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夜讀偶記(二)

夜讀偶記(二)

姜寶兵

人到中年,經曆了太多的風風雨雨,看慣了雲卷雲舒,滄海桑田,心情沉靜下來。寂靜的夜裡,習慣摸一本閑書,孤燈下,倚床閑讀,放松疲憊的神經。近來,尤喜讀宋詞,覺得宋詞的情調很對我中年的脾胃,其中,尤喜讀蘇東坡的詞。夜闌更深,萬籁俱靜,透過沉沉的夜色,與先賢作精神上的交流,穿越千年的時光,做個千古的知音。

《臨江仙 夜歸臨臯》

夜飲東坡醒複醉,歸來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彀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青未了|夜讀偶記(二)

蘇轼的《臨江仙-夜歸臨臯》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也是蘇轼被貶官到黃州的第三年。深秋之夜,詞人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住所,全詞風格飄逸,寫出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态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思想。“夜飲東坡醒複醉”,一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東坡,本為黃州城東的一片荒地。蘇轼貶官到黃州後在此開荒植樹,仰慕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四川忠州東坡躬耕之事,名此地為“東坡”,建築了一所“雪堂”,并以“東坡”作為自己的别号。蘇轼在黃州的寓所臨臯亭面向長江。當蘇東坡回到臨臯寓所時,已經是醉而複醒,醒而複醉。“歸來仿佛已三更”,開頭兩句,先一個“醒複醉”,再一個“仿佛”,就把蘇東坡縱飲的豪興淋漓盡緻地表現出來了。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接着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在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詞人雖連連敲門,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歸來,酣睡已久,鼾聲如雷,對叩門聲全然不覺。詞人索性不再敲門,當此萬籁俱寂的深夜,轉而拄杖臨江,細聽濤聲。詞人是一個風神潇灑的人物,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心中浸潤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态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下片一開始即是詞人“倚杖聽江聲”時的哲思。“營營”,原意為往來不停,這裡指為名利所紛擾。蘇轼在這裡以一種透徹了悟的哲理思辨,發出了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歎。這兩句,既飽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達出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人生困惑與感傷。“ 夜闌風靜彀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想半生颠沛飄泊,身不由己之時居多,何時才能不為外物所羁絆,任性逍遙呢?“夜闌”,夜深。縠,有皺紋的紗。“縠紋”,喻指水面上的微波。夜闌風靜,既是寫深夜無風而平靜的江面,也是詞人此際甯靜超然心境的象征。

青未了|夜讀偶記(二)

詞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心與景會,神與物遊,為如此靜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他情不自禁地産生了脫離現實社會的浪漫主義幻想 ,詞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遠離塵世喧嚣,随波流逝,任意東西,在江湖深處安閑地度過自己的餘生,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後,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 ,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與其說這是受道家思想影響,不如說是受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思想的影響。

在蘇東坡複雜的以儒家為主的人生觀中,由于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羁的性格。“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餘韻深長的結尾,寫出詞人潇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向往自由的心聲。 宋人筆記中傳說,蘇轼作了《臨江仙》之後,坐船長嘯而去。郡守徐君猷知道後非常害怕,以為州失罪人,急忙前往追趕,趕上時,隻見蘇東坡鼻鼾如雷。看來,詞人蘇東坡的歸去之想,在營營塵世中隻能是夢。無論是人間天上,抑或是江湖廟堂,對于蘇轼來說都是束縛他的外在世界,他最後的歸宿和解脫隻能是他自己的内心。

作者簡介:姜寶兵,字劍梅,号劍梅樓主,清風堂主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德州市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德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禹城市作協理事,《禹城文學》編委。

作品《夜讀魯迅》榮獲全國“與共和國同行 好書伴我成長”讀書征文比賽二等獎,《從飲食變化看社會變遷》獲建國六十周年國慶征文一等獎。《青青的梧桐樹》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文藝作品三等獎。《和偉大祖國一起成長》獲“福彩杯 我與新中國”有獎征文一等獎。《黃河故道懷古》在第四屆中國夏津椹果詩歌(散文)大賽中榮獲散文組優秀獎。

部落格 劍梅樓主http://blog.sina.com.cn/jianmeilouzhu

壹點号清風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