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精讀|世界文明之源——木刻文化

寫在前面:

自2015年末偶遇剛剛海外歸來的木刻藝術大家周東申先生,驚詫于其木刻技藝的高超和精細,我便對木刻這一技藝與藝術産生了無比的好奇。幾年來,從有感于木刻的刀味木味,到追根于木刻的千年曆史,研究、探讨,感慨萬千。

翻閱大量史料和記載,不僅為古人的木刻技藝發明發展的智慧叫絕,更為木刻技藝的千年發展、傳承所形成的文化現象和輝煌曆史而贊歎。奇怪的是,偌大的網際網路竟然查不到“木刻文化”這一詞彙,究其原因,也許是因木刻而形成的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一直以來都被譽為世界的科技進步,而忽略了它的“文化屬性”……今日将内心對中國木刻文化的曆史、形成過程及其偉大功績一一闡述,希望引起大家對“木刻文化”這一國寶曆史的重視,也希望抛磚引玉,與更多的摯友深入探讨,更希望中國優秀的“木刻文化”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東申文化傅媚

木刻文化曆史悠久,内涵豐富,獨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縱觀木刻文化的前世今生我們會發現,木刻文化經曆了從“成教化、助人倫”到美育獨立的兩個階段,這兩大功用,既讓木刻文化在文化傳承中力能扛鼎,也讓其在藝術之林中大放異彩,吸引人們在追溯它輝煌曆史的同時,審視和體悟其獨特魅力。

一、什麼是木刻

木刻,指在木闆上進行刻畫的技術或藝術。具體而言,是指在木料橫切面或豎切面上刻制圖像或文字,再進行拓印。木刻一般選用棗木、梨木等紋質細密堅實的木材,然後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闆,再把要印的字或圖案寫在薄紙上,反印在木闆上,用刻刀雕刻出來,将圖像印在紙張上。

木刻還指在木闆上刻出反向圖像,再印在紙上欣賞的一種版畫藝術和版畫技法。版畫,也是中國美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古代版畫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數銅版刻和套色漏印。獨特的刀味與木味使它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與地位。

二、木刻的起源、延續過程及各時期特色

木刻的發源地是中國,曆史上最早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件木刻作品是公元868年唐代的《金剛經》,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曆史了。木刻文化是四大發明之中“印刷術”的起源,而印刷術最早的雕刻雛形是大陸早在先秦就出現的印章,章體較小,字數少,多為人名或者為官名,分為陰陽兩種形式,印文均反刻在印章上,這種反刻的形式成為日後早期印刷術的特點之一。拓片和印染的出現極大的促進了印刷術的産生,直到隋唐時期(7世紀左右),雕版印刷術的出現正式開始了印刷術的曆史,也促進了木刻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精讀|世界文明之源——木刻文化

公元868年唐代的《金剛經》

1.木刻文化從萌芽走向繁盛

木刻文化的發展及功用從雕版印刷開始。雕版印刷術是中國古人的重要發明,是在版料上雕刻圖文引徑行印刷的技術,它在中國的發展經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幾個階段。雕版印刷術發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後期開始普遍使用。早期印刷活動主要在民間進行,多用于印刷佛像、經咒、發願文以及曆書等。現收藏在英國倫敦博物館的唐鹹通九年(868)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的《金剛經》,是現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此件由7張紙粘成一卷,全長488厘米,每張紙高76.3厘米,寬30.5厘米,卷首刻印佛像,下面刻有全部經文。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純熟,圖文渾樸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濃厚勻稱,清晰鮮明,刊刻技術已達到較高水準。

精讀|世界文明之源——木刻文化

公元956年所印的佛經印刷品《寶箧印經》

五代時,以杭州為中心的吳越,經濟文化十分繁榮,以吳越國王(929-988年)為首的統治者,虔誠信奉佛教,刻印了較多的佛經。公元956年所印的佛經印刷品《寶箧印經》,是此時期的代表性印刷品。在公元960年至1279年的宋代,版刻印刷除了雕版佛教版畫外,還有民間日用版畫,如靈簽、會子、曆書、廣告等,表明雕版印刷已進入群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趨成熟的雕版印刷技術,使印書量大增,印書品種包括儒家、道家、佛教以及諸子百家,經史子集等各個門類。統治階級開始重視印刷,完成了曆時22年的《九經》刻印工程。這一壯舉,大大加快了印刷術的發展程序,導緻宋朝全社會讀書、刻書風氣的形成,出現了雕版印刷的興盛和繁榮。"一頁宋版書,一兩黃金",宋版書不僅年代久遠。而且校勘精細,刻印精良,紙墨上乘。這都表現了當時高超的雕刻和拓印技藝。

上承宋代遺風,元、明二朝除雕版印書持續發展外,在活字印刷、套版印刷、紙币印刷方面有了長足的、突破性進展。活字印刷領域,繼宋朝畢升發明的泥活字之後,又有錫活字、木活字、銅活字、鉛活字的創制和應用,使印刷技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準。這一階段的特點是手工印刷技術的進一步擴充、普及與提高。元以後的木刻更多的是以書籍插圖的形式出現,金代的《四美圖》是木刻版畫藝術趨向世俗的标志,是中國古代最早具有風俗畫性質的印刷作品。明代有文人介入雕版印刷及粉本的繪制工作,多是一種文化商業活動,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版畫創作。其後産生和發展出民間版畫,成為普遍的民間造型圖像。

精讀|世界文明之源——木刻文化

金代的《四美圖》

在清朝雕版印刷、各種活字印刷、恒版印刷技藝精湛,應用廣泛為前數朝所莫及,是大陸木刻文化手工印刷業的繁榮鼎盛期。

2.木刻文化從中國走向世界

公元645年,日本“大化改新”,向中國派遣大量的“遣唐使”和留學生,雕版印刷術随之傳到日本。公元8世紀,日本也出現了中國佛教寺廟的木刻書。現在日本最著名的浮世繪版畫,其技術和藝術母體就來源于中國。到了宋朝,高麗國也專門派人到中國學習雕版印刷術,公元14世紀,北韓人從《夢溪筆談》中了解到畢昇的活字印刷術,不久之後便掌握了此項技能。此後,越南等其他亞洲國家均開始學習并使用中國的印刷術。

木闆印刷不僅對亞洲的發展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也對歐洲的曆史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思想變革以及社會轉型時期。11世紀中期,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13世紀左右由歐洲的旅行家帶到歐洲,并于14至15世紀始在歐洲流行。印刷術的使用,既普及了文化知識,又提高了當地公衆的教育水準,同時讓當時的代表人物的作品、觀點得到廣泛的傳播,有力地推動14世紀時期文藝複興的發展。15世紀末期,文藝複興逐漸由意大利發展到歐洲各國,金屬活字印刷術成為各國先驅思想交流的橋梁之一,它在歐洲各國的普及性以及便捷性,推動着文藝複興走向鼎盛時期。

繼文藝複興之後,另一場轟轟然烈且持續一個多世紀的思想解放運動——宗教改革,開始在德國興起。印刷術讓《聖經》廣為流傳,讓德語不斷統一,間接為德國的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促進了民族意識和民族主義的産生。資本主義萌芽迅速成長,科學、藝術、文化在西方世界以不可想象的速度迅猛發展,公衆的文化科學素質也不斷提高。中國木刻文化的傳播,為随之到來的工業革命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3.木刻文化從“成教化、助人倫”走向藝術覺醒

作為現代主義藝術時期的新興藝術形式之一,木刻版畫在19世紀下半葉進入到創造力與表現活力的井噴期。木闆印刷傳入歐洲,最開始也和中國一樣主要用于宗教傳播。在14世紀到18世紀這400年間,歐洲木版印刷發展迅速。15世紀德國所制的聖母和聖子圖是歐洲現存最早的木刻作品。15世紀,插圖木闆版畫已經廣泛在書籍中運用。16世紀中葉,德國畫家丢勒的出現,使歐洲木刻達到了頂峰。随後,許多藝術家懷着熱忱和激情投身到木刻版畫的創作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法國後印象派藝術家保羅·高更、挪威藝術家愛德華·蒙克、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家凱綏·珂勒惠支。這幾位現代主義藝術大師的木版作品有着共同的價值取向:對畫面内容和主題的極度概括與簡化。他們利用木刻版畫以刀代筆、三維立體、強調黑白轉換等特點,表現自己的意識覺醒和敏感内心。高更的木刻版畫與他的繪畫和遊記一樣,充滿了夢幻色彩,在瑰麗絢爛的外衣下潛藏着最純白無暇的願望;蒙克的畫選擇直面人生,他以一以貫之的憂郁氣質傳遞了他對生命對人性最深沉的反思;德國版畫家珂勒惠支作品中所展現出來的母愛如燃燒的火焰,溫暖着人們遭受戰争摧殘之後冰冷的心靈。

精讀|世界文明之源——木刻文化

珂勒惠支作品

1931年,著名文學家魯迅開始将德國版畫家柯勒惠支的作品帶到中國,他倡導新興木刻,使中國創作版畫得以發生和發展。新興版畫從它誕生那天起,便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緊密相關,與廣大人民群衆的命運血肉相連,它是中國革命文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30年代左翼美術的主力軍。這一時期的版畫家們,以藝術家和革命戰士的雙重身份出現在曆史舞台上,毫不含糊地以藝術作為戰鬥的武器,在思想教育戰線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新時代,木刻版畫不再停留于為文學、宗教的傳播而服務,生發出更多的現代社會的内容,形成更高層次的木刻文化。這與傳統的木刻文化所表現的内容和形式有了質的差別。更多的是通過圖像來呈現人們内心“生命意識”的精神性和文化性,通過生命的感覺由内向外發散思想,進而引起文化共鳴。

三、木刻文化的巨大影響

1.木刻文化對世界文明的影響

印刷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在中國曆史、世界曆史中都占據着重要的地位,這與它給世界文明帶來的深遠影響密不可分。可以這樣說,沒有印刷術,就沒有今天世界的繁榮和高度文明。

從人類發展方面來說,木刻文化中的印刷術是一種具有突出價值且民族特征鮮明、傳統技藝高度集中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它為後來的活字印刷術開了技術上的先河,是世界現代印刷術的最古老的技術源頭,對人類文明發展有着突出貢獻,它的實施對文化傳播和文明交流提供了最加便捷的條件。

從文化傳播方面來說,基于木刻文化的印本大量生産,使書籍留存的機會增加,促進教育的普及和知識的推廣,使更多人可以獲得知識,因而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為新學問的發展建立了基礎。印刷術使各種語言出版物的詞彙、文法、結構、拼法和标點日趨統一,最終導緻明确的民族意識的建立和民族主義的産生。

從世界文明方面來說,木刻文化凝聚着中國造紙術、制墨術、雕刻術、摹拓術等幾種優秀的傳統工藝,最終使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在國外,印刷術的傳入,使歐洲文藝複興思想和宗教改革的主張廣為傳播,進而促成歐洲社會早日脫離“黑暗時代”。馬克思把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的發明稱為“是資産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可以說,中國人發明的印刷技術為現代社會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它促進了世界文明發展和人類的偉大進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漢文教授卡特在他的著作《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西傳》中談到:世間所有的偉大發明中,印刷術最具有國際性。

2.木刻文化對新時代弘揚傳統文化的啟迪

追溯曆史,中國木刻文化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進步獻上了一份厚禮,木刻文化以及中國的文化思想,都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和深遠的影響。

在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作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作為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更應該受到重視、得到弘揚。

木刻文化作為跨越時空、超越國界的偉大文化載體,具有強大的力量和生命延續力。木刻文化有曆史、有傳承、豐厚而鮮活。走進它,當代的年輕人将更加認識到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審視它,它将是中國文化立足于世界最好的立足點;弘揚它,它将是我們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的最好例證。

結語:

總之,木刻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曆史的回音,是現代化的号聲,更是現代文化最深厚的内蘊與根脈。它需要我們緊扣時代發展需求,代代守護、薪火相傳、繼承創新。當然,守護并不是原封不動,而是有揚棄的繼承,是以古鑒今、古為今用。在當下,對木刻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運用好與時俱進的文化形式,将是新時代對木刻文化最好的弘揚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