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底撈沒變,可惜食客變了

海底撈沒變,可惜食客變了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表外表裡,作者|周霄 張怡,編輯|付曉玲 慕沐

衆所周知,從去年年初到現在,海底撈股價回撤接近90%,在于基本面出了問題。

市場主流的歸因是,海底撈押錯周期,逆勢拓店,在經濟下行階段,不光沒擠走“同行”,搶到份額,反而深陷泥沼。

海底撈沒變,可惜食客變了

投資者們的邏輯或許在于:既然是擴張的問題,那麼“啄木鳥計劃”從源頭解決了問題,海底撈或可重振雄風。

而我們的看法傾向并非如此:

啄木鳥計劃的實質作用有限,海底撈的困境并非開店過密導緻的分流顧客,而更多是過去成功的「局限條件」發生了轉變——消費主流人群随着時代變遷,發生消費偏好轉移的情況。

換句話說,海底撈過去的“靓麗”,是基于「特色服務」滿足了那個年代,特定人群的消費偏好所促成的;在新的消費主流人群面前,它不太起作用,甚至産生負作用。

本文将從節流和開源兩方面,進行探究分析。

“啄木鳥”計劃治标不治本

起初,我們也有同樣的預期,畢竟有同類型成功标的在前。

在《星巴克啟示錄:如何尋找“海底撈們”的反彈拐點》一文中,我們曾複盤過,星巴克2008年和海底撈有類似的擴張問題。而之後通過大規模縮店,其門店相關成本立馬大幅下降。

随後,憑借産品力提升,帶來的收入增長,淨利潤迅速做出反應。

海底撈沒變,可惜食客變了

回到海底撈,其理論上也應該是類似的改善軌迹。然而我們拆解成本端發現,實際和預期有很大偏差。

據2月份的财報預告,海底撈2021年虧損預計為38-45億人民币,其中與擴張相關的一次性計提損失為33-39億。

也就是說,海底撈2021年的年度虧損額,基本都由擴店而産生。

換句話說,即便不算上擴店損失,海底撈2021年業績表現也不佳。比如,據2021财報預告:2021年可能會略有浮虧,但基本上能做到營收平衡點。

如此來看,“啄木鳥計劃”閉店,止損隻是一方面,更核心的是借此優化提升營運效率。

可這一橋段,似乎并沒按照劇本演繹。

以支出大頭之一人員成本來說,正常狀态下,海底撈因服務人員需求大、門店面積大等原因,平均單店員工數達77人,高于行業水準很多。隻是人效也很高,總體平衡。

而啄木鳥計劃“縮店不裁員”政策一來,多餘的人員會被分到其他門店,擡高單店人工數,成本沒降不說,還會拉低店鋪人效。

要知道,星巴克當年裁員,不少高管也都在列,甚至總部直接裁掉四分之一。其結果之一,就是維持同樣單店,星巴克從20人降低到14人。

此外,原材料方面,海底撈的供應鍊管理能力是業内佼佼者,這本身是向上議價的優勢。但大範圍關店後,采購規模會随之下降,議價能力或将受到影響。

綜合下來,縮店計劃能在門店租金上有效,畢竟關店就可以迅速降低。啄木鳥計劃起到了“止損”作用,而單店經營效率上的優化,似乎了無蹤迹。

當然,不再流血也是好的。如果縮店後輕裝上陣的海底撈,能像星巴克一樣,營收增長好轉,走出泥潭依然可期。

那麼,實際情況如何呢?

但事實上,他另一條沒引起太大注意的表态,隐藏着更大的危機。

那是關于海底撈口味一般的問題,張勇輕描淡寫地表示:“口味不是太大問題,餐飲業和火箭上天是有差異的。火箭上天有标準,餐飲沒有标準。”

如下圖,截至2020年2月,因為“服務貼心”選擇海底撈的使用者占比接近40%。

海底撈沒變,可惜食客變了

或許就是這樣,給了張勇“服務一招鮮仍能吃遍天”的錯覺。

但就我們分析來看,疫情之後,那些促成海底撈成功的外部局限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疫情前,海底撈憑借極緻服務、中高端定位,切中了80、85後核心使用者群體的需求,是以即便味道不出色,也是其家庭聚餐、公司團建的不二之選。

可疫情席卷時,這些核心使用者群體都被按住了。

疫情後經濟形勢嚴峻,這些家庭支柱的收入多少都受到了影響,看看裁員潮、收入縮水、房貸壓力都是哪個年齡段的人就知道了。

也就是說,最吃海底撈服務特色的核心消費主力寶媽、奶爸群體,消費不動了。

這在資料上也有印證,如下圖2019-2020年,餐飲市場30歲以上的消費者群體,占比在降低。

而整體消費主力,正轉變為95後年輕群體。海底撈的使用者趨勢也是如此。

海底撈沒變,可惜食客變了

餐飲主力使用者結構,近乎重構,那麼,海底撈的特色還立得住嗎?

簡單說,在“社恐”、就餐強調“私密性”的95後眼中,海底撈的“細微式服務”變成了壓力。

而瞄上這個“變化”,此前就一直在服務上不斷縮小和海底撈差距的同行們,紛紛針對性地打出“不幹擾用餐,不強行涮菜”的适度服務口号。

不得不說,“見招拆招”效果不錯。可以看到,在一些主要城市,海底撈在火鍋服務榜上,已不再有絕對優勢。

服務差異化式微,優勢在被逐漸填平,大家還是要回到餐飲行業的立足之本——産品上。而這一塊,新消費主力年輕人總是喜新厭舊。

基于此,商家推新已不再局限于産品口味,用餐環境、裝修風格,甚至嘗鮮心理等,都可能成為主要營銷點。

可以看到,為了迎合年輕人的喜好,餐飲市場的風向近乎實時變化。

比如,幾年前,韓餐和日料在國内都屬小衆,但如今僅壽司品類的門店規模就有5.8萬家。而尚且新鮮的東南亞、南亞等菜系,在國内也已突破萬家。

以泰餐來說,據艾媒咨詢資料,有73.8%的消費者被泰餐口味吸引,有63.6%則是奔着泰式裝潢等光顧的。

回到火鍋賽道,消費者這兩年在産品上從追求味覺刺激,變成追求養生。

在環境服務上,偏愛國潮新風尚,麻将、中國娃娃、中藥等一批融入新元素的火鍋店興起。

基于此,老牌火鍋企業不得不求新迎戰。

比如,呷哺呷哺的湊湊,推出“火鍋+茶飲”模式,目前來看表現不錯。

據呷哺呷哺2021年1月靜默期路演會議紀要:湊湊營收構成中,茶飲收入占總營業收入的20%,奶茶相對較高的毛利可以為公司創造利潤。

而海底撈也做了很多嘗試,比如也推出了奶茶品類,但至今還隻試行于部分門店,并沒有引起太大反響。

當然,也并不是隻有一味求新才能突破。

據中飯協快餐委統計資料顯示,近九成的消費者,會因為某一特定的口味或單品,而選擇消費餐廳。

基于這樣的需求,餐飲行業也在朝“大單品”方向,進行差異化布局,試圖通過将明星單品和品牌強綁定,塑造核心優勢。

這要實作的目标方向了解起來,就類似于很多茶飲店都有沙冰制品,但一說到星冰樂,你會立馬想到星巴克。

而目前來看,火鍋賽道裡,巴奴毛肚火鍋的“極緻毛肚”單品人設;魚賽道裡,太二酸菜魚主打的酸菜魚單品等都成效不錯。

比如,剛剛過去的春節期間,巴奴在北京市場的總營業額,較2021年同期增長57%,翻台率達5.66。太二酸菜魚推出5年,門店已擴充到126家,翻台率疫情前将近5。

然而“大單品”風向如此清晰,海底撈卻鮮有明确動作。

沒能迎合新消費主力,在大單品使用者心智培育上也無建樹,海底撈逐漸失去吸引力。

如下圖,随機抽取一二線城市的火鍋類好評榜單前十名,均不見海底撈。上榜的都是單品類或者主題火鍋等網紅品類。

海底撈沒變,可惜食客變了

如此“開源”不濟下,海底撈的翻台率恢複情況,和其他品牌拉開了較大差距。

海底撈沒變,可惜食客變了

且啄木鳥計劃實施後,改善也有限——2022年春節假期(除夕至初五),海底撈門店平均翻台恢複至2019年疫情之前同期的70%,但依然低于4。

但從其掌舵人張勇的落伍言論來看,目前的情況是,海底撈顯然沒有重視這方面。

小結

從衆人敬仰的餐飲經營模式典範,到被資本抛棄的落魄中概,海底撈的服務傳奇正在緩慢落幕,究其原因,問題不在逆勢瘋狂擴張的拖累,而是疫情導緻的外部局限條件改變。

2022年,中國餐飲業能否回暖尚未可知,但是擁抱新時代消費者仍将是重要趨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