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5後“挖土人”的奇幻旅程:走出象牙塔來到三星堆|考古新青年

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 攝影 李佳雨 剪輯 苟春

4月22日,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考古大棚外側的一處工地上,許丹陽正用手鏟劃分着地層,這是考古工作中最為基礎的一步。這一次,勘探尋找三星堆遺址祭祀區域周邊的遺迹,是他的重要任務。

許丹陽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的一名考古發掘隊員,正宗“95”後,青年“挖土人”,三星堆發掘“擔當”之一。在三星堆遺址祭祀區,許丹陽主要負責4号坑的田野發掘,火遍全網的青銅扭頭跪坐人像“三胞胎”就是從他手中挖出。

2020年,25歲的他從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碩士畢業後,來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沒多久,他便遇上了再醒驚天下的三星堆,踏入這段“奇幻旅程”。

95後“挖土人”的奇幻旅程:走出象牙塔來到三星堆|考古新青年

對三星堆陶器情有獨鐘

2021年8月,4号坑的田野發掘工作率先結束,幾乎沒有停歇,許丹陽又接到了新的發掘任務,主要負責大棚外圍南側、西側區域的考古勘探。

相比大棚内精細化考古發掘的優越條件,回歸野外,他又重新戴上了大檐帽,“籠”起了防曬服。其實,這一次三星堆遺址祭祀區的考古發掘,并不是許丹陽與三星堆“見”到的第一面。2018年,許丹陽剛剛就讀研究所學生,機緣巧合之下,來到了三星堆遺址工作站實習。

當時,他的主要工作是跟随老師們進行資料整理。那是他第一次近距離接觸三星堆。從前課本上的知識,一下變成了眼前的實物,讓少年感到奇妙。其中,三星堆陶器吸引了他的注意。

許丹陽解釋,陶器的外觀形狀随時間演變的速度比較快,按發生的變化來推演,是考古學利用碳14測年法以外另一種可靠的判斷年代的方法。而且,這種看上去外觀最為普通的器物标本,也最能代表一個地方的文化特點。

這一次的考古發掘,許丹陽更近距離地接近了三星堆的陶器碎片。4号坑發掘共出土文物殘件1070件,其中陶片395片,均為殘片,約占4号坑出土文物總數量的34%。

在重器雲集的坑内,看上去不那麼精美的三星堆陶器,或許會成為某種角度解謎三星堆的鑰匙。這也是許丹陽對三星堆陶器情有獨鐘的原因之一,也再次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幸運。

95後“挖土人”的奇幻旅程:走出象牙塔來到三星堆|考古新青年

考古工作的團隊魔力

走出象牙塔,便遇上三星堆遺址考古新發掘,對任何一個考古人來說,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來到廣漢後,許丹陽和團隊小夥伴們的軌迹幾乎隻限于從駐地到發掘區,同吃同住,擁有許多難忘的回憶。

許丹陽對一個夜晚印象深刻。那一天,4号坑發掘到了清理灰燼層的階段,考慮到工作進度,發掘小分隊一直忙碌到深夜一兩點。“很感動的是,那天夜裡不僅有我們發掘小組,雷老師(三星堆遺址祭祀區考古發掘領隊雷雨)、冉老師(三星堆遺址祭祀區考古發掘執行領隊冉宏林)都過來陪着我們。尤其是雷老師,雖然他沒有明說,但能夠感覺到他的關心。”許丹陽一直記得那種感覺,或許那就是團隊的魔力。

這樣的魔力在三星堆常常出現。比如,3号坑青銅大面具提取的那一天,發掘區的隊員們幾乎傾巢而動,在極短的時間内湊到了一起,圍了一圈,共同見證大面具從坑底緩緩而上。當它被成功裝入文物箱時,現場掌聲雷動。那時,許丹陽也同樣激動,他在人群中舉着相機拍照,記錄下這個重要的一刻。

“考古工作是不可能一個人完成的,尤其是當下田野考古與文物保護進一步結合的情況下,更強調團隊的作用。”在許丹陽并不算長的考古生涯中,他已經意識到考古工作的團隊力量。另一方面,考古人的接續傳承也同樣重要。“我相信,隻要團隊在,三星堆的發掘和研究工作一定能做得很好。”

成為“考古”網紅之後

在三星堆考古發掘團隊中,許丹陽已經成了“名人”。随着三星堆掀起的“考古熱”,各種節目邀約、媒體采訪紛至沓來,一年下來,許丹陽參加了大大小小百餘場公開活動,這是他始料未及的。

“畢竟,考古人曾經常常自嘲‘桃花源中人,不知今世何時’。”這一年,桃花源不再靜僻,反而熱鬧了起來。原本有些“社恐”的他,如今面對鏡頭時也能自如應對。許丹陽說,考古雖然是小衆學科,但需要發展,就必須要融入社會,受到關注。是以,他很高興,并且願意向公衆分享考古,講述三星堆的發掘故事。

去年,他把自己的微網誌名字修改為“三星堆考古人”,和三星堆牢牢“鎖死”。也有網友對他發難:“三星堆怎麼可能沒有文字,一定是你們沒有用心挖。”這時候,許丹陽會覺得很無奈,他無法向對方解釋。

“考古工作本來就不必依賴文字。”許丹陽說,文字的發現在考古工作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沒有發現文字,并不代表考古學家的工作無法深入,對于古蜀國的了解就趨于停滞。是以,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分享,讓人們對考古有更多的認識。

在博物館裡,扭頭跪坐人像罩在玻璃中,等待着人們觀賞。許丹陽也去看了,再次見面,他先是覺得那是一位親切的“老熟人”,随後又産生了一種距離感。那種感覺說不清楚,但是,如果有人發問,他一定會熱情又生動地講述起那段發掘故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