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哈佛大學75年研究成果:這8個壞習慣不改變,再聰明的孩子也會越來越笨!

午休時間,跟小夥伴聊天,說到小時候的綽号,“傻小子”、“笨丫頭”榮耀上榜,當得上80後和90後共同的童年噩夢。

一剽悍的姐妹總結陳詞:“現在誰敢說我家丫頭‘笨’,我就跟誰急。家裡人都不行,為這事,我還和婆婆幹過一架。”

咱們父母那一輩的觀念,給孩子起個下賤的小名好養活。從曾經的痛苦經曆中走出來的我們,在當了父母後,對“傻”、“笨”這樣的字眼格外敏感。

我們不容置喙的堅信着:“我家娃多聰明,清華北大的料,以後最起碼也能上個985、211。”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有點殘酷。很多家長不經意的一些行為或者習慣,正把自家娃推入“變笨”境地,卻不自知。

今天C媽就給大家做一個總結梳理,給大家提個醒!共計四條教育行為、四條養育習慣,趕緊對照一下吧。四類讓娃變笨的教育行為

美國幼兒教育家凱茨提出了一個「習慣性愚蠢」的概念。他發現,不少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因外部因素的影響,逐漸産生對自我能力的懷疑,繼而缺乏自信心并逐漸陷入一種無能感的狀态,進而變得越來越“懶”、越來越“笨”。這裡的外部影響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占了極大的比重。

第一、給孩子貼負面标簽

我們小時候被家長起一些帶“傻、笨”的外号就屬于負面标簽。現在雖然很多父母不會直接起外号了,可還是有不少人會這樣說:“你看人家小明,多有禮貌啊!”“這麼簡單,你怎麼就學不會啊!”“說過幾遍了,怎麼還記不住啊!”家長的本意是激勵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好,可孩子從中get到的潛台詞卻是:“你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哈佛大學75年研究成果:這8個壞習慣不改變,再聰明的孩子也會越來越笨!

如果你家娃面對新鮮的挑戰、面對困難,總是說,我不行,我不會。那就要當心,是不是平時總是消極的暗的孩子?一次又一次被孩子接收接收被反複強化,“我很差”就會成為孩子的信念,他的行為會慢慢向這種負面的信念靠攏,變成父母口中的“笨樣子”。

第二、限制孩子玩鬧

很多家長養育孩子的标準是:文靜、乖巧、溫和,他們認為,這樣的孩子才叫“有教養”。

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孩子的安全大于天,他們全部精力盯着孩子:“這個不能動,危險”、“那裡不能去,危險”。殊不知,自由瘋玩對孩子有多重要。

美國國家玩耍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Play)創始人Stuart Brown博士做了一個實驗:科學家将小老鼠分為兩組,第一組可以自由玩耍,第二組被限制玩耍。之後,将一個帶有貓氣味的項圈分别放進它們的活動領域内,它們都迅速逃竄躲藏了起來。

不同的是,第一組很快就試探着出來活動,而第二組卻再也沒有出來。Brown強調:玩耍能夠給包括小鼠在内的動物,帶來更加積極正面的情緒與生活态度。而被剝奪了玩耍權利的動物,大腦的功能發育将受到嚴重影響,并且會更容易受到負面情緒的困擾。

搗亂、搞破壞是孩子的天性,看似沒啥營養的玩耍過程,孩子會在思考怎麼玩中鍛煉專注力、會在失敗過程中積累抗挫力、會在實際動手中積累生活經驗、會在無限制的環境中宣洩情緒,會鍛煉各種你想得到、想不到的技能。

限制孩子玩,孩子變乖巧的同時,也變得呆闆了,是非常得不償失的。

倒不如,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放孩子盡情放肆。

哈佛大學75年研究成果:這8個壞習慣不改變,再聰明的孩子也會越來越笨!

第三、頻繁打斷孩子

我們樓下有個奶奶,經常标榜自己看孩子負責:

“我不會讓孩子離開我的視線,哪怕一分鐘”。這種做法負責是挺負責,卻也讓人擔心。一起玩的時候,孩子剛拿起一個玩具,她就立刻:“這個髒,我給你擦擦”,擦完之後沒一會兒,她又:“餓了嗎?渴了嗎?需要幫助嗎?”孩子幾乎沒有一個獨自、專注地做一件事的機會,這種做法非常容易導緻孩子注意力分散、專注力差。

上學後很容易無法集中精神,專注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的,慢慢地就會變成老師同學口中的“笨孩子”。父母最好的處理方式應該怎樣?

在孩子專注做某事的時候,該隐身的時候就隐身,不說話,不打斷,耐心等待孩子做完,孩子主動開口尋求幫助時,再做出反應。

第四、過分壓抑孩子的情緒

“你是男孩子,哭哭啼啼的像什麼話”、

“你是大孩子了,這一點小事還值當得哭”、“這多大點事,怎麼又發脾氣。”這些話是不是聽着很耳熟?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負面情緒非常敏感,孩子一旦有暴躁、悲傷、心煩等壞情緒的時候,他們會第一時間插手進來,用簡單粗暴的方法(包括但不僅限于講道理、發脾氣、可以感動)幫助孩子趕緊逃離出來。

實際上,感悟自己的情緒,就是一場自我發現之旅。孩子被剝奪了這個機會,不良情緒沒有釋放出來,而是在内心越積越多。

我們都知道心情好的時候,連做事效率都是高的,但如果孩子感覺自己的生存環境不穩定、不安全時,在各種負面情緒擠壓下,他的大腦也就無法好好地思考、他就沒有辦法放松下來去做事。比如做什麼事都畏首畏尾,提不起興趣,表現在外就是我們常說的“笨手笨腳”。

四種讓娃變笨的養育習慣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Julie Lythcott-Haims,也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學家,在一次演講中他透露,哈佛大學經過75年的研究發現:孩子的智商發展受家庭生活習慣影響更多,如果沾染上“壞習慣”,聰明小孩也可能越來越笨。

第一、不重視孩子的早餐

很多孩子早上起來會表示“沒胃口,不想吃早餐”,家長着急上班,也懶得折騰,幹脆就讓孩子随便湊合兩口。有的家庭萬年不變的豆漿油條,有的家庭就随便給孩子吃個面包、喝包奶。

友善倒是友善了,隻是很不利于孩子大腦的發育。稍微計算一下,我們就能發現,早餐跟上一餐間隔了至少8小時,早上起來,大腦會處于“饑餓”狀态。而孩子正處于大腦和智力發育的關鍵期,早餐營養供不上,他們的智力發育也會受到影響。

哈佛大學75年研究成果:這8個壞習慣不改變,再聰明的孩子也會越來越笨!

早餐不僅要吃,最好還要做到營養均衡。孩子的營養早餐應該包含優質蛋白質、充足的碳水化合物、适量的脂類以及深色蔬菜等。

特别提醒一句,油炸食品、燒烤、含有反式脂肪酸的垃圾食品,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吃太多,孩子的記憶力、反應力都會受到影響,能不吃就盡量别給孩子吃。

第二、放縱孩子吃太多甜食

很多人都知道,孩子吃太多甜食會爛牙、肥胖,可很多人不知道,吃糖後,孩子的身體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科學研究發現,攝入大量糖分後,身體會出現胰島素抵抗現象,當大腦掌管記憶的區域海馬體中的細胞也産生胰島素抵抗現象時,學習跟記憶就會變得非常低落。

2018年瑞士巴賽爾大學的研究還發現,攝取高糖分、高熱量的食物,會讓認知功能,包括理性思考的能力下降。時間長了,會造成認知功能受損,包括:語言能力、理性思考、注意力、抽象判斷、數理計算以及表達能力等。

不僅不能讓孩子吃太多甜食,還要注意不要一直讓孩子處于飽腹狀态。現在不少地方在家網課,娃在家,一會兒吃點零食,一會兒吃幾塊水果。

但一直進食太多食物,身體裡的血液和氧氣就需要一直從大腦轉移到消化道,大腦就會暫時缺血。持續處于過飽的狀态,大腦總是缺血,就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第三将電子産品當成哄娃神器

孩子不開心或者總搗亂的時候,家長想清淨一會兒或者想幹會兒自己的事兒的時候,很多人會祭出“手機”這個神器。

手機在手,世界立馬安靜了,可後果是怎樣的呢?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顯示:每天看螢幕超過兩個小時的兒童,在思維和語言測試中獲得的得分較低。玩遊戲、刷短視訊,孩子獲得的快樂是典型的「垃圾快樂」。「垃圾快樂」一方面會讓孩子上瘾,另一方面會讓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急劇下滑。

哈佛大學75年研究成果:這8個壞習慣不改變,再聰明的孩子也會越來越笨!

尤其是進入國小階段後,孩子越是沉迷手機,越會變得意得意志、懶散厭學,大腦也就慢慢“生鏽”,人就變得越來越“笨”。

關于看視訊,我們專門寫過這篇,沒看的可以補課:《“媽媽,我想玩會手機”,幫孩子戒掉手機、短視訊,這幾個方法起初我也不信“》

第四孩子長期睡眠不足

這個相信不必C媽多說,日常提醒那些晚睡的娃!早點上床吧!

放棄掙紮吧,當父母就是個苦差事。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美好未來,我們就很有必要多克制自己不好的情緒和行為習慣,為孩子營造一個正面、健康、積極向上的成長環境。

其實,做到這些并不難,上面的很多條,相信不少朋友已經做到了。讓我們互相提醒,再接再厲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