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課程》
見諸筆墨 | 達于心靈
不可一日無此君
文化核心 | 中國書法 | 最高藝術
神品 | 賞析:無意于佳乃佳,他文章得曾鞏妙谛,書法得蘇東坡之肥厚韻緻
曾纡書法精選。
曾纡(1073-1135),字公衮,晚号空青先生。江西臨川南豐人。北宋丞相曾布第四子。曾鞏之侄。北宋末南宋初散文家、詩人、書法家。與曾鞏、曾肇、曾布、曾纮、曾協、曾敦等并稱“南豐七曾”。
曾纡,初以恩蔭補為承務郎。
宋哲宗紹聖年間中博學鴻詞科。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曾布為二後山園陵使,辟為從事。
崇甯二年(1103),入元佑黨籍,連坐黨籍被貶到永州零陵。後遇赦,調監南京、河南稅,改簽書甯國軍(治今安徽宣城縣)節度判官。曆通判鎮江府,知楚州、秀州,提舉京畿常平,江南東路轉運副使,遷直顯谟閣。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再任江南東路轉運副使,移兩浙路。
紹興二年(1132),知撫州。三年,除江南西路轉運副使,司農少卿。四年,改福建路提典刑獄,直寶文閣。五年(1135),除知信州(今江西上饒),未之官卒,年六十三。
曾纡能詩善文。為文固守家法,深得曾鞏散文妙谛。詩從母師,句法精麗,感情真摯。亦工詞。《全宋詞》錄其詞9首,《宋詩紀事》、《江西詩征》收其詩5首。亦善書法,風格介于蘇、米之間,傳世真迹有行楷《懷素自叙帖跋》,收藏于台灣故宮博物院。

▲
曾纡行草書《過訪帖》
水墨紙本 32.5×45cm
張珩舊藏
▲
張珩題
此帖是曾纡空青,珩審定記,非錢惟治
▲
【釋文】
纡頓首,适承過訪,罙荷情眷。疲曳未果,扣關奉告,欣承挽。起居佳定。惠況太多,實以無人可負,拜賜亦已多矣!千萬恕察,不悉。纡再拜,允直知縣奉議七哥。
▲
曾纡草書《人事帖》
亦稱《草書與允直知縣七哥劄》
水墨紙本32×40cm
保利2010秋拍
成交價4592萬元
【釋文】
纡乍到。人事紛紛。未能作記。侄孫過江下,談能面言也,纡再拜。允直知縣七哥。
▲
曾纡 《六姐帖》
▲
曾纡《緻久直知縣》尺牍
亦稱《草履帖》,文字共八行,凡59字,紙本,作品整體縱33.8厘米、橫45.8厘米,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通篇大草。
【釋文】
纡以道中雨淖,狼狽之甚。欲煩左右置草履,以濟兵卒。漫納一公文去。幸留念。今晚恐不可行,來日相見。纡再拜,久直知縣七哥,借一二十人來相接,尤幸。
【賞析】
曾纡此帖用筆沉酣,行筆迅捷,開合變化很大。第一字,自稱,“纡”字謹小,接下來的字變得寬博,“道中雨淖狼狽之”七個字一氣呵成,中鋒用筆已至筆肚。運筆如此老到,非修養深厚之人難為也。筆緻肥厚如蘇子瞻,字型緊結,少空乏之氣,用墨豐贍,氣格雄邁,因情事急迫,書寫随意揮灑,天真流露,實為“無意于佳乃佳”的精品之作。
▲
曾纡書法墨迹《奉手畢帖》
書法 發現心靈的美好
思接千載 視通萬裡 心遊萬仞 精骛八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