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想帶抑郁、雙相孩子去旅遊?沒做好這些準備,孩子病情反而可能會惡化!

父母想帶抑郁、雙相孩子去旅遊?沒做好這些準備,孩子病情反而可能會惡化!

01、父母想帶孩子去旅遊?可别好心辦壞事

孩子被診斷為抑郁症、雙相障礙等精神心理障礙後,很多父母都意識到孩子的心理壓力太大,想帶孩子出去旅遊,放松放松心情,加快康複。

很多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也會建議,“可以多帶孩子出去走走、散散心,不要讓孩子壓力太大了。”

父母想帶抑郁、雙相孩子去旅遊?沒做好這些準備,孩子病情反而可能會惡化!

圖檔來源于網絡

而且,孩子生病後,部分父母開始意識到自己之前一直盲目“雞娃”,導緻孩子不堪重負,有的父母平時忙于工作,答應孩子去旅遊的承諾總是做不到。這些父母後悔、自責,很想帶孩子出去旅遊,彌補一下孩子。

這些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證明他們有意識重視孩子的心理需求了,知道要給孩子減壓了。但如果父母未做好充足的準備,貿然帶孩子去旅遊,不但不能讓孩子放松,還可能會“好心辦壞事”,導緻孩子在旅途中被激活了心理創傷,情緒波動,甚至遷怒于父母,親子關系進一步惡化。

我們在臨床中就遇到過真執行個體子。一名青少年被診斷為雙相障礙後,他的父母開始改變以往的教育方式,對待孩子的态度大有轉變,并提議帶孩子出去旅遊。

這名患者其實不太樂意,因為他想到出去旅遊要與很多人接觸,心裡有點排斥。但他媽媽多次勸他,說了很多旅遊的好處。尤其是他感受到最近媽媽對自己很好,他不想讓媽媽失望,便答應了。

患者的媽媽很開心,立即報了旅遊團、收拾行李,很快就帶着孩子踏上了旅途。結果,旅途并沒有他們想象中的那麼美好。由于是跟團旅行,行動受限、時間緊湊,他們玩得并不開心,而且非常疲憊。

更令人郁悶的是,患者還與同行的旅客發生了劇烈的沖突與沖突。這位患者是個大高個兒,當時他差點控制不住情緒,要與對方打起來。幸虧患者媽媽及時将他與旅客拉開,否則要是真動起手來,患者很可能會打傷對方,需接受法律懲罰。

這次沖突後,患者媽媽及時終止了這次旅遊,馬上把孩子帶回家。患者回家後,情緒持續低落,他雖然知道媽媽是為了自己好,但内心仍忍不住責怪媽媽非要帶他出去旅遊。他沒向父母發火,但經常将自己關在房間裡,不與父母說話,内心更加封閉了。

是以,如果父母想帶罹患抑郁症、雙相障礙的孩子出去旅遊,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如果去,更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避免對孩子造成二次心理傷害,還令親子關系進一步惡化。

以下,我們根據臨床心理幹預的經驗,從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角度,為父母提供一些具體化的建議。

02、尊重孩子的意願,讓孩子一起做攻略

第一,父母最好不要跟孩子說去“旅遊”,而是說“度假”。

一般我們說旅遊,馬上會想到的是遊覽名勝古迹,跟其他遊客一起去著名景點拍照打卡。但患病孩子往往不喜歡去人多熱鬧的地方,也不愛拍照,更讨厭舟車勞頓。

是以他們一想到“旅遊”這個詞,反而很有可能激活疊加性心理創傷,他們馬上感到厭煩、抵觸。

而“度假”這個詞指的是休閑地、愉快地度過假期時光,給人感覺是慢節奏的、解壓的、随遇而安的,能讓人的精神和心情放松下來,而不是把出遊變成一種打卡任務。

是以,父母要引導孩子意識到,我們不是去旅遊,而是去度假,是去放松心身的,想去景點就去,不想去的話,也可以找一個安靜的、孩子喜歡的地方享受幾天慢生活,放空自己。

也就是說,對于患病孩子來說,“度假”這個詞有着更加積極的心理暗示,更容易勾起他們的興趣,也有利于他們在出行時調整好行程和心态。

第二,父母提出度假的建議後,孩子想不想去、想怎麼進行,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如果條件允許,最好選擇自由行。

父母想帶孩子出去度假,這到底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渴望的,還是父母的一廂情願?父母一定要先跟孩子溝通清楚,不要想當然地以為隻要是出去玩,孩子就會樂意。

有些患病孩子很可能根本不願意出去玩。因為在他們生病後出現了社交恐懼症,一想到出去要面對很多人,免不了要跟一些人打交道,他們内心就會害怕。

如果是休學的孩子,他們一想到别人可能會問自己“怎麼不用上課?”“學校放假了?”,他們就覺得很尴尬、很丢臉。

是以,如果孩子鐵了心就是不想去,父母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否則很可能會令孩子的病情惡化。

如果孩子願意出去度假,這自然是好事。父母可以跟孩子進一步商量去哪裡,選擇哪種方式,比如是跟團,還是自由行?

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分析每種方式背後的利與弊。比如跟團的費用相對較低,吃飯、住宿、出行都安排好了,涉及的旅遊景點較多。

父母想帶抑郁、雙相孩子去旅遊?沒做好這些準備,孩子病情反而可能會惡化!

圖檔來源于網絡

但它的弊端也很明顯:遊客一大早就要起來,跟着旅行團的時間表走,自由度小,可能還會遇到變相收費環節。整個旅途下來,會比較累,身心得不到放松。

而自由行,好處是确實非常自由自在,時間和路線都由自己把控。但弊端是花的錢相對更多,而且要提前做好一些計劃和準備。

父母可以充分了解資訊并與孩子商量後,在不觸及底線的前提下,最終把決定權交給孩子。

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經濟條件允許,盡可能選擇自由行。

因為很多青少年患病後,很可能會作息上黑白颠倒,晚上失眠睡不着,白天無法很早起來。如果跟團,孩子必須按照旅行社規定的時間起來,很可能會非常疲憊。

睡眠不足會影響情緒,這樣孩子不但感受不到度假的放松和快樂,還容易煩躁、生氣,心理創傷更易被激活,更容易與人發生沖突。這就不是放松之旅了,而是“受罪”之旅了,孩子的病情可能會惡化。

而且,自由行的話,患病孩子不需面對一大堆團友和“熱情”的導遊,人際交往壓力更小,更容易享受到真正度假的愉快。

我相信,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很多孩子都會更傾向于自由行,這是非常受年輕人歡迎的度假方式。如果想折衷的話,也可以找旅遊機構提供路線建議或代訂住宿,其餘行程就由自己決定。

第三,父母可以鼓勵孩子一起做度假攻略,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甚至讓孩子來主導。

如果想度假得舒服又輕松,做好攻略非常重要,也非常考驗個人能力,尤其對于自由行來說。

如果孩子願意,甚至積極提出自己來做攻略,父母可以把這個工作交給孩子,由孩子來做主導,然後最後由父母來協助或給建議。現在的孩子涉獵廣泛,在網絡上能了解到很多資訊。他們做攻略的能力完全不輸父母。

一家人出去度假,最重要的是開心,尤其是孩子開心。是以,如果由孩子來做攻略,隻要攻略中不涉及原則性問題,基本的食宿出行和安全有保障,那父母就最好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如果父母實在有點擔心,可以适當提出建議,讓孩子再考慮考慮,但不要動辄反對、指手畫腳。

更重要的是,父母通過充分溝通後,尊重了孩子的意願,這是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的第一步,避免度假出現不順利時,他們将所有責任都推卸到父母身上,惡化親子關系。

03、萬一度假時孩子的情緒波動了,怎麼辦?

第四,在度假前,父母先跟孩子深入溝通,調整好心态,對一些注意要點要達成一緻,父母要盡快修複這背後的一些心理創傷。

其實,即使是放松的度假之旅,也完全有可能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在這個方面,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提前有所意識,如果度假期間出現了一些意外,稍微打破了我們的計劃,孩子可以跟爸爸媽媽一起商量解決,盡量用輕松、積極的心情去對待,别讓這些意外破壞了我們度假的心情。

而且,抑郁症、雙相障礙等精神心理障礙的孩子往往遭受過疊加性心理創傷,出行時有可能會被激活部分心理創傷,出現情緒波動。

比如,如果孩子在度假時遇到了某個人的長相特征、講話語氣,甚至是某個行為,與曾經對孩子造成過極大心理傷害的人非常相似,孩子就有可能突然顯得煩躁、憤怒,甚至情緒爆發。

有的孩子生病後因為精神科藥物副作用,體重迅速增加,變得肥胖,内心自卑不已,這以女生更為常見。如果孩子出行時看到很多長相好看、身材苗條的女生在自拍,這就很有可能觸及孩子内心的痛處,變得情緒低沉,對遊玩失去興趣。

還有,不少患病孩子有嚴重的學習障礙,休學在家。如果他們出遊時遇到别人在談論成績,尤其是今年聯考剛結束,有很多考生也在外旅遊,要是孩子在度假時接觸到聯考、選專業等資訊,這就有可能激活他們在學習方面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孩子一下子感到悲傷、絕望、迷茫,情緒波動。

父母想帶抑郁、雙相孩子去旅遊?沒做好這些準備,孩子病情反而可能會惡化!

圖檔來源于網絡

這些情況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了。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思考,想好出行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刺激點”。

一方面,父母要學習科學的、高效的精神心理學知識,針對這些“刺激點”,盡量幫助孩子修複這背後的疊加性心理創傷。

另一方面,父母和孩子要提前商量好,如果面臨這些情況,父母和孩子該怎麼應對。

首先,在孩子心理創傷被激活的時候,父母要保持理性,不要指責、批評孩子,反而要對孩子共情、傾聽,讓孩子盡可能釋放出負性情緒,情緒穩定下來,然後再對孩子進行積極引導。

如果孩子與人發生沖突沖突,父母要及時介入,避免孩子做出過激的行為。

父母還要具備“壞事變好事”的意識,如果孩子因為度假時的一些“小事”而情緒波動,說明這背後有疊加性心理創傷。父母可以利用這條“線索”,追溯孩子遭遇過哪些創傷事件,幫助孩子盡可能修複心理創傷。這一步可以在度假結束後,父母與孩子進行複盤時再完成。

而孩子自身也要有意識地控制情緒,如果有服用藥物的情況下,孩子出行時要按時吃藥,有利于保持病情穩定。如果對别人感到煩躁、憤怒,甚至與人發生了沖突與沖突,孩子要意識到可以找父母求助,不要采取暴力或其它極端行為。

除此之外,如果孩子願意的話,父母還可以跟孩子約定,在度假時,親子之間可以敞開心扉,聊一聊自己的所思所想。這不僅有利于增進親子感情,還能讓父母及時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逐漸走進孩子的内心。

可能有的父母說,我們也很想跟孩子交流,但孩子不想開口,怎麼辦?這說明親子關系仍有待進一步改善,父母仍需繼續努力得到孩子的認可和信任。

但與此同時,父母也可以利用一些溝通技巧。

比如,如果孩子制定的出行攻略超出了預算,但仍在父母能夠承受的範圍内,又或者孩子提出了一些額外的要求,那父母也可以平和地對孩子提出自己的一些要求,“爸爸媽媽可以努力去做到你的要求,但你也答應我們的一些要求,可以嗎?”

孩子得到了父母的尊重,又非常想實作願望的話,他們很有可能也會答應。

當然,如果孩子真的答應了,父母聽孩子分享想法時,記得仍要使用“良性溝通三步曲——共情、傾聽、積極引導”,别又在無意中傷害了孩子,孩子又把心門關閉了。

04、父母在度假時提“學習”,孩子可能會抵觸

第五,父母帶孩子出去度假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放松心身,不要有意無意地懷着讓孩子早點複學的“鬼胎”,否則,這容易惹來孩子的強烈抵觸,甚至是憤怒,覺得父母動機不純、不懷好意。

有些父母帶孩子出去度假,其實自己就放松不下來,總是想着孩子的病怎麼辦?孩子的學習怎麼辦?孩子什麼時候才願意複學?

父母這種心情我們可以了解,但父母要有意識地調整心态,不然很容易把這種焦慮傳遞給孩子。

比如,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在度假時非常開心,可能馬上忍不住對孩子說,“這次玩得這麼開心,我看你的情緒好多了,回去咱們試試能不能學習吧?”有的父母很心急,甚至可能會直接跟孩子說複學的事。

結果,孩子馬上拉長了臉,跟剛才判若兩人,輕則可能一天都沒有好心情,不理睬父母;重則馬上情緒激動,指責父母,“那麼開心的時候,你們非要提不開心的事嗎?!”“我就知道你們沒這麼好心帶我出來玩,原來就是為了讓我早點回去上學!”

父母想帶抑郁、雙相孩子去旅遊?沒做好這些準備,孩子病情反而可能會惡化!

圖檔來源于網絡

孩子很可能馬上陷入災難化思維,否定父母之前所做的一切改變和付出,讓父母感覺非常委屈。

我能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父母希望孩子能盡早複學,是為了孩子能夠回歸正常的成長軌道,将來能更好地在社會上立足。但是,在孩子的情緒障礙還未解決之前,父母迫切地希望孩子回去上學,這是本末倒置的。

父母們要意識到,應先解決孩子的情緒障礙,待孩子情緒穩定後,再解決孩子的學習障礙,這才是正确的應對思路。

是以,父母帶孩子出去度假不應該帶着“功利性”的目的,别不合時宜地提起孩子的煩心事。度假的意義就是在于讓孩子解壓、放松,增進親子感情,培養更親密的親子關系,父母要謹記這一點。

而培養出親密的親子關系是“自我家庭治療”中最關鍵的一步,這本身就能讓孩子加快康複,後續更有可能順利複學。

等到度假結束,父母與孩子回到家中後,父母還可以跟孩子一起對這次出行進行複盤。

如果孩子全程表現得比較理性、平和,未出現明顯的情緒波動,那父母要給予孩子及時的、具體化的肯定。如果在孩子所主導的攻略下,度假非常順利、開心,父母更要給孩子一個大大的肯定,認可他們做攻略的認真和科學的方法,這有利于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但如果孩子在度假時情緒波動了,這很可能是其心理創傷被激活了。父母要找一個合适的機會,利用良性溝通三步曲——共情、傾聽及積極引導,與孩子深入交流,了解孩子可能遭受過哪些心理創傷事件,以後應該怎麼應對類似的情況。

即使父母和孩子都想不起來這背後有什麼疊加性心理創傷,在孩子康複前,父母也可以盡量有意識地避開這些情緒敏感點,幫助孩子更容易保持情緒穩定。

一場舒心、放松的度假,可以幫助孩子緩解壓力,改善情緒。但前提是父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調整好心态,以及學會科學的、高效的精神心理學知識,知道怎麼應對孩子出現的狀态。

而且,父母不能寄望于孩子度假回來後,病情就能大有好轉,很快就能複學,這是不切實際的。如果想讓孩子加快康複,更關鍵的是父母要學會“自我家庭治療”,盡快找到适合孩子和家庭的康複路線。後續,我們再撰文分析關于“尋找康複路線”的話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