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丧偶式带娃?不存在的!爸爸带娃也一样靠谱

爸爸带娃,既是帮助孩子茁壮成长,又是一场自身的历练。这段爸爸与孩子彼此陪伴的成长之路,对孩子而言,或许夹杂着“苦”,但更多的是欢声与笑语;作为一位父亲,从重新认识自己,再到指引孩子前进的路,也许是人生态度的升华,也许是对爱更为深刻的理解。我们将视角深入上海、重庆与武汉,走进三位爸爸的带娃世界,倾听他们的互动式成长故事。

丧偶式带娃?不存在的!爸爸带娃也一样靠谱

给孩子造竹子自行车?这位爸爸也太酷了!

在中国带娃的外国爸爸David,将自己定义为“从来不给人生设限的人”。2007年,David从美国来到中国,从事人类学研究工作,喜欢探索和创造。在北京的郎家胡同开了一间名为“Bamboo Bicycles Beijing”的工作室的他,主营业务是用竹子制造自行车。2018年,David的女儿出生了,他带着妻儿搬去上海,开始了新生活。

David的大女儿Brook今年4岁,小女儿Breeze一岁半。他常常用自己的创意给孩子们带去欢乐:David很少给她们买礼物,而是以“做”代“买”,亲手给孩子们制作有趣的礼物;孩子们不爱吃饭,David就会将勺子变成“飞机”,让饭“飞”进她们的嘴里;她们想用纸箱造房子,David就配合收集纸箱;她们想出去玩耍,David就带她们制作竹子自行车,并在用竹筒做的车筐里插上花,陪她们出行。

显然,在带孩子这件事情上,他也没有给自己设限。比起花很多钱将孩子们“抛给”国际学校,David更重视营造良好的氛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陪伴她们。在他的工作室里,有一处专门留给孩子们的空间,供她们随意创作。David预先教授使用工具的方法,在孩子们创作时,他只作为辅助者,帮她们挑选合适的材料和工具,降低受伤风险。有时候,David与团队共同制作竹子自行车,也会让孩子们在一旁观察,不时回答孩子们的提问。在他看来,让孩子目睹实践全过程,而不是通过屏幕或大人视角来了解事物,既可以让孩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还能培养她们的探索精神。对于孩子而言,亲历了造车现场,使得爸爸造的自行车更多了几分温度。

成为爸爸之后,David渐渐感受到社会对性别的潜在规定。比如,公共场所设置“母婴室”,某种程度上就已经将带娃这件事归为妈妈的本职工作,没有考虑到爸爸带娃该去哪;从小给女孩子灌输“因为你是女生而不能做哪些事”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在因性别而限制她们的行为、语言与思想……David不想让孩子们受到这些束缚,“我给孩子们起偏中性化的名字,就是不想让她们受性别限制,希望她们能抛开‘我是女生,我不能这样,我只能那样’的念头”。他在与孩子互动时言传身教,帮助他们了解如何做到适度打破规则,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成长为自己喜欢的、而非他人设定的模样。同时,他要求自己尽量尊重孩子们的成长规律,不强迫她们做学不会或不想学的事情,将选择权还给孩子。

David坦言,有时候也很难在做自己与做爸爸之间找到平衡点。作为爱创作的人,他需要更多的自我空间,也需要与精神相通的朋友们碰撞灵感。但作为爸爸,他愿意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宝贝女儿身上。曾经,他为了哄娃睡觉,凌晨三点推着婴儿车在大街上“散步”,感觉辛苦但幸福满满。

如今的他,与初次出于好奇创作自行车时相比,多了一重爸爸的身份,肩上也随之多了一份责任。搬到上海后,他没有放弃造车的“本行”,用两个女儿的名字为自己的品牌取名“Brook & Breeze”。David希望孩子们能如最初的他一般勇敢地探索未知,去创造,去成长。

中国“虎爸”也有温柔的一面

新哥是一位离婚后独自照顾四个女儿的单亲爸爸。十年前的一场意外,让他失去了一条腿。他装上假肢,重拾微笑,走上街道办事处给他安排的公益性岗位,靠自己的努力照顾着他的“四朵金花”。

带娃方式倾向虎爸还是慈父?他说自己是传统的中国“虎爸”,有一种刻在骨子里的自强精神,将这种精神带到育儿过程中,教孩子们从小成为自立自强的人。今年11岁的大女儿,念小学五年级,两年后将到寄宿制中学念书。对此,新哥并不像许多养育着“温室花朵”的父母那般紧张:大女儿已能够生活自理,她的懂事和坚强,让新哥在面对子女寄宿难题时从容了许多。二女儿今年9岁,在姐姐的带领下,她也能在学习之余做好家务,顺便照顾两个7岁的双胞胎妹妹。“虎爸”肩上的担子,也因孩子们的自强而变轻了。

无规矩不成方圆。“高分奖励制”“每日晨读”“拒绝谎言”是新哥给孩子们立下的三项家规。他承诺在孩子们考高分时请她们吃汉堡作为奖励,优秀的“四朵金花”早已用实力让爸爸“吃不消”,但新哥依旧履行着最初的承诺;他要求孩子们每日晨读,并参与其中,与孩子们一同读书;他坚决反对小孩说谎,认为这是伤害他人也不利于自身成长的坏习惯,选择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将谎言拒之门外——当孩子们问起妈妈时,坦诚相待,告诉孩子们因父母性格不合,选择了分开,但这并不影响父母对你们的爱。

“虎爸”也有温柔的一面。新哥照顾孩子的细致程度,完全不输许多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的妈妈们:女儿们喜欢吃鱼,他便找时间去钓鱼,再学着给孩子们做重庆酸菜鱼;女儿们爱美,喜欢编发,他就从网上找教程学习多种编发方式,每天换着花样给孩子们编头发。

在独自带娃的路上,新哥也与其他单亲爸爸一样,遇到过无数道“坎儿”。令他最难过的,莫过于迫于经济压力而无法给孩子们报兴趣学习班。大女儿从小喜欢唱歌,起初他考虑找一位专业老师指导孩子。随着二女儿也表现出自己对舞蹈的热爱,他放弃了最初的念头:若为了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她俩报班学习,那当三妹、四妹提出要求时,他该从哪儿出这笔“高昂”的报班费?四个女儿犹如“四朵金花”,每一个都是他的掌上明珠,必须公平地对待她们,不可以偏袒其中任何一人。怀着心底的愧疚和难过,他选择以陪伴鼓励孩子,用心聆听她们的每一首歌,认真欣赏她们的每一次表演。他相信,当孩子继续向前,回头时最渴望看到的,一定是爸爸鼓励的眼神和引以为傲的笑容。

博主爸爸的带娃日记

2019年年底,泡泡在武汉出生了。那个冬天,泡泡爸的生活里出现的不只是自己的宝贝,还有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时期,泡泡爸辞去工作,成为一名全职爸爸。

作为“全职爸爸”计划推广者,他积极呼吁要对全职妈妈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鼓励爸爸们参与到家庭教育之中,并传递以全职带娃实现个人价值的方法。他用镜头记录下自己与泡泡的点点滴滴,趁着泡泡午休,剪辑出一段段视频,给疫情防控期间带娃遇到困难的家庭送去了正能量和养育智慧。

育儿自媒体人的身份,让泡泡爸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新的领域和知识。一场与中科院心理学博士的连麦,让泡泡爸意识到,原来泡泡属于高敏感族儿童。对于高敏感族儿童而言,成长的滋味大多是酸涩的。他们适应新环境的速度,总是比其他小朋友慢一些,不良情绪的疏导过程也会比其他小孩更长,泡泡正是如此。也许是父女心灵相通,泡泡爸总能与泡泡的敏感点产生共鸣。他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引导女儿上,为她创设可以敞开心扉的温暖环境,让她知道自己的守护者就在身旁。为了给孩子完美的出行体验,泡泡爸总会在带娃外出前,预先查看目的地具体情况,再列出一套可行性外出方案。“我原来是做活动策划的,可能有一些职业病。”泡泡爸口中的“职业病”,其实是对带娃的尊重,是对孩子深厚的爱。

在这场互动式成长中,泡泡爸与娃交流的方式还有带娃旅行。曾去过十几个国家的他热爱旅行,认为旅途是绝佳的教育场景,也有助于亲子培养亲密关系。在疫情防控期间,出于安全考虑,他选择了在合适的时机带泡泡在湖州、三亚等地游玩,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的童年不因疫情而有所欠缺。

当被问及“究竟什么样的爸爸才是好爸爸”时,泡泡爸认为“好爸爸”应做到三点:严格要求自己,改正自身缺点,做好自己,而不是督促孩子;理解妻子的不易,感恩妻子的付出;真心爱孩子,要陪伴,而不是陪着。

为了做到真正的陪伴,泡泡爸重新审视自己,试着放下持续了三十年的惯性,从泡泡的特点与需求出发制定带娃方案,做一个在全职带娃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好爸爸”。

丧偶式带娃?不存在的!爸爸带娃也一样靠谱

爸爸们注意了!这里有一份带娃tips

作者 | 牟映雪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带娃也是爸爸们的“必修课”

如何做爸爸是一门艺术。成为一名“称职爸爸”不仅需要向内求知,还要向外探索。首先,修“行”是爸爸有效参与孩子教养过程的基础。爸爸应主动学习儿童教养相关内容:了解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学习正确处理家庭关系,营造安全温暖的学习型家庭氛围。

其次,实际操练,提升教养技能。爸爸在日常育儿活动中,可以用先进理论知识进行随机教育,以此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增加自己参与家庭教育的时间和机会,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一方面要及时给予回应,倾听孩子的心声;另一方面,以自身阅历和生活中孩子崇拜偶像的成功典范,引导孩子直面挫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将孩子“丢”给学校和教师,而是父母“上所施”,孩子“下所效”,从而“使之作善”。

“偏袒女孩”or“苛责男孩”?那可不行!

爸爸带娃一定会出现“偏袒女孩而苛责男孩”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但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爸爸们在带娃过程中可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思想上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偏袒女孩”“苛责男孩”与现代社会讲求的公平性、民主性教育理念相违背,不仅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还会令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对家庭的归属感。

其次,刚柔并济,严慈相济,促进孩子的性格养成。童年期是孩子性格养成、规则意识建立的关键期,爸爸带娃时应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教育过程中做到“一视同仁”,引导孩子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

最后,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爸爸们要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笨妈妈”才是培养好爸爸的“天梯”

大多数妈妈对爸爸参与教养的评价更偏向于消极,会在无意中表现出对爸爸参与教养的限制性态度。事实上,“笨妈妈”才是培养好爸爸的“天梯”,好爸爸都是夸出来的。

首先,妈妈应成为爸爸参与教养的支持者、鼓励者和陪伴者。一是妈妈要根据爸爸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为爸爸参与教养提供更多的支持、鼓励、帮助和引导;二是妈妈应帮助爸爸设置合理的教养目标,在爸爸努力的过程中多一点耐心和包容,帮助爸爸获得教养成功体验,减少挫败感;三是妈妈既要放心又要放手,让爸爸有机会参与到教养过程中,增强爸爸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其次,妈妈应成为爸爸教养儿童的合作者。一是双方共同维护和谐稳定的夫妻关系,营造温馨健康的家庭氛围;二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达成共识,遇到问题冷静沟通、共同协商,努力改进教养方式;三是父母应根据自身的性别特点、优势和时间,明确各自在孩子教养中的任务。

最后,妈妈应成为爸爸教养儿童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妈妈应仔细观察爸爸带娃时与孩子的互动行为以及情绪情感的变化,并适时记录下儿童与爸爸互动的温馨时刻。同时,妈妈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根据儿童意愿及时与爸爸沟通,成为父子紧密沟通的桥梁。

— END —

来源 | 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

文 | 本刊记者 米娜 谷珵

征集|“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

《教育家》发起的第二届“寻找大国良师”公益活动。活动分为三部曲:

1.征集“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

2.出版《大国良师的样子》丛书

3.推选“大国良师”

活动截止至2022年底。依据评选标准及参与要求,推选出10位“2022大国良师”,授予“大国良师”称号,每位“大国良师”将获得主办方提供的成长奖励基金10万元(税前)。

2021年11月—2022年6月,开展“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征集活动。

征集要求:参与活动的教师,撰文讲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成长故事。以第一人称撰文,体裁为叙事散文,字数在1000字左右。要求故事真实感人。文章择优刊发《教育家》杂志、《教育家》杂志新媒体、学习强国等平台。

参与方式:在“光明教育家”App“寻找大国良师”专题页面提交申报表及教师自述的“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申报表及“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需同步提交)。如仅参与“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征集活动(不参与“寻找大国良师”活动),将文章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文章中注明学校、姓名、联系方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