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终于找到它!这座小村的风景、蒸笼…绝不输任何古村!

作者:新福建
终于找到它!这座小村的风景、蒸笼…绝不输任何古村!
终于找到它!这座小村的风景、蒸笼…绝不输任何古村!

青山绿水

探访虎贝黄家村

终于找到它!这座小村的风景、蒸笼…绝不输任何古村!
终于找到它!这座小村的风景、蒸笼…绝不输任何古村!

探访虎贝黄家村

这是一处隐匿于山水之间的宁静村落

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镶嵌在绿意盎然的蕉城之上

走进黄家村

仿佛走进了一幅流动的田园画卷

每一处风景都让人流连忘返

终于找到它!这座小村的风景、蒸笼…绝不输任何古村!

在黄家村,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

村民们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

用勤劳的双手耕耘着这片土地

也守护着这份宁静与美好

终于找到它!这座小村的风景、蒸笼…绝不输任何古村!

黄家村的美

不仅在于它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

更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

每一棵柳杉、每一滴老酒

都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漫步在村中

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

感受到岁月的沉淀

终于找到它!这座小村的风景、蒸笼…绝不输任何古村!
终于找到它!这座小村的风景、蒸笼…绝不输任何古村!

黄家蒸笼

黄家村古称石洋,又称熟洋

海拔800多米,是近海山区

山岭连绵,潮湿多雾,气候湿润

尤其适合柳杉生长

其丰富的柳杉自然资源

为黄家蒸笼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材料条件

终于找到它!这座小村的风景、蒸笼…绝不输任何古村!
终于找到它!这座小村的风景、蒸笼…绝不输任何古村!

黄家村的柳杉片手缚技艺

已有九百多年历史了

它早在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8年)

就由宁德西乡石洋村人黄一府发明创造

至清乾隆(1736-1795年)之际

黄家人还能制作包括蒸笼在内的

碗、杯、盘、盒、盏、碟、瓶、壶等日常器用

有的作品甚至曾经成为贡品

终于找到它!这座小村的风景、蒸笼…绝不输任何古村!
终于找到它!这座小村的风景、蒸笼…绝不输任何古村!

关于这一绝活

在"制作一只原生态的黄家蒸笼

从备料到最后装入底屉完工

先后需要80多道大小工序

一位师傅要花上整工二日

才可制作出一只二斗装(15市斤)的'饭甄'

黄家蒸笼的制作工艺

是柳杉片手缚技艺的典型遗存

在全国民间手工艺中独树一帜

不仅外观精致、功能实用

还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以及科学价值

终于找到它!这座小村的风景、蒸笼…绝不输任何古村!
终于找到它!这座小村的风景、蒸笼…绝不输任何古村!
终于找到它!这座小村的风景、蒸笼…绝不输任何古村!

黄家老酒

终于找到它!这座小村的风景、蒸笼…绝不输任何古村!

虎贝作为中国黄酒文化之乡

它的黄家老酒不同于任何一款酒

含在嘴里,明显能品到很多种味道

杂而和谐,香气高雅

小酌一口,就像丝绸一样滑进喉咙

惊艳五脏六腑

终于找到它!这座小村的风景、蒸笼…绝不输任何古村!
终于找到它!这座小村的风景、蒸笼…绝不输任何古村!

黄家村人从南宋真宗年间迁居至

此此处山高水寒的地理特征

让稻谷生长周期变长

收获的谷米粒粒晶莹饱满

煮熟细腻芳香

酿酒更是香满山谷

从此便开始了与酒的故事

历经无数次水、糯米、红粬的交合

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佳酿”

终于找到它!这座小村的风景、蒸笼…绝不输任何古村!
终于找到它!这座小村的风景、蒸笼…绝不输任何古村!

离黄家村不远的彭家墩

有一棵杉树王

彭氏家谱有诗颂云:

"枝繁叶茂历悠悠,伴祖肇迁有千秋,

馨竹国史传铭志,伞树家声万古流。"

杉树的主干腰围8.82米

直径2.81米,高约14.5米

它比闽侯县大湖山发现的

三奇树之一"杉树大王"的主干围长还大一丈多

终于找到它!这座小村的风景、蒸笼…绝不输任何古村!

因为它的主干顶端分枝向四面撑开

枝叶下垂,形同伞状

所以,人们也叫它"凉伞树"

老杉树已经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

但是依旧生机勃勃

由于它的年代久远被人们称为"杉木王"

有人甚至说它是"世界之最"

现已被批为全国保护的珍贵树木

终于找到它!这座小村的风景、蒸笼…绝不输任何古村!
终于找到它!这座小村的风景、蒸笼…绝不输任何古村!
终于找到它!这座小村的风景、蒸笼…绝不输任何古村!

本文视频及图片均来源:福建来了

来源:游在蕉城

编辑:影子

审核:周俊因

监审:雷雯

免责声明

请输入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字体等)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在相关帖子下方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来源:文旅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