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居家辦公更易郁悶,該怎麼辦?

最近疫情反複,很多人因為管控,又不得已居家辦公。

很多人想象中的居家辦公是:不用通勤、不用打卡、不用擔心摸魚被老闆發現。

但真實的寫照可能是:睜眼即開工,收工就該睡。

(來源:giphy)

一天兩天可能還好,時間久了,有些人可能就emo了……

居家能夠讓我們遠離新冠病毒,但也可能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乃至心理健康。

大多數人在不開心、煩躁或生氣的情緒中,很難去進一步思考:這可能是心理問題。

而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報告也證明,在疫情爆發的第一年裡,重度抑郁症和焦慮症的發病率都提升了25%以上[1][2]。

對疾病的恐懼、不能出門導緻收入下降,可能是最直接的精神壓力來源。但如果有以下幾點特征,會更容易遇到心理問題:

1.缺少運動、久坐、長時間用電腦/手機

運動對情緒的正向作用已經有過大量的研究。在大多數情況下,運動就像一瓶可樂,可以讓人快樂,但是不愛運動的人不代表就一定會抑郁或焦慮。

然而,當遇到疫情封閉在家時,則屬于少數情況——

南非一項納入1000多人的研究發現:在當地因疫情而封鎖期間,久坐、長時間使用電子螢幕和或缺少運動,都會增加抑郁或焦慮的風險[3]。

在這項研究中:

研究對象在封鎖期間運動量下降了近一半,久坐和使用電子螢幕的時長上升了近一半[3];

研究對象抑郁症和焦慮症的量表分數比封鎖前明顯提升了,分數越高提示抑郁或焦慮越嚴重[3]。

居家辦公更易郁悶,該怎麼辦?

疫情封閉期間,缺少鍛煉、久坐、長時間使用螢幕,一方面會直接增加抑郁焦慮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會影響睡眠,進而增加人的抑郁焦慮。

對于居家辦公和上網課的人,缺少運動、久坐、長時間用電腦/手機,大概三項都全中了。

一方面是因為不用出門導緻運動量直接下降,另一方面居家辦公節省的通勤時間可能用來加班了[4-6]。

居家辦公讓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變得模糊,讓人的精神狀态很難在工作與放松之間切換,很多打勞工可能會感覺幸福感降低了[7]。

2.女性

是的,女性在居家辦公時更容易遇到心理問題。

在一項900多人的研究中發現:在居家辦公後出現1個及以上心理問題的男性約65%,而女性高達近80%[4]。

居家辦公更易郁悶,該怎麼辦?

但這并不是因為女性更“矯情”,而是女性可能會面對更多壓力。

女性在居家辦公期間,通常還負責帶娃、做飯、做家務等任務,運動量也明顯減少[4,8,9]。

同時,居家辦公的女性可能還要面臨一個問題:如何保住這份工作。

日本一項研究中,超過11%的女性在居家辦公期間失業或需要暫停工作,而男性僅為3.5%[8]。據估計,全球範圍内,女性因疫情失業的可能性是男性的1.8倍[10]。

3.獨居

盡管當代年輕人人均社恐,但是大部分人心底還是有社交需求的。很多年輕人是一個人租房。一旦面臨居家隔離或居家辦公,很可能一整天下來,除了吃喝刷牙都不用張嘴了。

對于獨居的人來說,居家辦公期間可能會面臨孤獨感、抑郁等問題[4]。在社交媒體上,很多獨自隔離或居家辦公的人也分享過自己無聊到自言自語的行為。

(來源:微網誌截圖)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上面幾種情況,那麼在隔離或居家辦公期間,如何開心起來呢?

1.動起來

運動能讓人情緒變好,也是抑郁症的治療方案之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普通成年人,每周最好能進行至少150~30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至少75~150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11]。

這意味着,每天約半小時中強度或15分鐘高強度的運動。

居家對運動最大的限制主要是場地,大家可以嘗試:

跟着教學視訊跳操、跳舞、做瑜伽等;

利用啞鈴或礦泉水瓶等器械進行力量訓練。

2.少加班,避免久坐

為自己設定一個合理的下班時間,下班之後盡量不去看工作消息;

嘗試每坐45分鐘,找一個高一點的桌子站立辦公15分鐘。有長期居家辦公需求的人,可以買一個可升降辦公桌。

3.嘗試冥想吧

冥想是近些年逐漸流行的放松方式,在國外已經發展了數十年,美國很多網際網路公司會采購冥想課程作為員工福利。有越來越多研究表明,冥想是一種有效緩解焦慮等情緒的方法[12]。

冥想是讓身心進入一種“正念、專注、自我超越”狀态的一種技巧[12],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做一些舒緩的動作、調整呼吸等,進而達到身心放松的效果。

對冥想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點選這裡了解更多:正念冥想是怎麼回事?怎樣做正念冥想呢?

大家也可以在音視訊網站或專門的冥想APP中擷取冥想資源。但目前國内的冥想資源魚龍混雜,建議選擇一些有心理學背景的專家或機構。

居家辦公更易郁悶,該怎麼辦?

4.讓家裡的男性共同承擔家務

如果你是女性,可以把這篇文章轉發給你的男朋友/丈夫/爸爸/兒子等男性家庭成員,我相信體貼的男人看完會主動與你共同承擔家務。

5.多一點社交

無論是跟家人朋友打電話,還是認識一些新的網友,與人保持良好的社交聯系會讓人不那麼容易抑郁。

一項涵蓋數十萬人的研究顯示:和他人傾訴是最有效預防抑郁的方法,可以降低24%患抑郁症的風險[13]。

6.保證充足的睡眠

失眠和抑郁焦慮等情緒常常結伴而來,睡不好會加重負面情緒,抑郁焦慮可能會導緻失眠,讓人進入一種惡性循環。

如果隻是短期睡不着,可以嘗試[14]:

培養規律的作息,在同一時間睡覺起床;

隻在早上喝咖啡和茶等飲料;

避免睡前吸煙喝酒;

營造一個安靜、黑暗、溫度舒适的睡眠環境;

保持鍛煉,但不要在睡前進行劇烈運動;

睡前半小時不要玩手機。

如果是長期的失眠,請不要硬扛,及時就醫,醫生會為你制定治療方案。可以去心理科、精神科或睡眠科求助。

7.嘗試求助吧

如果你出現非常難過、失眠甚至有自殺想法,一定要及時地求助!

如果不想找心理咨詢,嘗試和自己的親友傾訴也可以。

居家辦公更易郁悶,該怎麼辦?

總而言之,有一些人可能會很喜歡居家辦公或上網課,有一些人可能會更想回到辦公室或學校。

但可以确定的是,疫情封閉之下導緻的居家,給很多人帶來了一些負面的情緒甚至心理問題。

希望疫情早點結束,讓居家辦公成為一個“可選項”,而非“必選項”。

審稿專家:姚軍

上海同濟醫院精神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參考文獻

[1]世界衛生組織. 2022. COVID-19 pandemic triggers 25% increase in preval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worldwide. [online] Available at:[Accessed 18 March 2022].

[2]世界衛生組織. 2022. Mental Health and COVID-19: Early evidence of the pandemic’s impact: Scientific brief, 2 March 2022.

[3]Lewis, R., Roden, L.C., Scheuermaier, K. et al. The impact of sleep,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on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before and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a sample of South African participants. Sci Rep 11, 24059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1-02021-8

[4]Xiao, Y., Becerik-Gerber, B., Lucas, G., & Roll, S. C. (2021). Impacts of Working From Home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on Physical and Mental Well-Being of Office Workstation User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63(3), 181–190. https://doi.org/10.1097/JOM.0000000000002097

[5]Yang, L., Holtz, D., Jaffe, S. et al. The effects of remote work on collaboration among information workers. Nat Hum Behav 6, 43–54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1-01196-4

[6]Jack Guy, 2021. People are working longer hours at home than they did in the office. [online] CNN. Available at:[Accessed 18 March 2022].

[7]Vander Elst, T., Verhoogen, R., Sercu, M., Van den Broeck, A., Baillien, E., & Godderis, L. (2017). Not extent of telecommuting, but job characteristics as proximal predictors of work-related well-being.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59(10), e180-e186.

[8]Sato, K. , Sakata, R. , Murayama, C. , Yamaguchi, M. , Matsuoka, Y. , & Kondo, N. . Working from home and lifestyle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depression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health app (calo mama) users.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9]Kaur, T., & Sharma, P. (2020). A study on working women and work from home amid coronavirus pandemic. J. Xi’an Univ. Archit. Technol, 1400-1408.

[10]Anu Madgavkar, Olivia White, Mekala Krishnan, Deepa Mahajan and Xavier Azcue, 2022. COVID-19 and gender equality: Countering the regressive effects. [online]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Available at:[Accessed 18 March 2022].

[11]世衛組織關于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的指南: 簡述 [WHO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at a glance] 。日内瓦: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許可協定:CC BY-NC-SA 3.0 IGO。

[12]Goyal, M., Singh, S., Sibinga, E. M., Gould, N. F., Rowland-Seymour, A., Sharma, R., ... & Haythornthwaite, J. A. (2014). Meditation programs for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well-bein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internal medicine, 174(3), 357-368.

[13]Choi, K. W., Stein, M. B., Nishimi, K. M., Ge, T., Coleman, J. R., Chen, C. Y., ... & Smoller, J. W. (2020). An exposure-wide an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modifiable factors for the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7(10), 944-954.

[14]Uptodate. n.d. Patient education: Insomnia (The Basics). [online] Available at:[Accessed 18 March 2022].

作者:陳澤雄 | 編輯:葉正興、張傑

排版:韓甯甯 | 營運:李永敏 | 統籌:葉譯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