帶着妻兒搬去上海,開始了新生活。

David的大女兒Brook今年4歲,小女兒Breeze一歲半。他常常用自己的創意給孩子們帶去歡樂:David很少給她們買禮物,而是以“做”代“買”,親手給孩子們制作有趣的禮物;孩子們不愛吃飯,David就會将勺子變成“飛機”,讓飯“飛”進她們的嘴裡;她們想用紙箱造房子,David就配合收集紙箱;她們想出去玩耍,David就帶她們制作竹子自行車,并在用竹筒做的車筐裡插上花,陪她們出行。

顯然,在帶孩子這件事情上,他也沒有給自己設限。比起花很多錢将孩子們“抛給”國際學校,David更重視營造良好的氛圍,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陪伴她們。在他的工作室裡,有一處專門留給孩子們的空間,供她們随意創作。David預先教授使用工具的方法,在孩子們創作時,他隻作為輔助者,幫她們挑選合适的材料和工具,降低受傷風險。有時候,David與團隊共同制作竹子自行車,也會讓孩子們在一旁觀察,不時回答孩子們的提問。在他看來,讓孩子目睹實踐全過程,而不是通過螢幕或大人視角來了解事物,既可以讓孩子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還能培養她們的探索精神。對于孩子而言,親曆了造車現場,使得爸爸造的自行車更多了幾分溫度。

成為爸爸之後,David漸漸感受到社會對性别的潛在規定。比如,公共場所設定“母嬰室”,某種程度上就已經将帶娃這件事歸為媽媽的本職工作,沒有考慮到爸爸帶娃該去哪;從小給女孩子灌輸“因為你是女生而不能做哪些事”的刻闆印象,實際上在因性别而限制她們的行為、語言與思想……David不想讓孩子們受到這些束縛,“我給孩子們起偏中性化的名字,就是不想讓她們受性别限制,希望她們能抛開‘我是女生,我不能這樣,我隻能那樣’的念頭”。他在與孩子互動時言傳身教,幫助他們了解如何做到适度打破規則,創造屬于自己的世界,成長為自己喜歡的、而非他人設定的模樣。同時,他要求自己盡量尊重孩子們的成長規律,不強迫她們做學不會或不想學的事情,将選擇權還給孩子。

David坦言,有時候也很難在做自己與做爸爸之間找到平衡點。作為愛創作的人,他需要更多的自我空間,也需要與精神相通的朋友們碰撞靈感。但作為爸爸,他願意将更多的時間花在寶貝女兒身上。曾經,他為了哄娃睡覺,淩晨三點推着嬰兒車在大街上“散步”,感覺辛苦但幸福滿滿。

如今的他,與初次出于好奇創作自行車時相比,多了一重爸爸的身份,肩上也随之多了一份責任。搬到上海後,他沒有放棄造車的“本行”,用兩個女兒的名字為自己的品牌取名“Brook & Breeze”。David希望孩子們能如最初的他一般勇敢地探索未知,去創造,去成長。

中國“虎爸”也有溫柔的一面

新哥是一位離婚後獨自照顧四個女兒的單親爸爸。十年前的一場意外,讓他失去了一條腿。他裝上假肢,重拾微笑,走上街道辦事處給他安排的公益性崗位,靠自己的努力照顧着他的“四朵金花”。

帶娃方式傾向虎爸還是慈父?他說自己是傳統的中國“虎爸”,有一種刻在骨子裡的自強精神,将這種精神帶到育兒過程中,教孩子們從小成為自立自強的人。今年11歲的大女兒,念國小五年級,兩年後将到寄宿制中學念書。對此,新哥并不像許多養育着“溫室花朵”的父母那般緊張:大女兒已能夠生活自理,她的懂事和堅強,讓新哥在面對子女寄宿難題時從容了許多。二女兒今年9歲,在姐姐的帶領下,她也能在學習之餘做好家務,順便照顧兩個7歲的雙胞胎妹妹。“虎爸”肩上的擔子,也因孩子們的自強而變輕了。

無規矩不成方圓。“高分獎勵制”“每日晨讀”“拒絕謊言”是新哥給孩子們立下的三項家規。他承諾在孩子們考高分時請她們吃漢堡作為獎勵,優秀的“四朵金花”早已用實力讓爸爸“吃不消”,但新哥依舊履行着最初的承諾;他要求孩子們每日晨讀,并參與其中,與孩子們一同讀書;他堅決反對小孩說謊,認為這是傷害他人也不利于自身成長的壞習慣,選擇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将謊言拒之門外——當孩子們問起媽媽時,坦誠相待,告訴孩子們因父母性格不合,選擇了分開,但這并不影響父母對你們的愛。

“虎爸”也有溫柔的一面。新哥照顧孩子的細緻程度,完全不輸許多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的媽媽們:女兒們喜歡吃魚,他便找時間去釣魚,再學着給孩子們做重慶酸菜魚;女兒們愛美,喜歡編發,他就從網上找教程學習多種編發方式,每天換着花樣給孩子們編頭發。

在獨自帶娃的路上,新哥也與其他單親爸爸一樣,遇到過無數道“坎兒”。令他最難過的,莫過于迫于經濟壓力而無法給孩子們報興趣學習班。大女兒從小喜歡唱歌,起初他考慮找一位專業老師指導孩子。随着二女兒也表現出自己對舞蹈的熱愛,他放棄了最初的念頭:若為了發展孩子的興趣愛好,給她倆報班學習,那當三妹、四妹提出要求時,他該從哪兒出這筆“高昂”的報班費?四個女兒猶如“四朵金花”,每一個都是他的掌上明珠,必須公平地對待她們,不可以偏袒其中任何一人。懷着心底的愧疚和難過,他選擇以陪伴鼓勵孩子,用心聆聽她們的每一首歌,認真欣賞她們的每一次表演。他相信,當孩子繼續向前,回頭時最渴望看到的,一定是爸爸鼓勵的眼神和引以為傲的笑容。

部落客爸爸的帶娃日記

2019年年底,泡泡在武漢出生了。那個冬天,泡泡爸的生活裡出現的不隻是自己的寶貝,還有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時期,泡泡爸辭去工作,成為一名全職爸爸。

作為“全職爸爸”計劃推廣者,他積極呼籲要對全職媽媽有更多的了解和支援,鼓勵爸爸們參與到家庭教育之中,并傳遞以全職帶娃實作個人價值的方法。他用鏡頭記錄下自己與泡泡的點點滴滴,趁着泡泡午休,剪輯出一段段視訊,給疫情防控期間帶娃遇到困難的家庭送去了正能量和養育智慧。

育兒自媒體人的身份,讓泡泡爸有機會接觸到更多新的領域和知識。一場與中科院心理學博士的連麥,讓泡泡爸意識到,原來泡泡屬于高敏感族兒童。對于高敏感族兒童而言,成長的滋味大多是酸澀的。他們适應新環境的速度,總是比其他小朋友慢一些,不良情緒的疏導過程也會比其他小孩更長,泡泡正是如此。也許是父女心靈相通,泡泡爸總能與泡泡的敏感點産生共鳴。他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引導女兒上,為她創設可以敞開心扉的溫暖環境,讓她知道自己的守護者就在身旁。為了給孩子完美的出行體驗,泡泡爸總會在帶娃外出前,預先檢視目的地具體情況,再列出一套可行性外出方案。“我原來是做活動策劃的,可能有一些職業病。”泡泡爸口中的“職業病”,其實是對帶娃的尊重,是對孩子深厚的愛。

在這場互動式成長中,泡泡爸與娃交流的方式還有帶娃旅行。曾去過十幾個國家的他熱愛旅行,認為旅途是絕佳的教育場景,也有助于親子培養親密關系。在疫情防控期間,出于安全考慮,他選擇了在合适的時機帶泡泡在湖州、三亞等地遊玩,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的童年不因疫情而有所欠缺。

當被問及“究竟什麼樣的爸爸才是好爸爸”時,泡泡爸認為“好爸爸”應做到三點:嚴格要求自己,改正自身缺點,做好自己,而不是督促孩子;了解妻子的不易,感恩妻子的付出;真心愛孩子,要陪伴,而不是陪着。

為了做到真正的陪伴,泡泡爸重新審視自己,試着放下持續了三十年的慣性,從泡泡的特點與需求出發制定帶娃方案,做一個在全職帶娃中實作個人價值的“好爸爸”。

喪偶式帶娃?不存在的!爸爸帶娃也一樣靠譜

爸爸們注意了!這裡有一份帶娃tips

作者 | 牟映雪 重慶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帶娃也是爸爸們的“必修課”

如何做爸爸是一門藝術。成為一名“稱職爸爸”不僅需要向内求知,還要向外探索。首先,修“行”是爸爸有效參與孩子教養過程的基礎。爸爸應主動學習兒童教養相關内容:了解兒童發展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征,學習正确處理家庭關系,營造安全溫暖的學習型家庭氛圍。

其次,實際操練,提升教養技能。爸爸在日常育兒活動中,可以用先進理論知識進行随機教育,以此培養孩子的性格、興趣、創新等方面的能力。同時,增加自己參與家庭教育的時間和機會,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一方面要及時給予回應,傾聽孩子的心聲;另一方面,以自身閱曆和生活中孩子崇拜偶像的成功典範,引導孩子直面挫折,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政策。

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将孩子“丢”給學校和教師,而是父母“上所施”,孩子“下所效”,進而“使之作善”。

“偏袒女孩”or“苛責男孩”?那可不行!

爸爸帶娃一定會出現“偏袒女孩而苛責男孩”的問題?其實并不是。但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爸爸們在帶娃過程中可以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從思想上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偏袒女孩”“苛責男孩”與現代社會講求的公平性、民主性教育理念相違背,不僅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還會令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對家庭的歸屬感。

其次,剛柔并濟,嚴慈相濟,促進孩子的性格養成。童年期是孩子性格養成、規則意識建立的關鍵期,爸爸帶娃時應采用民主型教養方式,教育過程中做到“一視同仁”,引導孩子樹立良好的規則意識。

最後,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爸爸們要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笨媽媽”才是培養好爸爸的“天梯”

大多數媽媽對爸爸參與教養的評價更偏向于消極,會在無意中表現出對爸爸參與教養的限制性态度。事實上,“笨媽媽”才是培養好爸爸的“天梯”,好爸爸都是誇出來的。

首先,媽媽應成為爸爸參與教養的支援者、鼓勵者和陪伴者。一是媽媽要根據爸爸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為爸爸參與教養提供更多的支援、鼓勵、幫助和引導;二是媽媽應幫助爸爸設定合理的教養目标,在爸爸努力的過程中多一點耐心和包容,幫助爸爸獲得教養成功體驗,減少挫敗感;三是媽媽既要放心又要放手,讓爸爸有機會參與到教養過程中,增強爸爸的責任感和成就感。

其次,媽媽應成為爸爸教養兒童的合作者。一是雙方共同維護和諧穩定的夫妻關系,營造溫馨健康的家庭氛圍;二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達成共識,遇到問題冷靜溝通、共同協商,努力改進教養方式;三是父母應根據自身的性别特點、優勢和時間,明确各自在孩子教養中的任務。

最後,媽媽應成為爸爸教養兒童的觀察者和記錄者。媽媽應仔細觀察爸爸帶娃時與孩子的互動行為以及情緒情感的變化,并适時記錄下兒童與爸爸互動的溫馨時刻。同時,媽媽主動與孩子進行交流,根據兒童意願及時與爸爸溝通,成為父子緊密溝通的橋梁。

— END —

來源 | 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創

文 | 本刊記者 米娜 谷珵

征集|“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

《教育家》發起的第二屆“尋找大國良師”公益活動。活動分為三部曲:

1.征集“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

2.出版《大國良師的樣子》叢書

3.推選“大國良師”

活動截止至2022年底。依據評選标準及參與要求,推選出10位“2022大國良師”,授予“大國良師”稱号,每位“大國良師”将獲得主辦方提供的成長獎勵基金10萬元(稅前)。

2021年11月—2022年6月,開展“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征集活動。

征集要求:參與活動的教師,撰文講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感觸最深的成長故事。以第一人稱撰文,體裁為叙事散文,字數在1000字左右。要求故事真實感人。文章擇優刊發《教育家》雜志、《教育家》雜志新媒體、學習強國等平台。

參與方式:在“光明教育家”App“尋找大國良師”專題頁面送出申報表及教師自述的“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申報表及“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需同步送出)。如僅參與“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征集活動(不參與“尋找大國良師”活動),将文章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文章中注明學校、姓名、聯系方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