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文化】汶川姜維城遺址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曆史文化】汶川姜維城遺址

汶川姜維城遺址

據《汶川縣志》(第26卷第7章723頁)記載,姜維城遺址《舊唐書》載:“蜀劉禅時,大将姜維、馬忠等讨汶山……”,劉禅延熙十年(247年)前後,曾在今威州岷江東岸之台地上築城,今俗稱姜維城。現殘存城牆兩端:南長30米、高9米、面寬1~1.5米;西長55米、呈凹狀,牆拐角處突出一馬面,高10.2米、厚5米。牆體為泥土夯築,中埋小圓木為筋以加強。

【曆史文化】汶川姜維城遺址

姜維城遺址全貌圖(汶川縣博物館 供圖)

2006年5月,姜維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遺存概況

姜維城遺址位于汶川縣威州鎮,是岷江上遊地區少有的占地面積較大、文化内涵較為豐富、時代綿延上下五千年、且文化遺存儲存較為完好的遺址。

姜維城遺址從新石器時代就有文化痕迹,其後綿延五千多年,人文曆史極其悠久,是目前為止岷江上遊發現最早、堆積最厚、延續時間長,最具代表性的一處重要遺址。它聚集着豐富的地下地上文物古迹,遺址範圍内分布有較為集中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漢代汶山郡夯土城牆遺址、三國點将台、明代石砌城牆以及漢、晉、唐、明、清各時期的古墓葬群,是曆史上羌族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遺址地,曆史價值較高。

姜維城遺址對探索這一區域的史前文化序列、編年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對岷江上遊新石器時代文化與周邊地區史前文化的關系,黃河上遊與長江上遊史前文化的互動與交流均提供了新的考古學資料。漢代夯土城牆和點将台為目前四川境内為數不多的漢代遺迹之一,對于漢代城市史、社會經濟狀況等課題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曆代古墓葬是研究本地區社會、政治、經濟、曆史、文化、民族發展的第一手實物資料,科學研究價值較高。

姜維城遺址的漢代及明代城牆規模宏大,氣勢軒昂,雄奇壯觀,宛如萬裡長城之縮影,是四川境内為數不多的城牆遺址。姜維城遺址出土的陶器造型獨特,制作精美,有着很高的藝術價值。

姜維城遺址作為古文化遺址,有着豐富的文化内涵,是汶川縣城重要的人文景觀,為汶川的文化旅遊産業創造了條件,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具有較高社會文化價值。

【曆史文化】汶川姜維城遺址

姜維城遺址保護位置圖(汶川縣博物館 供圖)

姜維城考古勘探

新石器時代遺址部分

因漢代修築夯土城牆取土和後期人類的頻繁活動,對史前時期的堆積有所破壞,但壓在夯土牆基下的新石器時代堆積部分儲存較好,且堆積厚度達2—3米,有的地方堆積厚度近4米。

2000年5—7月,考古隊對姜維城遺址進行調查試掘,尋找到遺址史前時期的原生文化堆積。2003年10—12月底,在遺址内布5×5米探方17個。2000年的調查試掘和2003年的發掘面積共計500餘平方米,發現新石器時代灰坑40個、房屋建築遺迹3處。姜維城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遺迹主要有房屋居住面和灰坑。從揭露的部分觀察房屋平面形狀呈方形,可能是雙間或多間,為地面式建築。灰坑有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坑内有較多包含物。姜維城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器物有陶器、玉石斧和骨器等幾大類。

陶器的陶質以泥質灰陶、灰褐陶為主,其次是紅褐陶,少量黑褐陶,夾砂陶占一定比例,以夾石英和頁岩加工成顆粒狀的粗砂居多,陶器紋飾以素面為主,中心泥質磨光陶占多數,繩紋始終占陶器紋飾的主要地位,其次有附加堆紋、弦紋、複合紋飾(附加堆紋上施繩紋)镂孔、方格紋、劃紋、瓦棱紋、乳釘紋等。

彩陶器形有罐、瓶、盆、壺、缸、器耳、器蓋、紡輪等多種器類、陶器制作以泥質盤築法為主,均手制,部分陶器有慢輪加工的痕迹,泥質類陶器燒制時火候較高,夾砂類陶器燒制時火候較低。

【曆史文化】汶川姜維城遺址

調查試掘的探坑(汶川縣博物館 供圖)

出土的玉石類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細石器、磨制的玉石器。打制石器的材料為礫石、片岩加工而成,有石斧、石刀、石網墜、刮削器等器類别23件,磨制的玉石器最多用礫石、石英岩石料加工。有斧、锛、鑿、石刀、石餅、石球、環、镯等器類共計34件。細石器多用燧石、石英剝制,器形有石核、亂削器、石镞等器類21件。骨器主要有鹿角器、骨料、骨錐等10餘件。

漢代汶山郡夯土城牆

(姜維城殘牆)

現存的兩段殘牆位于姜維城台地北半部分,與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相疊壓。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年111年)設汶山郡于此。城址呈長方形,現殘存西、南兩段,整個城牆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150米,總占地面積約30000平方米。

【曆史文化】汶川姜維城遺址

震前殘存西牆(馬面)(汶川縣博物館供圖)

城牆以黃泥夯築,内夾木棍或圓木為筋。西殘牆高10米,底殘寬4米,頂寬1米,長100米,牆拐角處有馬面1垛,高10米,寬10.3米,長15米;南殘牆高8米,底寬3米,頂寬1.3米,長約90米。

明代石砌城牆

始建于明弘治年間,平面布局呈橢圓形。片石砌築,依山就勢,南包玉壘山,西邊順山而上達姜維城,将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遺址、漢代汶山郡城址包圍在内,全長1700米,高4—6米,寬2—3米,牆垛雉牒(炮眼、箭孔)1600個,雄偉壯觀,仿如萬裡長城之縮影。

【曆史文化】汶川姜維城遺址

明代石砌殘牆一段(汶川縣博物館 供圖)

漫步在古城牆上,無不氣壯山河,胸襟豁然開朗,遐想當年城上城下,旌旗招展,兵勇士卒搖旗呐喊、萬箭齊發、殺聲震天的戰鬥場面。

點将台

在姜維城遺址不遠處之南東角高處,即遺址南150米處,有一黃土夯築的土墩,俗稱點将台。其長9米,寬7米,高8米,傳為姜維調兵遣将的地方。

【曆史文化】汶川姜維城遺址

傳說站在點将台,會令人想起當年古城牆上,旌旗蔽日、占鼓喧天、居高臨下、弓張箭發的戰鬥場面。有詩曰:“平襄扶漢立邊功,千載峰頭雉堞雄,芳樹尚餘營柳綠,晴霞猶作陣雲紅。”

【曆史文化】汶川姜維城遺址

來源:志中阿壩(據阿壩州《雪原文史》期刊)

方志四川部分圖檔、音視訊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資訊。文章所含圖檔、音視訊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曆史文化】汶川姜維城遺址
【曆史文化】汶川姜維城遺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