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哈喽,大家好!我是婷媽。
深圳最近一直上網課,加上這幾天父母也居家辦公,聽很多父母說,親子關系很緊張,身心疲憊。
“作業寫完了嗎?”很多父母跟孩子說的第一句話,好像都是這一句。生活中的你,是不是這樣的父母?

孩子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内心在哭泣:“你們到底是愛我,還是愛我的作業?”孩子們無法了解,為什麼在父母的心中,作業比他們還重要。
不得不說,“作業寫完了嗎?”這句話影響了多少中國父母和孩子的感情,這一句話,折射出的是父母愛的蒼白,愛的能力的缺失。
而孩子們更是無法了解,也不能認同父母的這種愛,是以用他們所認為有效的行為跟父母糾纏、對抗:他們可能坐不住、也可能會沉默不語、也有些孩子會拖拉磨蹭、會跟父母頂嘴、甚至在外惹是生非……
也有一些父母,他們對待孩子的時候,是另一種方式,同樣是作業,他們可能是這樣跟孩子說的:“寶貝,媽媽回來了,媽媽好想你啊,你今天有沒有想媽媽啊?不要那麼着急寫作業了,過來先玩一會兒吧。”
而孩子會怎樣跟父母說呢,他們可能會說:“媽媽,我想寫完作業再玩”。因為父母了解他們,他們反而更自覺,孩子們會因為父母的“愛”而努力。
其實這非常好了解,試想如果我們累了一天下班回到家,原本想休息一會兒,不想做其他事,可是你老公不但不關心你,反而說:“怎麼還不去做飯?”你會怎麼想呢?
這時候,我可能會有兩種表現:
1、心裡很生氣,全是敢怒不敢言,是以一邊做飯一邊生氣,這種怒氣就慢慢積累,當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集中爆發了,這時候後果肯定很嚴重。
2、當時就很生氣,可能會跟老公吵架,産生嚴重後果。
其實,我們的孩子也是這樣的,當他們迫于壓力下,很生氣但又不敢表現出來,一邊做着某件事,但是心裡卻不情願的時候,其實是會對孩子的情緒産生一定的後果的,這種情緒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爆發出來。
但是,如果換一種說法,也許就有不一樣的結果。
還是上面的例子,你累了一天下班回到家,不想做飯,想休息一會兒,這時候你老公看到你的狀态不太好,很關切地問你:“怎麼了,老婆?是不是累了?那就不要做飯了,我們出去吃飯吧!”
這時候,你的心情可能完全不一樣,你會覺得哎呀,老公真是太好,太體貼了,心情頓時好起來,疲憊也似乎消失了,立馬來了精神,說:“還是不要出去吃了,我馬上就去做飯。”
當我們被了解、被關愛的時候,我們願意為關愛自己、了解自己的人,付出努力。
孩子們的表現,很多時候都跟我們父母的态度有關:孩子們需要愛,就像植物需要水。
當我們對孩子充滿愛,并且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時候,孩子們對自己也是有要求的,他們希望讓父母安心;而當孩子一直生活在“缺愛”的環境中,或是生活在長輩的“溺愛”中的時候,他們對自己是沒有要求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那些缺愛的孩子或被“溺愛”的孩子,更叛逆。而那些被愛包圍的孩子,更讓父母放心。
植物向着光生長,孩子向着愛成長,送給跟我一樣的父母,讓我們都做會“愛”的家長。
(圖檔來源網絡)
我是@婷媽alan,10歲女寶媽,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緻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