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終于找到它!這座小村的風景、蒸籠…絕不輸任何古村!

作者:新福建
終于找到它!這座小村的風景、蒸籠…絕不輸任何古村!
終于找到它!這座小村的風景、蒸籠…絕不輸任何古村!

青山綠水

探訪虎貝黃家村

終于找到它!這座小村的風景、蒸籠…絕不輸任何古村!
終于找到它!這座小村的風景、蒸籠…絕不輸任何古村!

探訪虎貝黃家村

這是一處隐匿于山水之間的甯靜村落

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

鑲嵌在綠意盎然的蕉城之上

走進黃家村

仿佛走進了一幅流動的田園畫卷

每一處風景都讓人流連忘返

終于找到它!這座小村的風景、蒸籠…絕不輸任何古村!

在黃家村,時間仿佛放慢了腳步

村民們過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

用勤勞的雙手耕耘着這片土地

也守護着這份甯靜與美好

終于找到它!這座小村的風景、蒸籠…絕不輸任何古村!

黃家村的美

不僅在于它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氣息

更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蘊

這裡有着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傳說

每一棵柳杉、每一滴老酒

都似乎在訴說着古老的故事

漫步在村中

仿佛能聽到曆史的回聲

感受到歲月的沉澱

終于找到它!這座小村的風景、蒸籠…絕不輸任何古村!
終于找到它!這座小村的風景、蒸籠…絕不輸任何古村!

黃家蒸籠

黃家村古稱石洋,又稱熟洋

海拔800多米,是近海山區

山嶺連綿,潮濕多霧,氣候濕潤

尤其适合柳杉生長

其豐富的柳杉自然資源

為黃家蒸籠傳統手工制作技藝

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原材料條件

終于找到它!這座小村的風景、蒸籠…絕不輸任何古村!
終于找到它!這座小村的風景、蒸籠…絕不輸任何古村!

黃家村的柳杉片手縛技藝

已有九百多年曆史了

它早在北宋紹聖年間(1094-1098年)

就由甯德西鄉石洋村人黃一府發明創造

至清乾隆(1736-1795年)之際

黃家人還能制作包括蒸籠在内的

碗、杯、盤、盒、盞、碟、瓶、壺等日常器用

有的作品甚至曾經成為貢品

終于找到它!這座小村的風景、蒸籠…絕不輸任何古村!
終于找到它!這座小村的風景、蒸籠…絕不輸任何古村!

關于這一絕活

在"制作一隻原生态的黃家蒸籠

從備料到最後裝入底屜完工

先後需要80多道大小工序

一位師傅要花上整工二日

才可制作出一隻二鬥裝(15市斤)的'飯甄'

黃家蒸籠的制作工藝

是柳杉片手縛技藝的典型遺存

在全國民間手工藝中獨樹一幟

不僅外觀精緻、功能實用

還具有十分珍貴的曆史、文化以及科學價值

終于找到它!這座小村的風景、蒸籠…絕不輸任何古村!
終于找到它!這座小村的風景、蒸籠…絕不輸任何古村!
終于找到它!這座小村的風景、蒸籠…絕不輸任何古村!

黃家老酒

終于找到它!這座小村的風景、蒸籠…絕不輸任何古村!

虎貝作為中國黃酒文化之鄉

它的黃家老酒不同于任何一款酒

含在嘴裡,明顯能品到很多種味道

雜而和諧,香氣高雅

小酌一口,就像絲綢一樣滑進喉嚨

驚豔五髒六腑

終于找到它!這座小村的風景、蒸籠…絕不輸任何古村!
終于找到它!這座小村的風景、蒸籠…絕不輸任何古村!

黃家村人從南宋真宗年間遷居至

此此處山高水寒的地理特征

讓稻谷生長周期變長

收獲的谷米粒粒晶瑩飽滿

煮熟細膩芳香

釀酒更是香滿山谷

從此便開始了與酒的故事

曆經無數次水、糯米、紅粬的交合

終于,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佳釀”

終于找到它!這座小村的風景、蒸籠…絕不輸任何古村!
終于找到它!這座小村的風景、蒸籠…絕不輸任何古村!

離黃家村不遠的彭家墩

有一棵杉樹王

彭氏家譜有詩頌雲:

"枝繁葉茂曆悠悠,伴祖肇遷有千秋,

馨竹國史傳銘志,傘樹家聲萬古流。"

杉樹的主幹腰圍8.82米

直徑2.81米,高約14.5米

它比閩侯縣大湖山發現的

三奇樹之一"杉樹大王"的主幹圍長還大一丈多

終于找到它!這座小村的風景、蒸籠…絕不輸任何古村!

因為它的主幹頂端分枝向四面撐開

枝葉下垂,形同傘狀

是以,人們也叫它"涼傘樹"

老杉樹已經有1900多年的曆史了

但是依舊生機勃勃

由于它的年代久遠被人們稱為"杉木王"

有人甚至說它是"世界之最"

現已被批為全國保護的珍貴樹木

終于找到它!這座小村的風景、蒸籠…絕不輸任何古村!
終于找到它!這座小村的風景、蒸籠…絕不輸任何古村!
終于找到它!這座小村的風景、蒸籠…絕不輸任何古村!

本文視訊及圖檔均來源:福建來了

來源:遊在蕉城

編輯:影子

稽核:周俊因

監審:雷雯

免責聲明

請輸入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僅限于視訊、音頻、圖檔、文字、字型等)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内在相關文章下方留言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文章隻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來源:文旅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