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造物記: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13至14世紀,印刷術自中國傳到歐洲。18世紀末,歐洲人已沿用幾百年的銅版印刷被改變,阿羅斯·塞内菲爾德于1798年在巴伐利亞發明石版印刷術,改變了人類印刷技術發展的曆史。石版印刷高傲的登上曆史舞台,成為版畫藝術領域當之無愧的貴族。

如今,二百多年已經過去,随着時間的推移石版印刷作品也逐漸成為“古”籍,但石版印刷術的系統性恢複對藝術研究和技藝傳承頗具意義。

造物記 友山 | 文

石版印刷之父

阿羅斯·塞内菲爾德(Alois Senefelder,1771--1834),一位試圖靠演戲承擔全家生計的捷克裔德國人,後成為優秀的劇作家,先後出版多個劇本。為降低劇本出版費用,他決定自己印刷并試驗尋找成本較低、效果更好的印刷方法。

造物記: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1798年的一天,塞内菲爾德在印刷所内因恐忘記母親洗衣房的訂貨單,随手用蠟筆寫在石闆上,以防遺忘。當他用硝酸溶液清洗石闆準備再用時,發現字迹出現了浮雕狀,沒有寫字的空白處被腐蝕低了下去。

塞内菲爾德本想按凸版的印刷方法印刷,在擦洗換油墨的過程中,卻發現了被水打濕的空白處不沾油墨。随即塗上油墨用紙試印一下看,一片污濁中也有字迹再現,從此發明了世界所通行的石版印刷。

在平面的版上用油水相斥來實作圖文和空白,一個偶然的發現,成了改變傳統印刷凸凹技術的偉大發明。根據在石上描繪這一意思的希臘語,這種印刷方式被起名為lithograph。塞内菲爾德因發明了完美的石闆印刷術,而被世人尊稱為“石版或平版印刷之父”。

造物記: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我們現在所說的石版畫,簡單說就是在石頭上進行書寫或繪畫,當然,這裡關鍵材料石頭可不是普通的石頭。

石版畫所用的石頭是獨産于德國巴伐利亞州松爾霍芬鎮的石闆,是一種細粒度極高的同質石灰石,富含大量的鈣質,表面像人的皮膚一樣細膩,有很多細小的毛孔,能與弱酸産生化學反應,易于抛光、蝕刻和印刷。

造物記: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石版畫制版和印制的原理就是利用水油分離、水油相斥的原理,而這種石版最大的特點就是親水又親油。廣義上來說,全世界的石灰石都可以用來印制石版畫,但如果想得到非常細膩的印刷效果,唯獨德國巴伐利亞州松爾霍芬鎮産的石灰石是印制石版畫最好的闆材。

造物記: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因為石版畫的制版流程包括所用成本要遠遠低于銅版畫,是以石版畫出現以後,迅速取代了之前造價昂貴、制版過程繁瑣的銅版畫,在整個西方世界流行開來,并廣泛運用于藝術創作。

石版藝術的輝煌

在石版印刷術發明後的數年間,大多數的歐洲主要城市都建立了石印工坊,印制了大量的複制石版畫。

造物記: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1806年,留駐巴伐利亞的将軍魯焦努通路塞内菲爾德的工坊,對石印術的簡單感到驚訝,當場畫了寫生畫《哥薩克騎兵》,并馬上印了一百張。這幅畫激發了法國人對石版畫的興趣,拿破侖看了之後,指令立即加以研究并成立印刷所。

1826年,流亡在法國波爾多80高齡的西班牙宮廷畫家戈雅,因為思鄉而自己動手畫了四幅石版畫《波爾多牛》,進而拉開了畫家獨立創作石版畫的序幕。

造物記: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此後,以法國為中心的主要畫派包括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派以及廿世紀的各現代畫派的一大批大師如米勒、畢沙羅、凡高、畢加索、米羅、夏加爾等,都以自己的審美觀念介入了石版畫,書寫了石版畫的輝煌藝術曆史。

天才大師畢加索身後留下來的不同形态的藝術品的數量的總和,據保守估計達到了45000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畢加索留存版畫作品竟然近3萬幅。畢加索在他的新古典主義和立體主義時代,一些經典油畫用石版語言進行了再創作和再呈現。

造物記: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從19世紀末到整個20世紀,世界頂級的拍賣公司和藝術機構每年定期都會舉辦以大師的版畫為拍賣專項的拍賣專場活動,引發很多人的競相追逐和收藏。

石版印刷的電影海報同樣成為印刷工業發展的見證者。法國“海報之父”朱爾斯·謝雷特13歲跟着石印工開始學習石版印刷。1858年,他為巴黎劇院雅克·奧芬巴赫的《地獄中的奧菲歐》創作的海報成為最早的海報。

造物記: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朱爾斯·謝雷特率先從技術上拓展了石闆上作畫的表現力,以較快的速度制作圖像精美、文圖并茂的海報,開啟了海報宣傳業的繁榮。制作精美的雙面印刷海報數量稀少且非常珍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印刷技術無法實作的,成為了很多收藏家的最愛。

中西文化再次融合

19世紀中後期,石版印刷術經由歐洲傳教士傳至中國,中西文化再次完成一次交流、碰撞和融合。

在華傳教多年的倫敦會傳教士羅伯特·馬禮遜從英國帶回一台石印機,被認為是引介石版印刷術到中國的第一人。石印術最初傳入中國時,主要由傳教士用于印刷宗教讀物,但很快其他民間印書局效仿,用得最早的是上海徐家彙天主教堂附設的土山灣印書館,在同治十三年就用石印機印書。

造物記: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在印刷文字方面,石版印刷也較鉛印别具優勢,能夠“如實”地複制書寫者的手迹,特别适合在宣紙上印刷,它的版面能夠根據需要随意縮放,大部頭的叢書、類書體積因而大為縮小。一些稀見的字畫碑帖、名人手迹通過石版影印,得以化身千萬,給讀書人閱讀、鑒賞、收藏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成為高端知識和藝術的保證。

極具标志性的是《申報》館主人美查于1884年創辦《點石齋畫報》,發展專門石印書籍,聘請吳友如等繪畫高手,捕捉社會熱點,以畫說新聞為賣點,一時紅遍大江南北。

造物記: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光緒八年,廣東商人徐潤及其堂兄弟等又在上海開設了後來居上的同文書局。創辦于1904年的有正書局,專長、特色是在美術出版領域,後期也大量刊印佛經及佛教書籍,以精印名家書畫碑帖而成為業界翹楚。魯迅、梁漱溟等均對石版印刷及石印書局喜愛有加。

造物記: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上世紀初晚清民國時期的上海,集中了中國衆多的報館和大小石印書局,成為了當時中國無可争議的出版中心,以上海為中心遍布全國的石印局極一時之盛,帶動了中國近代史上延續數十年的石印熱。

石版印刷術制作彩色印刷品的效果較諸照片,自是更勝一籌,無疑讓印刷圖像有了更豐富的表現力,也為中國商業石印創造出另一片天地。上海、廣州和香港等城市的石印書局,生産出大量的商業美術畫。

造物記: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南華早報社早在1904年已設有石印部,聘有許多外籍專業畫師和印刷技師,積極向市場推廣其彩色月份牌和廣告畫的業務,而那個時候的“月份牌”,就是我們現在還在沿用的挂曆。

紅色政權金融事業

除各種石版印刷藝術品外,清朝及民國期間,多數錢莊票、銀元票,也均是以石版印刷術印制。比如光緒二十年(1902年)發行的銀元票就是由濟南石印局石版印刷而成的,由于紙币都是石印局印制的,是以也把石印局叫造币廠。

解放戰争時期,石版印刷為鞏固壯大解放區、穩定社會經濟秩序、支援解放戰争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保障。

比如,四川博物院藏一進制紙币石印版,就是當時為川陝革命根據地石印局制,是目前國内僅存的紅軍時期制作鈔票的石刻印版。它凝結了川陝蘇區軍民的心血智慧,見證了川陝革命根據地金融事業。紅四方面軍長征時曾帶着它,是以它也見證了紅四方面軍艱苦卓絕的長征路。

造物記: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1930年12月,鄂豫皖蘇區第一個石印局楊畈石印局成立,位于河南新縣箭廠河楊畈的石印局,後改為鄂豫皖省蘇維埃石印科。當時周圍戒備森嚴,實行武裝守衛,絕對保密。石印科開始隻負責給蘇維埃政府印刷檔案、傳單、宣傳品、書、報等,後主要承擔印制貨币的任務。

造物記: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在中國印鈔造币博物館的人民币印制廳,陳列着一台日本制造的小石印機。抗戰時期,這台小石印機由兩人操作,一人上版、上墨、鋪紙,另一人搖輪子、上壓力、印刷,每小時可以印刷40張邊區票。正是依靠許許多多這樣的小石印機,紅色政權的金融基礎得到鞏固。新中國成立後,它最初存放在北京印鈔廠,後來被中國印鈔造币博物館收藏。

造物記: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的國家一級文物——中央印刷廠使用過的石印刷機。中央印刷廠由1931年11月在瑞金葉坪下陂塢成立,石印刷機主要印刷紙币、公債、谷票、郵票等有價證券。1994年,這台珍貴的石印刷機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換句話說,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金融體系就是從這個簡單的石印刷機上“印”出來的。

透過這一件件石版印刷裝置文物,人們仿佛看到了當年軍民用鮮血和生命保衛紅色政權金融事業的一幕幕壯舉。

石版印刷技藝傳承

20世紀30年代以後,由于石版原料的來源單一、印刷速度較慢等原因,石印的地位逐漸被工業鉛印所取代。20世紀50年代以後不少印刷廠逐漸改用經研磨砂目的鋅皮版代替石版。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石印技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石版印刷技藝幾經失傳。

造物記: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清末距今已過百年,2007年國家修訂的《文物出境稽核标準》,将“一律嚴禁出境”的文物年限由1795年(乾隆六十年)下調至1911年。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石版印刷版畫和石印本。

雖然作為印刷媒介的石版已多為鋅鋁等金屬版代替,但油水相斥的印刷原理一直沿用;雖然随着時間的推移,石版印刷作品也逐漸成為“古”籍,但石版印刷術的系統性恢複對藝術研究和技藝傳承頗具意義。

造物記: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如今,此前知名的石印社均已消失,知道石版印刷的也都年事已高,除中央美院等知名美院在做教育研究外,能夠掌握并操作石版印刷術的更是寥寥無幾。

為了使失傳近半個世紀的古老印刷技藝得以還原和恢複,河南工業大學畢業的姚慶科潛心研究石版印刷技藝,并于2010年師從高天水。

高天水生于民國十五年(1926 年),十二歲在上海拜師當石版印刷學徒,通過“口傳心授”學習了藥墨、印刷油墨及相關材料裝置的制作和使用,主要将石版印刷用于印制錢莊票、銀元票等,完全掌握整套石版印刷技藝。

造物記: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在八十多歲高齡石印技師高天水的指導下,姚慶科對石版印刷所用藥墨、印刷油墨及相關材料進行試驗制造成功,根據搜集到的石版印刷實物和相關史料進行研究,完成了傳統石印機圖紙的繪制,并在一家大型精密鑄造廠的大力支援下鑄造并加工組裝完成石印機的裝置制作,這在國内石版印刷界尚無先例。

造物記: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經過數年對石版印刷技藝的學習和研究,姚慶科采用石版印刷技藝複制字畫墨色明暗幹濕濃淡淺均能表現,深淡各如其度筆鋒分明,殆與原作仿佛。印制手稿及書法繪畫作品方面,顯示出獨特的石版印刷藝術魅力。

造物記: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近年來,造物記與姚慶科聯合進行石版印刷的傳習和創新研究,用傳統的石版印刷技藝設計、制作出精美的書法、繪畫石版藝術品,服務于中國藝術收藏界高端書畫藝術作品定制,還創新研發了系列石版印刷文創産品,并開發了石版印刷技藝的藝術體驗、青少年藝術培養和系統專業課程,受到藝術收藏界及版畫愛好者的廣泛贊譽。

造物記: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