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綠茶赴港上市又遇材料“失效”,初代“網紅”餐廳能否翻紅?

2021年3月,Green Tea Group Limited(綠茶餐廳集團,簡稱“綠茶集團”)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6個月後招股書被披露“失效”;2021年10月,綠茶集團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2022年3月上旬通過上市聆訊并披露了聆訊後招股書。4月7日,新京報記者在港交所網站上注意到,綠茶集團的上市申請材料顯示“失效”。

作為初代“網紅”,綠茶餐廳雖然被冠以“過氣”“老舊”的标簽,但與很多轉瞬即逝的“網紅”餐飲相比,它已經受了十幾年的發展和考驗。從招股書中披露的資料來看,除了2020年,綠茶餐廳的營收和淨利潤近幾年都基本保持穩定增長。業内人士認為,在中式餐飲賽道競争加劇,年輕消費者口味快速更疊的當下,衆多更具特色、更新潮的創新餐廳紛紛崛起。綠茶被诟病的菜品缺乏特色、社交屬性不強、缺乏打卡屬性是其處于尴尬位置的痛點。綠茶餐廳的重點問題在于要重新找準定位。

材料“失效”或為發行條件不理想

綠茶集團的上市之路可謂一波三折。2021年3月綠茶就遞交過一次招股書,但被指出中文版招股書存在不止一處資訊出錯的情況,包括财務機關沖突,“流動負債總額”寫成了“流動資産總額”等。2021年9月,據港交所披露,綠茶集團此前遞交的招股書已失效。2021年10月,綠茶集團更新了招股書,于今年3月上旬成功通過聆訊。

有業内人士認為,此次“失效”,并非綠茶餐廳沒能滿足上市的資格,而是發行條件不理想,尤其是疫情多發緻使餐廳經營情況不穩定,未來增長存在極大的不确定性。

圖/港交所官網截圖

根據招股書顯示,餐廳經營是綠茶集團收入的主要來源。受旗下餐廳網絡快速擴張推動,綠茶集團收入從2018年的13.12億元增至2019年的17.37億元,同比上升32.4%;利潤也從4440.1萬元增長到1.06億元。2020年受疫情影響,綠茶集團由盈轉虧,虧損5526.2萬元,收入同比減少9.6%至15.7億元,僅有廣東地區收入同比增長8.7%,其餘地區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據綠茶集團聆訊後招股書顯示,公司2021年的收入為22.93億元,淨利潤1.14億元。

同時,綠茶集團因為業績及租賃合同到期等原因關閉部分門店,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别關店4家、4家和6家。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2022年2月25日),綠茶餐廳的餐廳網絡包括236家餐廳,覆寫中國18個省份、4個直轄市以及3個自治區。

值得注意的是,綠茶集團旗下餐廳的翻台率持續下滑。綠茶餐廳創始人王勤松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綠茶餐廳的翻台率“一天4次是下限,7次是上限”。在他看來,4次是大衆餐飲的一道門檻。而招股書顯示,綠茶餐廳的翻台率由2018年的3.48跌至2019年的3.34,2020年進一步下降至2.62,2021年9月30日上升至3.32。有業内人士認為,這樣的資料雖然不比當年,但總體來看也還是維持在穩定的水準,在餐飲業中屬于中等偏上。而新京報記者也注意到,包括七欣天、撈王等準備上市的品牌翻台率都未超過3。

“快時尚”定位優勢不再

根據公開資料,2004年,王勤松、路長梅夫婦在杭州開了一家青年旅社“綠茶”,為背包客提供餐飲和住宿。由于青年背包客來自全國各地,且多追求成本效益,夫妻二人便為大家提供融合菜。經營一段時間後,王勤松意外發現,來旅社吃飯的客人反而比住宿的多,二人鑽研的烤雞及火焰蝦尤其受顧客青睐。2008年,第一家綠茶餐廳開在杭州西子湖畔。綠茶餐廳定位為高成本效益的“新中式融合餐飲”,餐廳人均消費在50元-80元間。

餐廳一開業,綠茶餐廳就因菜品成本效益高、環境優美等特點,赢得開門紅,被大衆點評網評為“2009年度最受歡迎餐廳Top 50”,并迅速發展成“網紅”餐廳。2010年,綠茶的第二家店開到了北京,王勤松認為“北京的包容性更強,餐飲文化更多元”。随後,他陸續将餐廳開到了上海、蘇州、甯波等地。

在消費者看來,綠茶餐廳算是70後、80後的“回憶”,現在确實是風光不再。消費者張女士告訴新京報記者,10年前如果聚會去次綠茶餐廳,覺得還是挺時尚挺高檔的。“但現在可選擇的同檔次、但更加值得‘曬一曬’的餐廳太多了,綠茶似乎太‘老’了,包括環境、菜品。”

根據綠茶集團的招股書顯示,綠茶每家餐廳可提供80-100種菜品選擇,每年更新20%左右的菜品,2020年綠茶餐廳共推出了147個菜品。但是為人熟知的餐品依然隻是綠茶烤雞、面包誘惑、石鍋豆腐。

新京報記者在大衆點評網搜尋消費者對綠茶餐廳的點評,不時看到大家對于綠茶“老矣”發出的感歎:“對綠茶從認可到失望,不知道是門店的問題,還是整體水準在下滑。招牌菜面包誘惑售罄,幹鍋洋芋炒糊了,香蔥拌面面很黏、口感差。”“想回味一下當初吃綠茶的年代,結果發現菜都變了,味道也回不來了。”

就招牌菜品面包誘惑來說,在大衆點評網搜尋,會發現售賣類似菜品的餐廳不下十家。一位消費者說,十年前吃這道菜确實覺得新奇,但是吃過了幾家餐飲品牌的面包誘惑,發現做法、口味幾乎相同,“都是黃油烤面包加香草等口味的冰激淩球,越吃也就越覺得沒有‘誘惑’了。”

餐飲業内人士認為,現在主打“融合菜式”“中國風”的餐飲品牌太多了,比如外婆家、桂滿隴等,綠茶與他們相比沒有優勢。“用來聚集人氣的高成本效益菜品,消費者對其也早已失去了興趣,盡管創新菜不斷,但是再難打出爆款。” 而且綠茶主打的融合菜定位是“包羅萬象”,但“包羅萬象”的另一個含義就是沒有特點。“畢竟現代餐飲已經進入了細分品類的競争階段,區域餐飲已經開始綻放光彩,大家吃西北菜可以去西貝;吃火鍋有海底撈;吃酸菜魚去太二。”

和君咨詢合夥人、連鎖經營負責人文志宏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綠茶餐廳可以說開創了中式餐飲“快時尚”的新賽道和品類:擁有江南的情境氛圍,适合聚會宴請,而且成本效益極高。但是随着時代發展和競争日益激烈,綠茶餐廳逐漸暴露了問題:缺少主打産品,少數的“必點菜”也缺乏競争力。在文志宏看來,由此延伸出的更深層次的問題,是綠茶餐廳自身定位問題。“10年前綠茶通過快時尚、輕時尚、高成本效益的定位一炮走紅,但現在的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樣的定位如果一成不變,就很難說是否能夠持續。”

連鎖擴張面臨壓力

根據公開報道,綠茶也曾考慮多品牌發展。2015年和2017年,王勤松開出兩家子品牌——西餐定位的“Playking”和炖菜品牌“關東造”。但好景不長,層出不窮的新創餐廳将綠茶擠出了消費者的視線,綠茶的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都沒能得到釋放,“Playking”在北京的7家門店全部歇業,在杭州的“關東造”也暫停營業,目前上市主體隻剩下了綠茶餐廳一個品牌。

反觀其他品牌,呷哺呷哺旗下“湊湊”名聲幾乎與主品牌齊平,九毛九旗下的副牌“太二酸菜魚”營收多年超過主品牌,2021年占總營收的比例高達78.8%。對此文志宏認為,中國的餐飲市場十分多元化,也特别适合餐飲品牌去向着多品牌發展。但前提是主打品牌要紮實。“我不覺得綠茶做多品牌是一個很好的路子。因為綠茶的主力品牌和業态都還不夠強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做多品牌,反而容易顧此失彼,最後什麼都成不了。”

根據公開資訊披露,本次綠茶餐廳計劃募資1.5億美元,未來将繼續投入線下門店擴張,預計2022年至2024年将在全國分别新開75家、100家和50家門店,其中大部分門店集中于二三線及以下城市。文志宏告訴新京報記者,10年前綠茶是通過高成本效益來獲得高翻台率,但現在随着“網紅”熱度散去,加之租金、人力、材料等各方面的成本上漲,如果依然要堅持這種所謂的“高成本效益”定位,挑戰是非常大的。尤其在連鎖擴張方面,壓力會更大。在文志宏看來,在一線城市優化産品結構、門店選址布局、提升營運效率的同時,考慮下沉市場,應該是一個正确的方向。

新京報記者 王萍

編輯 王琳 校對 趙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