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夜讀偶記(三)

夜讀偶記(三)

姜寶兵

人到中年,經曆了太多的風風雨雨,看慣了雲卷雲舒,滄海桑田,心情沉靜下來。寂靜的夜裡,習慣摸一本閑書,孤燈下,倚床閑讀,放松疲憊的神經。近來,尤喜讀宋詞,覺得宋詞的情調很對我中年的脾胃,其中,尤喜讀蘇東坡的詞。夜闌更深,萬籁俱靜,透過沉沉的夜色,與先賢作精神上的交流,穿越千年的時光,做個千古的知音。

《行香子·清夜無塵》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

浮名浮利,虛苦勞神。歎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

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青未了|夜讀偶記(三)

此詞或為宋哲宗元祐時期(1086-1093)的作品。詞中抒寫了作者把酒對月之時的襟懷意緒,流露了人生苦短、知音難覓的感慨,表達了作者渴望擺脫世俗困擾的退隐、出世之意。

起筆寫景,夜氣清新,塵滓皆無,月光皎潔如銀。把酒對月常是詩人的一種雅興:美酒盈尊,獨自一人,仰望夜空,遐想無窮。唐代詩人李白月下獨酌時浮想翩翩,抒寫了狂放的浪漫主義激情。蘇轼正為政治紛争所困擾,心情苦悶,因而他這時沒有“把酒問青天”,也沒有“起舞弄清影”,而是嚴肅地思索人生的意義。

月夜的空闊神秘,寂靜無人,正好冷靜地來思索人生,以求解脫。此詞描述了抒情環境之後便進入玄學思辨了。作者這首詞裡把“人生如夢”的主題思想表達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說明人們追求名利市徒然勞神費力的,萬物宇宙中都是短暫的,人的一生隻不過如“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一樣地須臾即逝。

作者為說明人生的虛無,從古代典籍裡找出了三個習用的比喻。《莊子·知北遊》雲:“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古人将日影譽為白駒,意為人生短暫得象日影移過牆壁縫隙一樣。《文選》潘嶽《河陽縣作》引古樂府詩“鑿石見火能幾時”和白居易《對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謂人生如燧石之火。《莊子·齊物論》言人“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暫寄夢中身”即表述莊子之意。蘇轼才華橫溢,這首詞上片結句裡令人驚佩地集中使用三個表示人生虛無的詞語,構成博喻,而且都有出處。

青未了|夜讀偶記(三)

下片開頭,以感歎的語氣補足關于人生虛無的認識。“雖抱文章,開口誰親”是古代士人“宏材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蘇轼元佑時雖受朝廷恩遇,而實際上卻無所作為,“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迹”,加以群小攻擊,故有是感。他心情苦悶之時,尋求着自我解脫的方法。善于從困擾、紛争、痛苦中自我解脫,豪放達觀,這正是蘇轼人生态度的特點。他解脫的辦法是追求現實享樂,待有機會則乞身退隐。“且陶陶、樂盡天真”是其現實享樂的方式。“陶陶”,歡樂的樣子,隻有經常“陶陶”之中才似乎恢複與獲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種種煩惱。最好的解脫方法莫過于遠離官場,歸隐田園。但蘇轼又不打算立即退隐,“幾時歸去”很難逆料。彈琴,飲酒,賞玩山水,吟風弄月,閑情逸緻,這是大陸文人理想的一種生活方式,東坡将此概括為:“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就足夠了。

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其實作在的社會又有幾個人能做到這樣呢? 做個閑人,何其難呢?古人也隻能感歎:幾時歸去,做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大部分的人都是在看到這些詞句時心情震蕩,心弦被觸動,然後就夢想着也會有那天那時,做個閑人歸去,品茶彈琴,看書采菊,過着閑雲野鶴般的理想生活。

作者簡介:姜寶兵,字劍梅,号劍梅樓主,清風堂主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德州市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德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禹城市作協理事,《禹城文學》編委。

作品《夜讀魯迅》榮獲全國“與共和國同行 好書伴我成長”讀書征文比賽二等獎,《從飲食變化看社會變遷》獲建國六十周年國慶征文一等獎。《青青的梧桐樹》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文藝作品三等獎。《和偉大祖國一起成長》獲“福彩杯 我與新中國”有獎征文一等獎。《黃河故道懷古》在第四屆中國夏津椹果詩歌(散文)大賽中榮獲散文組優秀獎。

部落格 劍梅樓主http://blog.sina.com.cn/jianmeilouzhu

壹點号清風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