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古文化遺址星羅棋布,集中分布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其中分布範圍最大和影響力最大的有兩種: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種文化的影響力都可以說是全國性的。

編輯
搜圖
仰韶文化最早發現于河南省三門峽市渑池縣仰韶村,是以稱之為仰韶文化,其實廣泛分布于黃河中上遊地區。
龍山文化最早發現于山東省濟南市曆城縣龍山鎮,是以稱之為龍山文化,其實廣泛分布于黃河中下遊地區。
兩種文化所處的曆史時期有前後,也有一定的重合,類似于前後兩個朝代的關系,比方李唐家族在隋朝就已經存在,但自從李淵起兵建立政權,并且稱帝才能算是唐朝的開始,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也有類似特點。
兩種文化分布範圍集中重合的區域是在中原,而大河村遺址就是這麼一個典型的文化遺址。
大河村遺址曆經3300多年,自6800年前開始直至3500年前,按文化分類跨越了仰韶文化時期、龍山文化時期、二裡頭文化時期(夏朝)、商文化時期;按曆史朝代,跨越了三皇、五帝、夏、商等曆史時期。
曆經三千多年而不倒,如果說大河村遺址不是一塊風水寶地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的,也許這就是遠古時期的北上廣,是以才能遠古時代始終屹立于中原。
在大河村的周邊,存在着多個同根同源、比鄰而居的文化遺址,但沒有哪一個能有持續三千多年之久的曆史,也沒有哪一個能有如此規模、如此豐富的文物。
大河村遺址中除了仰韶文和龍山文化這樣典型的中原文化因素外,還有山東大汶口文化和湖北屈家嶺文化的因素。
大河村遺址曆經仰韶時代、龍山時代和夏、商時代,一脈相承,幾無中斷,是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中近乎完整的鍊條,見證了華夏文明形成和發展的每一個腳步。
我們先來看一件大河村遺址的鎮館之寶-彩陶盆:
現場看到時候,第一個感覺是大,而且單獨占據一個展位,可謂VIP待遇,這件色彩鮮豔的彩陶典型的仰韶文化特色的彩陶,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曆經5000年之久,還能呈現如此鮮豔的色彩。
這件彩陶有明顯的裂紋,還有明顯的修補小孔,這用實物證明了中國最早的陶瓷修複技術-“锔釘法”,在以往的認知中,這項技術出現于宋代,而這件彩陶的出現,讓這項技術的出現一下子提前了4000年左右。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件鎮館之寶-彩陶雙連壺:
這是一件複制品,原品藏于河南博物院,需要重點說明一下,這不僅是一件鎮館之寶,甚至可以稱之為國寶。
據專家考證,彩陶雙連壺是一種禮儀用品,可能用于遠古時期氏族結盟時的酒具。鑒于出土地點和年代,有專家認定,這極有可能是炎黃二帝結盟時用來共飲的盟誓酒具。
這件彩陶是否真能有如此曆史際遇,我們不得而知,但這件雙連壺造型精美、色彩絢麗,是中國古代彩陶之冠,卻是當之無愧的。
仰韶文化時期彩陶的特點就是紋飾和色彩多樣,這些多樣的紋飾所承載的其實有着豐富的文化内涵。大河村彩陶紋飾中出現頻率很高的太陽紋、月亮紋、流星紋、月食紋、星座紋等,無一不表明大河村先民們已經具備了豐富的天文知識。
大河村遺址中的陶器以彩陶最為豐富,這也正常,因為仰韶文化的曆史時期最漫長。下面我們再看一些彩陶展品:
上圖為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碎片。
上圖是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器座。
上圖是仰韶文化時期的白衣彩陶缽。
上圖是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缽。
上圖是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罐。
下面我們要說一下龍山黑陶。
上圖是一批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展品,可以直覺感覺到的特點是小巧精緻,造型也豐富起來。不同于仰韶時期的彩陶,龍山文化時期的典型代表是黑陶和白陶,最大的特點是精細,最頂級的黑陶是“蛋壺黑陶杯”,胎厚最薄處不足1毫米,器表漆黑光亮。
黑陶其實是我最為關注的,這種蛋壺黑陶杯我隻在電視上見過,當時十分震驚遠古時期的制陶工藝能精細到這種程度,但現場并未有這種級别的展品,這是此行的遺憾之處。
遺憾之餘,也有驚喜,意外的發現這種薄胎工藝其實并不是龍山文化時期才有的,其實從仰韶文化時期已經有薄胎工藝的彩陶現世,從照片中的陶罐口清晰可見薄如紙般的感覺。
博物館中的介紹讓我有些疑惑,說這兩件物品是仰韶文化産物,又說是龍山文化的煅燒工藝。但是,這兩件物品的年代是5100-4700年前,是仰韶文化時期無疑。
當然,還有其它文化因素的陶器。
上圖是大河村遺址中的大紋口文化因素的陶器。
上圖是大河村遺址中的屈家嶺文化因素的陶器。
上圖是大河村遺址中的二裡頭文化時期的陶器,二裡頭文化被廣泛認為是夏代文化遺址,從造型上可以明顯看出異與前期的特點。
上圖是大河村遺址中的商代時期的陶器,從造型上可以看出繼承了二裡頭文化,也就是夏代的陶器風格。
陶器的用途也是多種多樣,涉及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這是耳飾。
這是陶鈴。
這是紡織加工工具。
這款迷你款的帶蓋鼎陶器,據分析應該是兒童玩具,這也是非常有趣之處,這說明當時的社會人文關懷還是不錯的,那麼大河村遺址應該是個富足的地方。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