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汽車人】車企新業務分拆上市,資本的禮物有标價

【汽車人】車企新業務分拆上市,資本的禮物有标價

主機廠因為涉及的鍊條長,内在資源和架構重組更複雜,分拆上市的代價更高一些。

作者丨齊策

編輯丨田草

出品丨汽車人全媒體

這兩年,我們在汽車業内見證了太多分拆上市的操作。

而倒退幾年,合并和簡化業務乃至公司,似乎更惹眼。最晚在2018年的時候,合并就不流行了,分拆開始當道。

2018年到2019年的時候發生了什麼?無論中國還是全球角度,燃油車業務開始見頂,并陷入了長達5年的衰退。中間的疫情隻是加重但未改變趨勢。

與此同時,蓄力已久的新能源,借助電池技術逐漸成熟+中美歐補貼政策的東風,迅速擴大了規模。

新能源市場需求的崛起,不僅塑造了嶄新的業務,而且從資本層面上,也提供了清晰可見的投資管道。

1

供應商先拆為敬

從2018年到今天,大緻的走勢是供應商先拆,而後輪到整車制造商,現在仍不斷有供應商還在醞釀分拆。但供應鍊的價值傳遞規律告訴我們,新業務,無論是誰主導,技術和資源的分野總是從上遊開始。

【汽車人】車企新業務分拆上市,資本的禮物有标價

2017年,德爾福将汽車電子、被動安全、自動駕駛業務分拆出來,組建安波福,原來的傳統業務仍叫德爾福。請注意,新能源業務在這次分拆中,幾乎沒有權重。當時,德爾福認為“自動駕駛“更受投資人青睐。

谷歌更早想到這一點,2016年就将自動駕駛業務從谷歌“X實驗室”中剝離,成立Waymo。隻不過,當時這麼做多半出于被迫。因為自動駕駛沒有達到預期,也未能創造商業價值,進階人才流失得太厲害了。

事實上,此後絕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的話)做自動駕駛業務的創業企業,都有谷歌系的影子。

2018年10月,霍尼韋爾分拆出蓋瑞特,其業務涵蓋交通系統業務,主要是渦輪增壓動力和電動化、網聯化業務,當年就實作IPO。

其實霍尼韋爾是“一拆三”,其安防業務也拆出來,名字很古怪,叫“域适都”(Resideo)。但磨蹭到2021年,域适都才實作上市。投資市場對于兩者的态度差異很明顯。

2021年,大陸集團Continental AG将電動和混動業務分拆為緯湃科技,後者于當年9月上市。這是很典型的新能源業務分拆模式,以後被很多同行引用,照方抓藥。

【汽車人】車企新業務分拆上市,資本的禮物有标價

這個名單可以列得很長:奧托立夫、江森自控,以及正在運作的如博格華納、采埃孚、摩比斯。

一級供應商當中,巨頭紛紛卷入,唯獨業内頭号供應商博世巋然不動,顯示了獨特的營運思路。博世的晶片和電動化業務,如果按照同樣的标準,可以分拆出更多的公司。但博世對待新業務的态度,往往隻是成立新事業部,拒絕給予獨立性。

2

主流和非主流分拆

到2021年時候,主機廠才逐漸粉墨登場。

從是否分拆新業務的角度,大衆汽車分拆的保時捷,在2022年9月底成功進行IPO,籌集資金高達195億歐元,創歐洲十年來最大規模募資記錄。

但這隻是異類,或者非主流。原因在于保時捷是大衆旗下的品牌,而非新業務。保時捷本身就是獨立于大衆汽車的品牌,雙方的資本合并,并未改變這一點。

據說,大衆汽車還想評估蘭博基尼的分拆可能性,這是嘗到甜頭的正常反應。而2021年戴姆勒将卡車和乘用車分拆成兩個“完全獨立”的公司,同樣像是做大估值的财務操作,因為不涉及新業務部分。

【汽車人】車企新業務分拆上市,資本的禮物有标價

更主流一點的,是拆出新業務。

通用汽車高層在是否分拆Cruise的問題上産生公開的分歧,導緻前通用汽車總裁、Cruise CEO丹·阿曼去職。

而福特投資的Argo AI,一開始就保持獨立營運,而且福特是拉着大衆汽車一起投資,并未像通用汽車那樣,直接将Cruise收歸為子公司。這說明福特還是清楚這類投資的風險。現在Argo AI倒閉,可以算作前CEO馬克·菲爾茲的鍋。

福特本身,則在2022年3月宣布分拆成兩塊獨立營運的業務:燃油車和電動汽車,即Ford Blue和Ford Model e(就是特斯拉欲取而不得的商标)。按照官方說法,前者負責“業務的盈利性增長”,後者顯然是發展重點,不僅負責電動産品,還包含軟體、智能網聯技術和服務開發。

【汽車人】車企新業務分拆上市,資本的禮物有标價

雷諾2023年也在運作電動車業務分拆,為此還和日産就新業務做了一些股權交易,而此前呼聲比較高的吉利出局。這塊業務,雷諾肯定要謀求上市,但投資市場對此的反應不明确。

主機廠旗下的電動車業務,面對的需求和産品矩陣,與燃油車不同,就連采購、供應鍊和關鍵零部件也要重建。新業務節奏不同,内在營運邏輯也開始變得不同起來。

大衆汽車、福特、戴姆勒,這些在電動化上走得比較遠的跨國車企,開始将舊資産視為“利潤杠杆”。簡單說,就是利潤都來自于燃油車。那麼,直到電動車業務開始賺錢之前,都不可能做真正的分拆。所謂的“獨立業務”,不過是資源傾斜的另一種說法而已。

【汽車人】車企新業務分拆上市,資本的禮物有标價

隻要電動車業務無法“斷奶”,就不可能實施激進的轉型。單獨上市和内部重組,将對人力資源構成巨大的挑戰和浪費。逐漸過渡到電動業務上來,是跨國主機廠共同的選擇。

是以可以預見,即便電動車業務分拆上市,母公司仍保有絕對控制力。戰投和二級市場的投資者,都不可能對新公司的營運“說三道四”。

3

國内也有三種拆法

國内的分拆趨勢更如火如荼。

自從2019年底A股施行“上市公司分拆所屬子公司境内上市試點”以來,有90多家公司試圖A拆A。創業闆、科創闆、主機闆都有子公司成功上市,共計30多家,成功率還是很高的。

具體到汽車行業,一種典型的拆法,是大廠孵化新能源品牌,先獨立營運,再啟動多波次融資,然後正式分拆,謀求IPO。

《汽車人》在《2022年的“國企孵化品牌”們》一文中,已有闡述,在此隻列出埃安、阿維塔、岚圖、智己、極狐等新品牌。其中,前四者已完成一輪或多輪融資,都在IPO的路上,埃安可能捷足先登;而極狐本身就是上市公司北汽藍谷旗下品牌。

【汽車人】車企新業務分拆上市,資本的禮物有标價

與此相似但稍有不同的例子是極氪。極氪去美國上市,和新勢力相似。2022年底,吉利發公告稱已向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了IPO申請。預期極氪在分拆完成後,繼續為吉利的“非全資附屬公司”——母公司仍保有營運控制權。

第三種是海外借殼上市,極星從沃爾沃當中剝離出來,2022年7月通過一家特殊用途的收購公司(SPAC),在美完成上市。

4

分拆的基礎邏輯

汽車業這幾年如此之多的分拆,到底有什麼底層邏輯,或者說,為什麼在這幾年集中爆發?

最表面化的理由,當然是找錢。無論供應商還是主機廠,手裡一旦有了高增長、高估值、眼下賠錢且需要持續投入的新業務,會怎麼辦?當然是找夥伴或者資本分擔風險。

【汽車人】車企新業務分拆上市,資本的禮物有标價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合資是一條路,IPO是另外一條路。而且,這兩條路不互斥,可以先合資,再尋求IPO。

但能不能進行分拆,大廠往往要找專業的咨詢機構或者投行做咨詢。後兩者隻能從财務合理性上評估,業務評估隻能營運方自己來。歸根結底的标準,是業務獨立性,然後才考慮财務回報和投資價值兌現。如果沒有獨立性,一切免談。

若将“依托母公司才能更好發展”的業務拆出去,除了拿到一堆現金,得不到更好的結果。到頭來,投資價值也會貶損或者丢光。如果隻從财務角度考慮,放在中期戰略的尺度上,可能得不償失。

業務獨立性的判斷标準貌似很簡單,母公司清楚地知道,新業務如果離開母體輸血,能不能獨立活下去。如果考慮外來資本,能解決一定時間内的現金流問題,那麼這個問題就變得複雜了,需要判斷得更富預見性。即未來某個時間點上,能不能獨立存活。

【汽車人】車企新業務分拆上市,資本的禮物有标價

眼下賠錢不是重點,市場競争力才是。如果在競争中占據優勢,那麼新公司很可能被競争者收購,畢竟從公開市場收購,比私下裡協定收購要容易多了。

這就相當于給競争者遞刀了。2018年從奧托立夫分拆出來的維甯爾,主做電子器件以及自動駕駛視覺和雷達套件(附帶前端軟體),銷售額和淨利潤連續下滑3年,2021年被高通收購。

是以,所謂分拆後新公司不會影響母公司财務的說法,是不确切的。新業務丢個幹淨,遠比财務損失對公司的營運傷害更大。

5

分拆有代價

一些輿論認為,新業務需要壓縮決策層級、提升效率。這也是想當然的說法。

因為分拆出去的新公司,也必須增加一堆背景服務部門,而無法繼續利用母公司的同類架構,資源重構。這是典型的分拆“摩擦成本”,顯然不是什麼“增效”。

至于彙報層級,可以随時壓縮,根本不是理由。有必要的話,母公司一紙檔案,就可以将新業務提升到集團層面,要求其業務負責人直接向最高管理層彙報,就可以了。這樣動作更小,根本無須分拆就能做到。

我們已經看到盲目分拆,隻顧上市圈錢的後果。

至于體量較小的科技公司,最多也就是将不同的業務分成不同的技術品牌,甚至注冊成不同的公司名稱。比如小馬智行将卡車業務打造為“小馬智卡”,并為其注冊了兩家公司。

【汽車人】車企新業務分拆上市,資本的禮物有标價

而一汽解放成立的摯途科技、長城成立的毫末智行,都是新業務品牌,距離真正的獨立營運,還有距離。特别是目前這樣的公司,實際上隻面對一個大客戶,就是自己的母公司,按照監管規則是很難通過上市審查的。

如果已經分拆,如何處理新舊兩條業務線的關系,成為下一步要考慮的問題。對于兩個獨立的經營實體,它們之間隻存在股東交叉持股這樣弱資本聯系,兩者可能形同陌路,甚至因為技術系出同源、彼此熟稔,可能陷入同态競争。

常見的形式,新業務劃走了,舊有業務不肯固守在指定的一畝三分地上,可能随即衍生出“新新業務”,用來和劃走的業務打擂台。

在母公司有足夠掌控力的時候,這不是問題。但是如果外來股東多了,股權分散,這種事經常發生。

【汽車人】車企新業務分拆上市,資本的禮物有标價

供應商和主機廠分拆新業務并尋求上市,從财務角度的邏輯是近似的。但從營運角度,主機廠因為涉及的鍊條長,内在資源和架構重組更複雜,分拆代價更高一些。這也是主機廠分拆數量不如供應商多的原因。

而資本市場對全球汽車業的分拆潮,正從一股腦熱捧,逐漸走向區分内部業務健康度和營運狀況,來決定其估值的程度。簡單說,一級市場資本正變得謹慎起來。最終決定新公司前景的,不是分拆,也不是上市,而是産品市場。

這是确鑿無疑的。莫要把一個手段性質的運作(上市)搞成終極目标,這隻會讓人懷疑目的不純。

【版權聲明】

本文系《汽車人》原創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