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望江墓出土銀镯子,裡面藏一個小紙卷,專家說它不是最早的印刷品

在當今社會,我們閱讀的書籍和報紙都是印刷品,是以人們都說印刷術改變了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川成都的一座唐墓中,專家們出土了一件藏有紙條的镯子,進而發現了大陸曆史上最早的印刷品,但專家們卻表示它肯定不是最早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就讓小編來給您揭秘。

望江墓出土銀镯子,裡面藏一個小紙卷,專家說它不是最早的印刷品

(本文所有圖檔,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檔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衆所周知,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即東漢蔡倫發明的造紙術,隋唐煉丹道士發明的火藥,唐代先民發明的指南針,宋代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不僅僅是在中國社會,在整個世界上“四大發明”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如果沒有紙張就沒有知識的傳播,如果指南針也就沒有後來的大航海,如果沒有火藥也就沒有現代化的兵器,如果沒有活字印刷也就沒有海量的書籍。總之,“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智慧的結晶,比如對活字印刷術來說,它是對早期印刷術巧妙地改進。

望江墓出土銀镯子,裡面藏一個小紙卷,專家說它不是最早的印刷品

在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之前,中國古代其實也有印刷術,即雕版印刷。首先,工匠先将要印刷的文字,或者圖案全都陽刻在木闆上,然後将油墨均勻塗抹在雕版上,再将紙張覆寫在雕版上按壓即可,最後就能得到雕版印刷出的文字圖案。在雕版出現之前,古人都習慣于手抄文字,是以雕版印刷極大地提高了效率,但是雕版印刷也有一大弊端,即雕版都是一次性的,如果刻錯了字整個雕版也就廢了。

後來,畢昇改進了雕版印刷,将每個漢字都制成單獨的小方塊,需要什麼字進行組合即可,并且每個字都能重複使用,是以活字印刷也很快取代了雕版印刷,極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在18世紀初的敦煌莫高窟,英國探險家斯坦因騙取了大量的敦煌藏經,其中有一件《金剛經》刻本也被他帶回了英國,現如今還依然收藏于大英博物館。考古專家們表示,這件《金剛經》刻本是迄今為止發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根據上面的時間“鹹通九年”可知是公元868年。

望江墓出土銀镯子,裡面藏一個小紙卷,專家說它不是最早的印刷品

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如此珍貴的文物卻因為曆史原因流失海外,但不過它依然被完好地儲存也我們感到欣慰。一直以來,專家們都表示868年《金剛經》刻本是最早的印刷品,但後來專家們經過研究還發現了一件更早的印刷品。在四川成都望江樓的東門,勞工們在施工的時候曾發現四座古墓,後經專家們清理和發掘确定是一座唐墓和三座宋墓。在唐墓中,專家們出土了陶器,玉器和一些金銀器飾品,推測墓主人在當時也算是大戶人家,不過最讓專家們感到驚奇的是一件手镯。

望江墓出土銀镯子,裡面藏一個小紙卷,專家說它不是最早的印刷品

手镯為純銀打制,最寬處約1厘米,直徑約7厘米,雖然整體已經被鏽蝕,但是上面精美的紋路還清晰可見。專家們在清洗銀手镯的時候,發現内側有一個夾層,并且還有一個淡黃色的東西冒出來一個小小的尖角。于是,專家用小鑷子輕輕地将夾層撥開,再把裡面的東西小心翼翼地夾出來,結果發現是一張對折的小紙條,長約5.6厘米,寬約0.6厘米。專家們驚喜不已,他們又将小紙條打開,測量其長約34厘米,寬約31厘米,上面還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文字,以及一些圖案。

望江墓出土銀镯子,裡面藏一個小紙卷,專家說它不是最早的印刷品

專家們經過研究,确定小紙條上的文字是古梵文,内容寫的是《陀羅尼經咒》,能夠起到驅邪祈福的作用。最為關鍵的是,在經文的開頭有一行小字格外引人注目,即“唐成都府成都縣龍池坊卞家印賣咒本”,由此表明了這一件印刷而成的作品。據史料記載,唐朝時期成都被稱之為“蜀郡”,直到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才改為成都,是以專家表示《陀羅尼經咒》印刷本的時間不早于公元757年。在上文中,《金剛經》刻本的時間是公元868年,是以《陀羅尼經咒》印刷本有可能是最早的印刷品,不過專家們卻表示它一定不是最早印刷品。

望江墓出土銀镯子,裡面藏一個小紙卷,專家說它不是最早的印刷品

不管是《陀羅尼經咒》印刷本,還是《陀羅尼經咒》印刷本,因為它們都十分精美,是以一定不是最早的印刷品。舉個例子,陶器的曆史悠久,曆朝曆代都有很多精美陶器,但最早的陶器一定原始社會時期的粗陶,甚至是一些半成品的陶器。萬事萬物都有發展過程,不管是什麼東西在最早出現的時候,一定都不是盡善盡美的,一定帶有很多的缺陷和不足,是以專家們表示在唐代之前一定還有印刷品,隻不過尚未發現。

考古研究也是一門科學,不管是印刷術,還是其他的古代技術和發明,專家們在給出結論之前,也一定都經過反複驗證,才能給出符合科學邏輯的結論。最後,也期待專家們在不久的将來能發現更早的印刷作品。

參考資料:

《印刷術的故事》作者:艾嘉,出版社:石油工業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