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14歲小女孩離家出走的故事,很有感觸,建議父母和孩子多看看

文/蘭媽談育兒

一個14歲小女孩,因為和媽媽吵架一氣之下就要離家出走,走的時候身上沒帶一分錢、一顆糖,離開家後走了很長時間天色也漸漸暗了下來,小女孩是又渴又餓,最後疲倦地縮在角落裡不斷抽泣着,那低着頭又蓬頭散發的樣子像極了路邊無家可歸的「小乞丐」。

一個14歲小女孩離家出走的故事,很有感觸,建議父母和孩子多看看

而這一幕,被對面飯店善良的老闆娘發現後便上前關心女孩:

她對女孩說“姑娘,你是不是餓了,跟阿姨到店裡去吃碗面吧”

小女孩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阿姨,可,可是我沒有錢”

老闆娘說:“沒關系,我請你吃面,走吧”,說完就拉着小女孩走進了店裡

一個14歲小女孩離家出走的故事,很有感觸,建議父母和孩子多看看

沒過一會,一碗熱騰騰的面就端了上來,小女孩盯着面并沒有馬上開吃,而是紅着眼睛開始流着眼淚,面對溫柔又善良的老闆娘,小女孩便一股腦地把在家裡邊受的委屈全都說了出來,小女孩有些難過地說:“阿姨,我們不認識,您都能給我一碗面吃,可是我跟我媽媽吵架了,她居然把我趕出來,還讓我永遠都不要回那個家了,媽媽根本就不愛我…”

聽完小女孩的訴苦,老闆娘歎了口氣說道“丫頭,阿姨看你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你看我給你一碗面都知道感謝,可是你媽媽從小給你煮過多少碗面、做過多少次飯,又為你做了多少沒有看到的事情,而你有沒有想過感謝媽媽呢?”。

一個14歲小女孩離家出走的故事,很有感觸,建議父母和孩子多看看

女孩聽完後恍然大悟、眼淚一下控制不住地往下流,和阿姨離别後就一路飛奔回家,直到在漆黑的小區門口看到媽媽焦急等待的背影,女孩情緒更加激動地跑上前緊緊地抱住媽媽,而媽媽見到女孩的第一句話就是“孩子,餓了吧,快回家,媽媽給你做了最愛吃的龍蝦面”,那一刻孩子的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但由故事延伸的教育話題卻沒有結束!

在現實生活中就經常聽到很多家長抱怨“我家孩子個頭不大,脾氣倒挺大,動不動就摔門、還離家出走”,也有家長憂心忡忡地說“現在孩子就這樣,以後長大了還不得逃的更遠呀…”,而在孩子動不動就離家出走的事件裡,也有一些家長控制不住情緒說氣話、最終釀下苦果。

一個14歲小女孩離家出走的故事,很有感觸,建議父母和孩子多看看

類似的事情就曾真實地發生在我的身邊,一位叫芳芳的女孩,因為父母經常吵架的原因害怕回家,經常不聲不響地留宿在同學家裡,一次芳芳媽媽見下雨為女兒送傘,但左等右等都不見女兒蹤迹,最後媽媽還急得在深夜冒雨尋找,後來得知女兒借宿在同學家裡後就生氣地對孩子拳打腳踢,并怄氣地說“你怎麼不野在外邊别回來了”,也正是因為這句話,芳芳生氣地轉頭離開并連續幾天沒有歸家。

一個14歲小女孩離家出走的故事,很有感觸,建議父母和孩子多看看

面對芳芳的離家,媽媽一直認為女兒不過是跟以前一樣借宿在同學家裡,殊不知媽媽的習以為常、不當回事竟永遠地失去了女兒,原來芳芳在那一次拳打腳踢和怄氣話後情緒失控跑到河邊發洩,大概是由于剛下過雨的原因芳芳腳底濕滑不慎落水,因為沒有被人發現、再加上河流較急,一個正處芳華妙齡的生命就終止在冰冷的河水裡。

那件事後,芳芳的媽媽開始精神恍惚、父親開始整日酗酒,一個原本就充滿争吵的家庭也在芳芳的離去變得支離破碎,這個故事很悲痛、同時也值得很多家長引以為戒,教育孩子之路不僅要為孩子提供關愛,夫妻之間更需要做好情感榜樣,不要讓孩子生活在恐慌缺愛的黑暗環境裡。

一個14歲小女孩離家出走的故事,很有感觸,建議父母和孩子多看看

說到這裡,可能有些家長會委屈說“難道孩子動不動離家出走、叛逆反抗,就是對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不過孩子「離家出走」、或「叛逆反抗」的根源在哪裡呢?有人說家長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也有人說如今的孩子日子過得太好、受不了挫折,其實當教育遇到問題時家長的反思包括孩子的自我能力都是少不了的,而孩子的忤逆種子很大部分因素源自于缺乏感恩心态。

感恩不隻是簡單的報恩,它更是一種責任、一種态度、一個人的品質修養…

對于很多家長來說,其實教育裡最難搞定的就是孩子的一顆叛逆心,如果孩子和你對着幹、那麼家長再好的改變也不能融化他們的固執心,反之孩子的一點改變就可以安慰家長受傷的心,哪怕一句“對不起,我知道錯誤了”、“爸爸媽媽,您辛苦了”,就會讓正在大發雷霆的家長瞬間消火。

一個14歲小女孩離家出走的故事,很有感觸,建議父母和孩子多看看

借用14歲女孩離家出走時飯店老闆娘說的話來說,一個陌生的人給你一碗面都知道說謝謝,自己爸爸媽媽的付出為什麼想不到說句謝謝呢?其實這就是孩子在教育裡所缺乏的感恩意識,感恩是源自于一個人思考上的積極向上、态度上的親和,這是一種為人處事且品質管理的自發性行為,當一個人擁有感恩意識時他們所做的事情都是懷着一顆感恩的心。

一個14歲小女孩離家出走的故事,很有感觸,建議父母和孩子多看看

若論感恩意識的重要性,感恩不隻是簡單的報恩,它更是一種責任、一種态度、一個人的品質修養…感恩有的時候更像是一種處世哲學、生活智慧,而感恩之前必先學會做人、擁有陽光人生的支撐意識,從孩子的成長角度來說,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感恩是從心靈、态度、以及習慣上的改變,而這一切都和孩子的成長環境及教育方式脫不開關聯,想要孩子懂得感恩、學會感恩,那麼家長的帶動及引導就無形帶動着孩子的态度誠懇。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感恩心态?其中環境影響大于說教影響,建議家長從自身做好以下幾方面影響:

1、以身作則,家長自身要做好感恩

感恩之心在于生活環境的觸景影響,而家長作為孩子生活中的一面鏡子,想要幫助孩子建立感恩心态,那麼就要以身作則、把自身愛心展示出來,用感恩之心去面對曾經幫過自己的人,感恩感恩,是為了讓孩子懂得去尊重别人、對他人心存感激之心,而這份教育就是要從身邊環境及父母的以身作則開始。

一個14歲小女孩離家出走的故事,很有感觸,建議父母和孩子多看看

比如我們下雨時曾受人饋傘,那麼在天氣晴朗、大好時光裡我們就要念着這份幫助,哪怕是帶着一份水果、一個笑容去登門拜訪,都是我們的一份心意、做人原則以及和惦念他人的回饋,如果家長懂得感恩、感激、關愛他人或身邊的人,那麼恭喜您,在這樣的環境下您的孩子很容易成為一個知恩、感恩、懂恩的小朋友。

2、情感培養,家長要懂得珍惜親情

家庭是生活各種情感的出發基點,同時也是人性情感的歸宿之處,在這裡孩子可以感受到來自情感的依托和溫暖,家庭親情也可以培養孩子的情商及愛心,像很多感人的影劇講述爸爸媽媽為孩子做出某些偉大犧牲時,孩子看到後便會産生比較觸景的心靈聯系,在情感的逐漸溶解裡孩子也會慢慢明白感恩的可貴。

一個14歲小女孩離家出走的故事,很有感觸,建議父母和孩子多看看

在忙碌的生活環境裡,雖然爸爸媽媽要為了生活奔波,還要為孩子的學習操勞憂心,但平時我們也應盡量抽出時間去探望長輩、親朋好友,而在近距離的親情接觸下也是孩子學會感恩的最直接方法,要知道感恩不是為了回報、而是培養孩子懂得尊重别人、對他人心存感激的真善美展現,而做好珍惜親情、愛護幼小便很容易建立起感恩的心靈感應。

3、獨立意識,對孩子不要嬌生慣養

感恩之心源自于責任态度、還有品質修養,我們在培養孩子感恩之心的時候還不要忘記關注孩子的獨立意識,現實生活當中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家長對孩子一呼百應、溺愛子女,在生活的壓力下父母不僅成為房奴、還是壓得喘不過氣的孩奴,而由于家長的溺愛很多孩子都養成了霸道、且蠻不講理的自私自利,平時在家裡面就是一副公主或小皇帝的嬌生慣養做派。

一個14歲小女孩離家出走的故事,很有感觸,建議父母和孩子多看看

倘若父母隻是不停地給予孩子滿足和保護,在沒有情感的體會下孩子會随着父母日久的溺愛将一切視為理所當然,而這種隻知滿足、不知辛苦的思想就會固定,孩子也很難感謝父母所付出的一切。

是以,家長們平時就要盡可能地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像所産生的家務活盡量和孩子一起去參與、去勞作,在不斷的體驗及成果收獲裡孩子也會明白「任何成就都不是随便取得」,而這種獨立意識的成長環境雖然并沒有「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那般安逸,但酸甜苦辣的成長更能提高孩子的心境、學會在體諒和感恩中慢慢成長。

4、開闊視野,不要讓孩子悶頭苦讀

很多家長認為感恩在于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陪伴與相處多少,雖然時間是培養情感的溫室栽培,不過近距離的陪伴可以帶來情感、也可以帶來沖突,很多親子沖突都是在于家長的越界參與,比如對孩子管的太多、不讓孩子做他們喜歡的事情…

一個14歲小女孩離家出走的故事,很有感觸,建議父母和孩子多看看

尤其是在優勝劣汰的生存環境逐漸明顯趨勢下,很多家長對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态也愈見強烈,像「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孩子就比較多,但這類孩子往往很難和家長産生情感共鳴,同時缺乏見識、缺乏勞動的孩子,平時也很難體會到來自他人的辛苦、更無法真正學會感恩。

是以,培養孩子感恩之心家長就要學會讓孩子多多開闊視野,盡量不要讓孩子悶頭苦讀,平時多帶孩子到外面的世界走走去多體會家庭之外的真善美,比如幫老人過馬路、把路上的垃圾撿起來扔垃圾桶,為流浪貓狗送食物,給植物澆水…,而孩子的每一種善心及情感觸及都會建立牢固的視野開闊,因為懂得見多識廣也是一種社交智慧、可以吸引很多人的尊重及親近。

一個14歲小女孩離家出走的故事,很有感觸,建議父母和孩子多看看

感恩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更是健康人士的基本性格表現,它就像是春天的新葉、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純潔得如一片碧玉,擁有感恩之心更是一個人人生中的寶貴财富,隻有學會感恩才能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份光彩、尊重每一份勞動,并在所到的環境中感受生活色彩、體驗和諧美麗,生活如此美好,願天下所有的小朋友都能眼中有彩、在平凡中不平凡!

---------------------

我是蘭媽,專注于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執行個體,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蘭媽談育兒一起學習共成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