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文化】汶川姜维城遗址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历史文化】汶川姜维城遗址

汶川姜维城遗址

据《汶川县志》(第26卷第7章723页)记载,姜维城遗址《旧唐书》载:“蜀刘禅时,大将姜维、马忠等讨汶山……”,刘禅延熙十年(247年)前后,曾在今威州岷江东岸之台地上筑城,今俗称姜维城。现残存城墙两端:南长30米、高9米、面宽1~1.5米;西长55米、呈凹状,墙拐角处突出一马面,高10.2米、厚5米。墙体为泥土夯筑,中埋小圆木为筋以加固。

【历史文化】汶川姜维城遗址

姜维城遗址全貌图(汶川县博物馆 供图)

2006年5月,姜维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存概况

姜维城遗址位于汶川县威州镇,是岷江上游地区少有的占地面积较大、文化内涵较为丰富、时代绵延上下五千年、且文化遗存保存较为完好的遗址。

姜维城遗址从新石器时代就有文化痕迹,其后绵延五千多年,人文历史极其悠久,是目前为止岷江上游发现最早、堆积最厚、延续时间长,最具代表性的一处重要遗址。它聚集着丰富的地下地上文物古迹,遗址范围内分布有较为集中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汉代汶山郡夯土城墙遗址、三国点将台、明代石砌城墙以及汉、晋、唐、明、清各时期的古墓葬群,是历史上羌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遗址地,历史价值较高。

姜维城遗址对探索这一区域的史前文化序列、编年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对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周边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史前文化的互动与交流均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汉代夯土城墙和点将台为目前四川境内为数不多的汉代遗迹之一,对于汉代城市史、社会经济状况等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历代古墓葬是研究本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族发展的第一手实物资料,科学研究价值较高。

姜维城遗址的汉代及明代城墙规模宏大,气势轩昂,雄奇壮观,宛如万里长城之缩影,是四川境内为数不多的城墙遗址。姜维城遗址出土的陶器造型独特,制作精美,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姜维城遗址作为古文化遗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汶川县城重要的人文景观,为汶川的文化旅游产业创造了条件,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社会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汶川姜维城遗址

姜维城遗址保护位置图(汶川县博物馆 供图)

姜维城考古勘探

新石器时代遗址部分

因汉代修筑夯土城墙取土和后期人类的频繁活动,对史前时期的堆积有所破坏,但压在夯土墙基下的新石器时代堆积部分保存较好,且堆积厚度达2—3米,有的地方堆积厚度近4米。

2000年5—7月,考古队对姜维城遗址进行调查试掘,寻找到遗址史前时期的原生文化堆积。2003年10—12月底,在遗址内布5×5米探方17个。2000年的调查试掘和2003年的发掘面积共计500余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灰坑40个、房屋建筑遗迹3处。姜维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迹主要有房屋居住面和灰坑。从揭露的部分观察房屋平面形状呈方形,可能是双间或多间,为地面式建筑。灰坑有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坑内有较多包含物。姜维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器物有陶器、玉石斧和骨器等几大类。

陶器的陶质以泥质灰陶、灰褐陶为主,其次是红褐陶,少量黑褐陶,夹砂陶占一定比例,以夹石英和页岩加工成颗粒状的粗砂居多,陶器纹饰以素面为主,中心泥质磨光陶占多数,绳纹始终占陶器纹饰的主要地位,其次有附加堆纹、弦纹、复合纹饰(附加堆纹上施绳纹)镂孔、方格纹、划纹、瓦棱纹、乳钉纹等。

彩陶器形有罐、瓶、盆、壶、缸、器耳、器盖、纺轮等多种器类、陶器制作以泥质盘筑法为主,均手制,部分陶器有慢轮加工的痕迹,泥质类陶器烧制时火候较高,夹砂类陶器烧制时火候较低。

【历史文化】汶川姜维城遗址

调查试掘的探坑(汶川县博物馆 供图)

出土的玉石类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磨制的玉石器。打制石器的材料为砾石、片岩加工而成,有石斧、石刀、石网坠、刮削器等器类别23件,磨制的玉石器最多用砾石、石英岩石料加工。有斧、锛、凿、石刀、石饼、石球、环、镯等器类共计34件。细石器多用燧石、石英剥制,器形有石核、乱削器、石镞等器类21件。骨器主要有鹿角器、骨料、骨锥等10余件。

汉代汶山郡夯土城墙

(姜维城残墙)

现存的两段残墙位于姜维城台地北半部分,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相叠压。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年111年)设汶山郡于此。城址呈长方形,现残存西、南两段,整个城墙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总占地面积约30000平方米。

【历史文化】汶川姜维城遗址

震前残存西墙(马面)(汶川县博物馆供图)

城墙以黄泥夯筑,内夹木棍或圆木为筋。西残墙高10米,底残宽4米,顶宽1米,长100米,墙拐角处有马面1垛,高10米,宽10.3米,长15米;南残墙高8米,底宽3米,顶宽1.3米,长约90米。

明代石砌城墙

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平面布局呈椭圆形。片石砌筑,依山就势,南包玉垒山,西边顺山而上达姜维城,将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遗址、汉代汶山郡城址包围在内,全长1700米,高4—6米,宽2—3米,墙垛雉牒(炮眼、箭孔)1600个,雄伟壮观,仿如万里长城之缩影。

【历史文化】汶川姜维城遗址

明代石砌残墙一段(汶川县博物馆 供图)

漫步在古城墙上,无不气壮山河,胸襟豁然开朗,遐想当年城上城下,旌旗招展,兵勇士卒摇旗呐喊、万箭齐发、杀声震天的战斗场面。

点将台

在姜维城遗址不远处之南东角高处,即遗址南150米处,有一黄土夯筑的土墩,俗称点将台。其长9米,宽7米,高8米,传为姜维调兵遣将的地方。

【历史文化】汶川姜维城遗址

传说站在点将台,会令人想起当年古城墙上,旌旗蔽日、占鼓喧天、居高临下、弓张箭发的战斗场面。有诗曰:“平襄扶汉立边功,千载峰头雉堞雄,芳树尚余营柳绿,晴霞犹作阵云红。”

【历史文化】汶川姜维城遗址

来源:志中阿坝(据阿坝州《雪原文史》期刊)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历史文化】汶川姜维城遗址
【历史文化】汶川姜维城遗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