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綠茶餐廳的“低價魔法”

綠茶餐廳的“低價魔法”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一點财經編輯部,作者 | 蔡雨彤,編輯 | 薄冬梅

綠茶餐廳,也曾是網紅。

2008年,開青年旅舍的王勤松在杭州開了第一家店,融合全國各地菜系、高成本效益讓綠茶餐廳大獲成功,次年被大衆點評網評為“2009年度最受歡迎餐廳TOP50”,2010、2011年北京、上海、蘇州、甯波等地分店開業,2015年進入西南市場……

入場14年,這位“初代網紅”混得怎麼樣?4月11日,綠茶集團通過港交所聆訊,花旗和招銀國際為聯席保薦人,或将于4月末或5月初正式挂牌上市——這已是它的第三次遞表。

面對綠茶集團的不懈努力,有人說它是“帶病上市”,有人認為它被低估。毋庸置疑的是,在一衆或被資本加持,或正網紅的餐廳品牌相比,綠茶已“過氣”,不複昔日榮光。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綠茶曾經的助力,如今成了痛點。

01 失效的“低價魔法”

綠茶餐廳,源于一場“半路出家”的買賣。

起初,王勤松夫婦在西湖邊做旅舍生意,面對南來北往客人的不同飲食習慣,夫婦二人嗅到了融合菜的商機。或許因為面向的都是“窮遊”年輕人,綠茶一開始就将高成本效益作為标簽。據浙商證券統計,截至2022年Q1,綠茶的人均消費為60.5元,在頭部中式餐廳裡偏低。

綠茶餐廳的“低價魔法”

凡事都有兩面性,低價讓綠茶“網紅”,也讓它盈利難。王勤松也曾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是在用近乎于成本的低價換取客流,是以必須重視翻台率。”在他看來,高成本效益意味着綠茶和其他餐廳不同,必須有高翻台率才能賺錢,“一天翻台率4次是保本”。

所謂翻台率,指的是餐桌重複使用率,是衡量餐廳盈利能力的一大重要名額。據悉,綠茶2013年的平均翻台率在6-8次。

事實上,王勤松為綠茶規劃的“低價魔法”是低價翻台率門店數量,但疫情的到來讓這個魔法不再奏效。昔日的翻台下限,如今卻成了綠茶難以觸及的天花闆,招股書顯示,綠茶2019年至2021年的翻台率分别為3.34次、2.62次、3.23次,一直在保本的4次之下。

低客單價、低翻台率帶來的是營收和門店業績的下滑。資料顯示,2019-2021年間,綠茶每間餐廳的平均同店銷售額從1481.1萬下降為1168.6萬。

綠茶餐廳的“低價魔法”

餐飲業被疫情重創,大到海底撈,小到街邊夫妻店,都受到影響,綠茶當然也不例外。與海底撈、呷哺呷哺相比,綠茶的翻台率受疫情影響較小,2021年恢複也很快,但與衆不同的模式需要綠茶更快恢複。

綠茶餐廳的“低價魔法”

九毛九集團(太二所屬)、海底撈、呷哺呷哺這些餐飲品牌,或中高端定價,或直營、加盟混合營運。與之不同的是,綠茶的模式一低價,二重營運,讓它的抗風險能力更低。

自一開始,或許是營運青旅的經驗讓王勤松就對門店非常重視。第一,是在門店裝修上非常有想法,中式風格、江南風韻這幾乎是綠茶每一家店的精髓,但每一家店又各有不同,王勤松曾說,綠茶是50元的人均消費,500萬元的裝修費用。

第二,綠茶餐廳至今仍未開放加盟,全部直營,走重資産模式。這讓它的開店成本頗高,320萬-370萬的單店投資成本高于同業(撈王300萬-350萬),單店投資回報期(17.5個月)也高于同業(外婆家7.4個月,太二7個月)。

2019-2021年,在受疫情影響門店銷售、翻台率下滑的同時,綠茶仍然在快速擴張,本已不富裕的“家底”更是雪上加霜。截至2021年年末,綠茶餐廳的門店數量由2019年的163家增長為236家,其中44家(18%)經營虧損。

綠茶餐廳的“低價魔法”

2019年上半年,有企業信心百倍地喊出“門店擴張”,疫情影響下優勝劣汰加速,有的品牌門店收縮和地租漲幅放緩,讓他們以為自己能夠趁這個時機占領更多的線下入口。但第一波之後的零星爆發,讓很多人想趁此擴張的願望落了空。

2019年加速擴張的海底撈,2021年懸崖勒馬進行收縮。而綠茶卻仍打算一條道走到底,招股書顯示,繼兩年開了73家門店後,綠茶2022年至2024年計劃每年開設75-100家新店。

低價、翻台率降低,導向的是低收入;門店擴張,導向的是高成本:對綠茶來說,必然的是盈利難。

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綠茶營收分别為17.36億元、15.69億元和22.93億元,淨利潤分别為1.06億元、虧損5526.2萬元和1.14億元,淨利潤率分别為6.11%、-3.52%和4.97%,調整後的淨利潤率分别為6.1%、-0.7%和6.0%,低于行業平均水準(8%-10%)。

在失效的“低價魔法”面前,綠茶還能做什麼?

02 受阻的自救

繼西餐品牌“Playing”與炖菜品牌“關東造”相繼“撲街”後,綠茶餐廳成為了綠茶集團唯一的指望。通過新品開發、市場下沉、上市,綠茶餐廳和綠茶集團在試圖自救,但阻力重重。

一、“爆款”變“老款”,新品不是“爆款”。

除了低價之外,王勤松做綠茶自傲的還有一點,好吃。曾經夫婦倆開的青旅,因為烤雞、火焰蝦等菜品好吃,吸引了一些慕名而來、不住宿隻為了吃飯的人,這也是他開始做綠茶的主要契機。

綠茶的興起,源于乘上了網際網路時代的紅利,它的快速擴張開始于2010、2011年,于2015、2016年爆紅,與網際網路的高速擴張同步。

或許是這種經曆,讓王勤松很看重網絡和口碑傳播:“我覺得網際網路時代,好的産品、好的模式、好的體驗本身就會自傳播,做餐飲尤其是這樣,好的口味、好的體驗,顧客就會主動幫你做口碑傳播,這比任何外部的營銷都管用。”

曾經的綠茶菜品是新穎的,也是好吃的,由它帶火的面包誘惑,已入選很多餐廳的菜單。但人們想嘗試的永遠是更新、更好吃的東西,而不是曾經新穎、好吃的。

從俄式廚房、半秋山等西餐廳,再到外婆家、綠茶等中餐廳,在大衆點評内,“面包誘惑”

已成為數十家餐廳都在售賣的“老面孔”,同時在網絡上搜尋“面包誘惑”,也可查到詳細的居家做法,可以說,綠茶昔日獨領風騷的招牌已然泯然衆人。

随着文和友、喜茶、鮑師傅等新一批的網紅餐飲品牌上場,市場的風向在變,産品創意的吸睛度成了能否破壁的關鍵。艾媒咨詢資料顯示,目前餐飲消費者中“Z世代”占比提升至39.3%,他們更願為興趣買單,這部分消費者将為餐飲需求端帶來新的變化。

在“圖新鮮”愈發普遍的今天,一個網紅品牌的生命周期在3-5年,而今年14歲的綠茶,正在與“面包誘惑”、“綠茶烤雞”等招牌菜一同進入第四個周期,在熱銷了十餘年後,這些爆款的吸引力正在減弱。

王勤松和綠茶餐廳不是沒有注意到這一問題,他們從沒有放棄新品開發。資料顯示,2019年至2021年三年間,綠茶餐廳推出新菜品的數量分别為120個、147個和178個,約合每年更新20%左右,平均2-3天推出一款新品。

可惜的是,消費者的脈并不好摸,摸準一次的可能有很多,摸準兩次、三次的很少很少,盡管更新頻繁、品類龐雜,但綠茶并沒有新的爆款出現。在舊爆款吸引力減弱,新爆款沒有出現的情況下,王勤松想用好産品自然吸引消費者的路走不通了。

二、下沉市場開新店,但一線的低價不是三四線的低價。

門店是綠茶餐廳的一大利器,截至2021年,它覆寫了所有一線城市、12個新一線城市、26個二線城市和26個三線及以下城市。

根據綠茶餐廳的規劃,此次計劃募資1.5億美元用于門店擴張,2022年-2024年計劃每年新開75-100家門店。這些新門店近八成将開設在二三線及以下城市,與在一線及新一線城市以小型餐廳門店為主不同,綠茶餐廳在低線城市的布局以大型餐廳為主。

綠茶餐廳的“低價魔法”

過去十幾年,綠茶已經探索出了一套可複制的商業模型“低價+高翻台率+精裝修門店+預制産品+部分特色/高頻更新菜品”,建立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的基礎之上。對于一線/新一線來說,綠茶的“低價”十分具有吸引力,對于下沉市場來說,這個“低價”還有魅力嗎?

而且下沉市場雖然是一片藍海,但競争也相當激烈;下沉市場消費需求零散,與一線、新一線的偏好也不盡相同,綠茶能否把準脈也是問題。

三、提升标準化,但預制的魅力在減弱。

在王勤松的觀念裡,占領市場離不開“标準化”。這是一條王勤松摸索多年後總結的商業理論:通過中央廚房實作标準化經營,在壓縮成本的同時快速搶占市場。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為了提高經營效率,越來越多的中餐連鎖品牌舉起了标準化的大旗。《2021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顯示,在門店數超10家的連鎖餐飲品牌中,采用中央廚房集中配送的占比約7成。

憑借着由中央廚房統一制作的半成品,門店僅需簡單的加工即可出餐速度快,大大降低了對廚師人員的依賴,綠茶的規模也因中央廚房的存在得以快速壯大。

環視同業,海底撈、呷哺呷哺等中餐品牌自建食材供應體系的做法更易控制成本,其抗風險能力也會更強。2020年,綠茶建立了供應鍊管理公司浙江綠勤,并在招股書中透露了自營中央食品工廠的計劃。

不可置否的是,中央廚房的高效率為綠茶的發展提速,但越來越多料理包、預制菜的出現,讓消費者越來越懷念中餐的鍋氣。

03 結語

也曾網紅的綠茶餐廳,缺乏新爆品、抗風險能力不足等問題相繼暴露,上市找錢是它翻盤的機會。而對資本市場來說,低價與快速擴張的老套路聽的多了,綠茶玩轉這一套不是沒有可能,但疫情疊加中低線消費降級,現在的時機并不最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