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揭秘第三次戰役:39軍奇襲臨津江有多"奇"?劉伯承:此戰可打滿分

作者: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曆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第三次戰役于1950年的最後一天——12月31日黃昏時分發起。

1、志願軍的“月夜攻勢”

将總攻定在這個時點有雙重考慮:

首先,此時正值年終歲尾,聖誕節剛過,接着又将迎來元旦,前後時間僅隔一個星期,連續的節日氣氛客觀上容易使人産生松懈情緒,此時發起進攻,可能取得一定的突然性。

其次,這也是志願軍“月夜攻勢”的需要。在北韓戰場,由于美軍握有絕對制空權,白天空中威脅極大,志願軍隻能利用夜晚打仗,有月光的夜晚更能發揮作戰威力。前兩次戰役,都是在月圓之夜發起的。

揭秘第三次戰役:39軍奇襲臨津江有多"奇"?劉伯承:此戰可打滿分

第一次戰役發起日為10月25日,恰為陰曆九月十五;第二次戰役發起日為11月25日,為陰曆十月十六,均為當月月亮最圓的日子。

第三次戰役發起日為陰曆十一月廿三,雖已過了月圓之夜,但後半夜仍有半輪明月可以利用,7天之後,當進入完全不見月光的朔日,戰役也到了收尾階段。

右集團(右縱隊)4個軍的攻擊順序是:

位于左右兩翼的第38、第39軍于16時40分開始炮火準備,30分鐘後步兵發起攻擊;位于中央的第40軍和戰線西端的第50軍稍後行動。采取兩翼迂回與中間攻擊相結合的戰法,首先從左右兩翼突破,接着向側後迂回;正面部隊抓住敵人,在迂回部隊截斷敵人退路後,與之配合實作圍殲。

這就是韓先楚所說的:

“正面部隊不宜過多,不宜過急,應嚴密監視,抓住當面之敵;待迂回部隊到達時,再協同攻擊(不論戰役或戰術均如此)。”

擔任右翼突破的主力是第39軍。該軍當面之敵為沿臨津江南岸設防的韓軍第1師。

臨津江發源于太白山脈西坡,徑流由東北向西南,自漣川以西至高浪浦裡這一段,江流蜿蜒曲折,沿着三八線上下穿行,在汶山西南彙入漢江,爾後向西流入大海。臨津江下遊距漢城75公裡,江面寬60~170米。

第39軍突破地段,南起新垡,北至土井,正好位于臨津江流經三八線那一段,正面狹小,沿江多為陡崖。韓軍防禦部隊臨江設防,層層構築工事,憑險據守。陣地前布滿障礙物,設有2~3道鐵絲網,江邊、道口均埋有防步兵地雷。

過江兩三公裡處有兩個高地(147.7、182.0高地,位于積城東西兩側),如兩把鐵鎖,控扼着通往縱深的公路通道。

揭秘第三次戰役:39軍奇襲臨津江有多"奇"?劉伯承:此戰可打滿分

根據志司和韓指電令,第39軍軍長吳信泉、政委徐斌洲确定如下部署:

戰役發起當日,由新岱、土井段突破江防,第一步先殲韓軍第1師2個團,并以一部兵力向西攻殲高浪浦裡以南河套之敵,接應第50軍過江;第二步進入打援位置,阻擊由議政府出援之敵,配合第40軍殲滅東豆川裡以西韓軍第6師;爾後,全軍進至汶山地區阻擊北援之敵。

戰前估計,攻擊發起後,第一夜可攻進7.5~8公裡,展開兵力5個團。

從這一部署看,第39軍此次作戰以殲敵與阻援并重。吳信泉認為,能否達成這兩點,對于左鄰第40軍、右鄰第50軍的行動關系很大,對整個戰役亦将産生全局性影響。

在研究作戰方案時,吳信泉起初打算以第116、第117兩個師并肩實施突破,每師各加強1個炮兵團。

在軍作戰會議研究方案時,第116師師長汪洋提出,突破任務可由他那個師單獨完成,理由有四點:

一是該師是最先到達臨津江邊的部隊,經過5晝夜偵察,已經掌握了當面敵情和地形情況;

二是主攻任務由1個師承擔,可同時得到2個炮兵團的加強,便于集中火力群組織協同;

三是該師此前與當面韓軍第1師交過手,熟悉它的戰術特點;

四是全師求戰情緒高漲,有完成任務的把握。

從當時部隊配置和戰鬥隊形看,除上面四點外,應該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第39軍突破地段寬度有限,從新岱至土井,正面僅5公裡。

在如此狹窄地段同時展開2個師,勢必造成隊形擁擠,如遭敵方密集火力打擊,難免造成嚴重傷亡。

吳信泉采納了汪洋的建議,決定以第116師擔任一梯隊主攻;第117師改作二梯隊,于一梯隊突破後從左翼實施穿插;第115師為預備隊。

揭秘第三次戰役:39軍奇襲臨津江有多"奇"?劉伯承:此戰可打滿分

28日13時,韓先楚電示吳信泉:

志司意圖是先殲韓軍第6師,抓住韓軍第1師,是以,“你軍不宜打過多的敵人”;同時訓示:突破後主力應迅速前進,“控制法院裡東北有利陣地,力求第一晚到達,準備殲增援或汶山逃敵”;第50軍在第39軍之後行動,也統由吳信泉、徐斌洲布置。

2、偵察與隐蔽的獨到之處

攻擊發起後,第39軍的突破相當順利。戰後總結經驗,認為這主要得益于戰前準備充分,特别是偵察做得好,隐蔽搞得巧。

在偵察方面,軍主力到達進攻位置之前,就出動先遣團6個連對當面之敵進行威力偵察和捕俘,基本上掌握了敵情及沿江情況,為軍首長定下作戰決心提供了重要依據。

標明主攻方向後,又派出得力幹部設立前方觀察所,用望遠鏡、炮兵觀測鏡晝夜不停地進行陣前觀察,細緻了解守敵每日動态及工事構築、兵力火力配置情況。至總攻發起前,已完全摸清當面守敵所有地堡的位置。

上至師長、團長,下到班長、排長,各級指揮員均用3個整夜潛入陣前實施抵近偵察,查明突破地段江面冰層厚度和江水深度,選好突破口、部隊過江通道、上岸後攀爬懸崖的位置和火力壓制目标,并将敵方陣地上所有的火力點都編了号,按編号配置設定射擊任務,細化到哪一挺機槍封鎖哪一個射孔、哪一門火炮摧毀哪一座地堡。

在隐蔽僞裝方面,汪洋強調,此戰成功的關鍵,是部隊于最後一天(12月31日)白天進入攻擊位置時不被敵發覺。

揭秘第三次戰役:39軍奇襲臨津江有多"奇"?劉伯承:此戰可打滿分

為此,他布置部隊在距敵150~2500米的接近地上,利用丘陵山包、雨裂溝等自然地貌地物,隐蔽構築工事、掩蔽部。在寬2公裡、縱深2.5公裡的地域,構築了316個簡易掩蔽部,3000多米的塹壕和交通壕,18個營、團、師指揮所,50餘個有掩蓋的炮兵發射陣地。

時值隆冬,地凍三尺,部隊缺乏施工工具,工程構築從29日開始至30日夜結束,在如此短的時間内完成如此大的土工作業量,本身就是奇迹。

12月30日,攻擊發起前一天,第116師突擊部隊(包括配屬炮兵),共7個步兵營,7個山、野、榴炮兵營,8個團屬步兵炮連,以及全部師團指揮機關,在夜幕掩護下隐蔽進入進攻出發位置。

吳信泉下令:“誰要暴露目标,不論幹部戰士,一律執行戰場最高紀律。”

他打電話告汪洋:“這是死指令,務必讓每個人都知道。”

攻擊部隊毫不走樣地執行保密紀律,在距敵150~300米的3.5平方公裡地域内,悄無聲息地埋伏下了7500餘人、70餘門火炮。

當夜,天降小雪,第二天拂曉,所有進入陣地的痕迹全被雪覆寫,地面上不見一人、一槍、一炮、一馬、一根電話線。

揭秘第三次戰役:39軍奇襲臨津江有多"奇"?劉伯承:此戰可打滿分

天亮後,敵人飛機終日低空盤旋偵察卻無任何發現。這又是一個奇迹。

3、突破臨津江之戰

為吸引臨津江對岸守敵的注意力,吳信泉還令位于高浪浦裡的第115師以少量兵力采取牽制行動,不惜将本部隊暴露在敵方炮火下,以局部犧牲換取全局成功。

由于此次作戰為一線部隊加強了相當數量的炮兵,第116師在作戰準備時特别注意組織步炮間的協同。加強的炮兵與師屬炮兵混合編為3個炮兵群,一線2個炮兵群主要進行直接瞄準射擊,分别支援一梯隊2個團突破前沿;師炮兵群位于二線,主要用于壓制敵炮兵,支援縱深作戰。

12月31日下午16時40分,炮火準備開始。34門直瞄火炮采取“重複射擊”方法,對敵方2公裡正面40個火力點實施破壞射擊,摧毀了敵前沿80%的目标。

17時,發出火力急襲信号,又以猛烈炮火對第一道塹壕内及附近敵軍有生力量實施壓制。3分鐘後,所有炮火對準突破口集中射擊,同時壓制敵炮兵陣地,使其打不出一發炮彈。此時,一梯隊團發起沖擊,5~11分鐘通過雷區,涉過冰河,攀上陡崖,突破了敵軍防線。

經一夜戰鬥,至1月1日拂曉前,1951年元旦第一縷曙光還沒有在東方地平線上露出,第116師就已突入敵方縱深10公裡以上。

擔負迂回任務的第117師在第116師左側進入戰鬥,行動更為快捷,至1日清晨5時前,連續粉碎當面之敵5次阻擊,突入縱深15公裡,迂回到東豆川裡以南,割裂了韓軍第1師與其右鄰韓軍第6師的聯系。

戰後,第116師突破臨津江作戰經驗被選送到中朝兩軍進階幹部聯席會議上作介紹。

揭秘第三次戰役:39軍奇襲臨津江有多"奇"?劉伯承:此戰可打滿分

劉伯承辦南京軍事學院時,将此戰例列入戰役系教學内容,并說可以給它“打個滿分”。

4、38軍漢灘川之戰

第38軍是右集團左翼突破的主力。

該軍當面之敵為韓軍第6師,基本陣地在漢灘川一線。

按韓指部署,此戰首殲目标是韓軍第6師。第38軍的任務,是從樓岱、闆巨裡地段突破漢灘川,爾後,主力迅速向東豆川以南、以東攻進,與正面攻擊和右翼迂回部隊相配合,對第6師實施圍殲。

第38軍的攻擊與第39軍同時發起。經短促炮火準備後,第一梯隊2個師同時行動。第113師僅20分鐘就強行涉過漢灘川,攻入韓軍第6師陣内。

第114師也很快達成突破,接着向縱深迅速插進。18時30分,軍長梁興初向韓(先楚)指和志司報告:

“一一三師、一一四師于十七時半、十八時分别突破三八線,現正向上楸洞、楸洞裡攻擊前進…敵抵抗不強,僅用炮火阻我前進。”

對于志願軍各部強涉臨津江、漢灘川作戰經過,戰史著述一般着筆不多,讓人往往看輕了其中的艱難。

而據第38軍軍史記述:

此次戰役,雖然就緊張程度和殘酷性而言,不如前兩次戰役,但其艱苦程度則超過入朝後任何一戰。該軍突破漢灘川那夜,風雪交加,氣溫降到零下20℃左右,官兵們忍受奇寒,徒涉齊腰深的冰水,迎面不僅有敵軍的雷場、鐵絲網和槍林彈雨,而且有連綿的冰崖雪坡。

鞋襪與冰水當機在一起,刺骨的寒風吹到身上,很快就在浸濕的衣服上形出一層冰殼,渾身如刀割一般。官兵們戲稱當時是“穿着盔甲和敵人賽跑”。

戰鬥中,還得克服供應不上、衣爛鞋破、營養不良、體力不支等重重困難,着實是一場苦仗、惡仗。

若無鋼鐵般的戰鬥意志,這樣的仗是打不下來的。

揭秘第三次戰役:39軍奇襲臨津江有多"奇"?劉伯承:此戰可打滿分

1月1日12時,擔負迂回任務的第114師突入敵縱深約20公裡,占領了東豆川東南的七峰山;在此之前,右翼第39軍第117師于當日5時突入縱深15公裡,迂回到東豆川以南湘水裡、仙岩裡地區。

左右兩支迂回部隊均已到達東豆川以南之線,按預定計劃,應在此處形成對韓軍第6師的合圍。

然而,當第114師進至七峰山時,隻發現一支千餘人的韓軍隊伍正朝議政府方向撤逃,一場阻擊戰鬥打下來,斃俘敵400餘人。先一步迂回到位的第117師雖成功隔斷韓軍第6師和第1師的聯系,但也未抓到第6師主力,隻截殲了逃敵600餘人。

1日17時,第38軍報告:“東豆川僞六師大部南逃。”

首殲韓軍第6師的目标沒有實作,問題主要出在擔負正面突破任務的第40軍地段。

5、40軍的“差錯”

按韓指部署,第40軍位于第38軍和第39軍中間,原計劃在左右鄰部隊發起攻擊3小時後開始行動,但實際上40分鐘後便提前投入了戰鬥。

第40軍最初受領的任務是向戰線中央的加平方向攻進。12月25日,韓指将其任務調整為由正面突破臨津江、漢灘川防線。

韓先楚專門訓示:

“為使四十軍能進至攻擊準确位置,三九軍應将外峨嵋、廣洞裡、東中裡線(含)以東地區讓出,三八軍應将水回洞、栗洞、美羅洞線(含)西南地區讓出給四十軍。”

經過如此這般的部署調整,第40軍完成集結的時間遠落後于其他各軍,韓指為此還延長了整個戰役的準備時間。

即便如此,到攻擊發起前,配屬第40軍作戰的2個炮兵團仍隻有1個到位,另1個團途中遭敵空襲受阻,隻有1個炮連趕了上來。

揭秘第三次戰役:39軍奇襲臨津江有多"奇"?劉伯承:此戰可打滿分

第40軍突破地段從峨嵋裡至高灘,以2個師對守敵5個營,兵力占絕對優勢。攻擊發起後,第118師當面之敵工事、火力較強,打得很激烈。至1月1日拂曉,守敵在美軍飛機掩護下南逃,第118師尾追南進。

第119師在韓軍第6師與第1師接洽部實施突破,一路發展也很順利,當夜即前進了12公裡,天拂曉時,部隊到達東豆川裡東西一線。

但是,就在這時出了差錯。

據第40軍戰役總結材料記述:

第119師主力進至東豆川以西安興裡、上牌裡一帶後,即以1個連進占東豆川裡東山,在鳳岩裡地區截住了支由百餘輛汽車組成的韓軍車隊。

但是,“營長因不了解情況以為東豆川無敵,以北更不會有敵,即下令将進占東豆川之連收回…待團查清情況,複令傳回殲敵時,敵已大部南逃,失去殲敵時機”。第118師突破後,“因白天不敢作戰,沒有乘勝攻敵,敵人即乘機從容脫離我正面攻擊而逃竄”。

據美軍戰史記載:

當時韓軍第6師“已被打散,變得毫無組織”,至1月1日黃昏,該師師長“已經完全失去對部隊的控制”。美軍緊急出動大量汽車,接應該師殘部向漢江以南撤退,至3日上午9時,共收攏官兵約6000人,占該師人員編制數的一半,但其中作戰人員隻有2500人。

對于志願軍來說,這隻能算作一場擊潰戰。軍委作戰部于戰役結束時制作戰果統計表,在“殲敵建制”一欄中,沒有韓軍第6師任何一個營、州級制機關。

盡管如此,整個來看,右集團對臨津江、漢灘川防線的突破是成功的。

揭秘第三次戰役:39軍奇襲臨津江有多"奇"?劉伯承:此戰可打滿分

攻擊發起後,短則30分鐘,長則1個小時,兩翼部隊全都突破了江防;2~3個小時後,正面部隊也達成了突破。稍後行動的第50軍,在第39軍一部策應下也渡過了臨津江。僅一夜時間,戰役突破任務即告完成。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曆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