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人民日報前社長和總編輯鄧拓之女、《晉察冀日報》史研究會會長鄧小岚女士于3月22日淩晨在北京天壇醫院逝世,享年79歲。據了解,鄧小岚是日前在馬蘭村接受采訪時突然摔倒後入院的。
鄧小岚1943年生于河北阜平縣易家莊村,1970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化工系,退休前在北京市公安系統工作。2004年起,鄧小岚開始在阜平縣馬蘭村義務支教,為村裡的孩子義務教授音樂課程。她把每年一半的時間放在馬蘭村,18年來從未間斷。

今年2月,馬蘭村所在的阜平縣城南莊鎮的44個孩子組成的“馬蘭花合唱團”登上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的舞台,用希臘語演唱《奧林匹克聖歌》,鄧小岚的感人事迹由此再一次廣為流傳。
退休後她堅持在馬蘭村支教
讓那裡的孩子們擁有了音樂的陪伴
從北京到太行山深處河北阜平縣的馬蘭村,自駕車需要4小時左右的時間。而在十幾年前,通往阜平的高速公路尚未開通的時候,早晨8點從北京出發,一路換乘火車、大巴,抵達馬蘭村時往往已經傍晚時分了。這條路,鄧小岚風雨無阻。
“人家老愛問我,你為什麼要到馬蘭村去?”
2004年開始,鄧小岚每年都把半年左右的時間放在馬蘭村,為深山裡的孩子義務教授音樂課程。鄧小岚從小喜歡音樂和藝術,她說,唱歌是很快樂的一件事,如果一個人會唱歌,在生活中無論他高興、難過還是受到挫折的時候,音樂會是他的一個最好的朋友。但在退休後最初來到馬蘭村的時候,鄧小岚發現,大山的阻隔,幾乎讓這裡可愛的孩子們失去了享受音樂帶來快樂的權利。
從剛開始教孩子們唱簡單的歌曲,到教他們演奏樂器、拉小提琴,再到連續四屆舉辦馬蘭兒童音樂節……北京來的鄧奶奶給大山裡的孩子帶來了無盡的歡樂,孩子們的童年也因為音樂變得絢麗多彩。
1943年的冬天,在日寇掃蕩的陰影下,鄧小岚出生在馬蘭村旁的山林之中。抗戰期間,《人民日報》前身之一的《晉察冀日報》便駐紮在馬蘭村。這裡是鄧小岚出生的地方,也是她的父親鄧拓、母親丁一岚和衆多革命前輩戰鬥過的地方。
出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成長在革命的家庭,父母的志向和經曆深深影響着鄧小岚。入讀清華大學前,還在讀高三的鄧小岚就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這份申請書随後被她就讀的高中轉給了清華大學。進入清華後,心中的熱情又促使鄧小岚再一次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鄧小岚說,在這方面,雖然父母都是老黨員,他們沒有給自己提什麼要求。鄧小岚有自己的感悟:“真的是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非常淺顯,也非常深刻的一個道理。我們國家就是因為有了共産黨,才從那樣一個被壓迫被奴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民共和國。”
母親丁一岚是開國大典的播音員,父親鄧拓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長期在《人民日報》工作,“我覺得他們都是中國共産黨隊伍裡的戰士,我也要做這支隊伍的一個戰士。他們的行動,一直在潛移默化地給我指導。”
鄧小岚入黨宣誓那天,是1965年的4月28日。在之前确定她入黨的會議上,鄧小岚發言的題目是《從烏蘭諾娃到烏蘭牧騎》。
加林娜·烏蘭諾娃是蘇聯著名的芭蕾舞演員,也是鄧小岚青少年時代的偶像。“大一我再次申請入黨的時候,老師跟我講,要弄清自己加入共産黨是為了什麼。那個年代,勞動人民沒有機會看到芭蕾舞,草原上的烏蘭牧騎在艱苦的條件下給牧民演出,受到勞動群衆和全國人民的喜愛。我就覺得生活、工作都應該為更廣大的勞動人民服務,要是比較起來,烏蘭牧騎是更值得敬佩的。”鄧小岚說,這就是當時二十出頭的自己面對入黨時單純而真實的想法。
為什麼要到馬蘭村去?為什麼義無反顧在退休後把自己幾乎一半的時間獻給了那座小山村?鄧小岚說,父親和母親的青春都是在這片土地上度過的。在生活方面,那當然是他們一生中最困難最艱苦的一段日子,但在精神方面,那又是他們一生中最愉快最有意義的一段時光,因為他們在那時候把生死置之度外,對黨對人民作出的貢獻最多。
沿着父母的足迹,鄧小岚不辭辛勞地奔波于北京和馬蘭村之間。“我相信美妙的音樂總能讓人聯想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在音樂陪伴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一定能夠樂觀、積極地對待生活。”鄧小岚說。
監制:劉昊
編輯:陸琪 張楊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