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造物记: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13至14世纪,印刷术自中国传到欧洲。18世纪末,欧洲人已沿用几百年的铜版印刷被改变,阿罗斯·塞内菲尔德于1798年在巴伐利亚发明石版印刷术,改变了人类印刷技术发展的历史。石版印刷高傲的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版画艺术领域当之无愧的贵族。

如今,二百多年已经过去,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版印刷作品也逐渐成为“古”籍,但石版印刷术的系统性恢复对艺术研究和技艺传承颇具意义。

造物记 友山 | 文

石版印刷之父

阿罗斯·塞内菲尔德(Alois Senefelder,1771--1834),一位试图靠演戏承担全家生计的捷克裔德国人,后成为优秀的剧作家,先后出版多个剧本。为降低剧本出版费用,他决定自己印刷并试验寻找成本较低、效果更好的印刷方法。

造物记: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1798年的一天,塞内菲尔德在印刷所内因恐忘记母亲洗衣房的订货单,随手用蜡笔写在石板上,以防遗忘。当他用硝酸溶液清洗石板准备再用时,发现字迹出现了浮雕状,没有写字的空白处被腐蚀低了下去。

塞内菲尔德本想按凸版的印刷方法印刷,在擦洗换油墨的过程中,却发现了被水打湿的空白处不沾油墨。随即涂上油墨用纸试印一下看,一片污浊中也有字迹再现,从此发明了世界所通行的石版印刷。

在平面的版上用油水相斥来实现图文和空白,一个偶然的发现,成了改变传统印刷凸凹技术的伟大发明。根据在石上描绘这一意思的希腊语,这种印刷方式被起名为lithograph。塞内菲尔德因发明了完美的石板印刷术,而被世人尊称为“石版或平版印刷之父”。

造物记: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我们现在所说的石版画,简单说就是在石头上进行书写或绘画,当然,这里关键材料石头可不是普通的石头。

石版画所用的石头是独产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松尔霍芬镇的石板,是一种细粒度极高的同质石灰石,富含大量的钙质,表面像人的皮肤一样细腻,有很多细小的毛孔,能与弱酸产生化学反应,易于抛光、蚀刻和印刷。

造物记: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石版画制版和印制的原理就是利用水油分离、水油相斥的原理,而这种石版最大的特点就是亲水又亲油。广义上来说,全世界的石灰石都可以用来印制石版画,但如果想得到非常细腻的印刷效果,唯独德国巴伐利亚州松尔霍芬镇产的石灰石是印制石版画最好的板材。

造物记: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因为石版画的制版流程包括所用成本要远远低于铜版画,所以石版画出现以后,迅速取代了之前造价昂贵、制版过程繁琐的铜版画,在整个西方世界流行开来,并广泛运用于艺术创作。

石版艺术的辉煌

在石版印刷术发明后的数年间,大多数的欧洲主要城市都建立了石印工坊,印制了大量的复制石版画。

造物记: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1806年,留驻巴伐利亚的将军鲁焦努访问塞内菲尔德的工坊,对石印术的简单感到惊讶,当场画了写生画《哥萨克骑兵》,并马上印了一百张。这幅画激发了法国人对石版画的兴趣,拿破仑看了之后,命令立即加以研究并成立印刷所。

1826年,流亡在法国波尔多80高龄的西班牙宫廷画家戈雅,因为思乡而自己动手画了四幅石版画《波尔多牛》,从而拉开了画家独立创作石版画的序幕。

造物记: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此后,以法国为中心的主要画派包括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派以及廿世纪的各现代画派的一大批大师如米勒、毕沙罗、凡高、毕加索、米罗、夏加尔等,都以自己的审美观念介入了石版画,书写了石版画的辉煌艺术历史。

天才大师毕加索身后留下来的不同形态的艺术品的数量的总和,据保守估计达到了45000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毕加索留存版画作品竟然近3万幅。毕加索在他的新古典主义和立体主义时代,一些经典油画用石版语言进行了再创作和再呈现。

造物记: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从19世纪末到整个20世纪,世界顶级的拍卖公司和艺术机构每年定期都会举办以大师的版画为拍卖专项的拍卖专场活动,引发很多人的竞相追逐和收藏。

石版印刷的电影海报同样成为印刷工业发展的见证者。法国“海报之父”朱尔斯·谢雷特13岁跟着石印工开始学习石版印刷。1858年,他为巴黎剧院雅克·奥芬巴赫的《地狱中的奥菲欧》创作的海报成为最早的海报。

造物记: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朱尔斯·谢雷特率先从技术上拓展了石板上作画的表现力,以较快的速度制作图像精美、文图并茂的海报,开启了海报宣传业的繁荣。制作精美的双面印刷海报数量稀少且非常珍贵,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印刷技术无法实现的,成为了很多收藏家的最爱。

中西文化再次融合

19世纪中后期,石版印刷术经由欧洲传教士传至中国,中西文化再次完成一次交流、碰撞和融合。

在华传教多年的伦敦会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从英国带回一台石印机,被认为是引介石版印刷术到中国的第一人。石印术最初传入中国时,主要由传教士用于印刷宗教读物,但很快其他民间印书局效仿,用得最早的是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附设的土山湾印书馆,在同治十三年就用石印机印书。

造物记: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在印刷文字方面,石版印刷也较铅印别具优势,能够“如实”地复制书写者的手迹,特别适合在宣纸上印刷,它的版面能够根据需要随意缩放,大部头的丛书、类书体积因而大为缩小。一些稀见的字画碑帖、名人手迹通过石版影印,得以化身千万,给读书人阅读、鉴赏、收藏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成为高端知识和艺术的保证。

极具标志性的是《申报》馆主人美查于1884年创办《点石斋画报》,发展专门石印书籍,聘请吴友如等绘画高手,捕捉社会热点,以画说新闻为卖点,一时红遍大江南北。

造物记: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光绪八年,广东商人徐润及其堂兄弟等又在上海开设了后来居上的同文书局。创办于1904年的有正书局,专长、特色是在美术出版领域,后期也大量刊印佛经及佛教书籍,以精印名家书画碑帖而成为业界翘楚。鲁迅、梁漱溟等均对石版印刷及石印书局喜爱有加。

造物记: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上世纪初晚清民国时期的上海,集中了中国众多的报馆和大小石印书局,成为了当时中国无可争议的出版中心,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的石印局极一时之盛,带动了中国近代史上延续数十年的石印热。

石版印刷术制作彩色印刷品的效果较诸照片,自是更胜一筹,无疑让印刷图像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力,也为中国商业石印创造出另一片天地。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城市的石印书局,生产出大量的商业美术画。

造物记: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南华早报社早在1904年已设有石印部,聘有许多外籍专业画师和印刷技师,积极向市场推广其彩色月份牌和广告画的业务,而那个时候的“月份牌”,就是我们现在还在沿用的挂历。

红色政权金融事业

除各种石版印刷艺术品外,清朝及民国期间,多数钱庄票、银元票,也均是以石版印刷术印制。比如光绪二十年(1902年)发行的银元票就是由济南石印局石版印刷而成的,由于纸币都是石印局印制的,因此也把石印局叫造币厂。

解放战争时期,石版印刷为巩固壮大解放区、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支援解放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比如,四川博物院藏一元纸币石印版,就是当时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石印局制,是目前国内仅存的红军时期制作钞票的石刻印版。它凝结了川陕苏区军民的心血智慧,见证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金融事业。红四方面军长征时曾带着它,因此它也见证了红四方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路。

造物记: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1930年12月,鄂豫皖苏区第一个石印局杨畈石印局成立,位于河南新县箭厂河杨畈的石印局,后改为鄂豫皖省苏维埃石印科。当时周围戒备森严,实行武装守卫,绝对保密。石印科开始只负责给苏维埃政府印刷文件、传单、宣传品、书、报等,后主要承担印制货币的任务。

造物记: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在中国印钞造币博物馆的人民币印制厅,陈列着一台日本制造的小石印机。抗战时期,这台小石印机由两人操作,一人上版、上墨、铺纸,另一人摇轮子、上压力、印刷,每小时可以印刷40张边区票。正是依靠许许多多这样的小石印机,红色政权的金融基础得到巩固。新中国成立后,它最初存放在北京印钞厂,后来被中国印钞造币博物馆收藏。

造物记: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国家一级文物——中央印刷厂使用过的石印刷机。中央印刷厂由1931年11月在瑞金叶坪下陂坞成立,石印刷机主要印刷纸币、公债、谷票、邮票等有价证券。1994年,这台珍贵的石印刷机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换句话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金融体系就是从这个简单的石印刷机上“印”出来的。

透过这一件件石版印刷设备文物,人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军民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红色政权金融事业的一幕幕壮举。

石版印刷技艺传承

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石版原料的来源单一、印刷速度较慢等原因,石印的地位逐步被工业铅印所取代。20世纪50年代以后不少印刷厂逐步改用经研磨砂目的锌皮版代替石版。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石印技术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石版印刷技艺几经失传。

造物记: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清末距今已过百年,2007年国家修订的《文物出境审核标准》,将“一律严禁出境”的文物年限由1795年(乾隆六十年)下调至1911年。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石版印刷版画和石印本。

虽然作为印刷媒介的石版已多为锌铝等金属版代替,但油水相斥的印刷原理一直沿用;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版印刷作品也逐渐成为“古”籍,但石版印刷术的系统性恢复对艺术研究和技艺传承颇具意义。

造物记: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如今,此前知名的石印社均已消失,知道石版印刷的也都年事已高,除中央美院等知名美院在做教育研究外,能够掌握并操作石版印刷术的更是寥寥无几。

为了使失传近半个世纪的古老印刷技艺得以还原和恢复,河南工业大学毕业的姚庆科潜心研究石版印刷技艺,并于2010年师从高天水。

高天水生于民国十五年(1926 年),十二岁在上海拜师当石版印刷学徒,通过“口传心授”学习了药墨、印刷油墨及相关材料设备的制作和使用,主要将石版印刷用于印制钱庄票、银元票等,完全掌握整套石版印刷技艺。

造物记: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在八十多岁高龄石印技师高天水的指导下,姚庆科对石版印刷所用药墨、印刷油墨及相关材料进行试验制造成功,根据搜集到的石版印刷实物和相关史料进行研究,完成了传统石印机图纸的绘制,并在一家大型精密铸造厂的大力支持下铸造并加工组装完成石印机的设备制作,这在国内石版印刷界尚无先例。

造物记: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经过数年对石版印刷技艺的学习和研究,姚庆科采用石版印刷技艺复制字画墨色明暗干湿浓淡浅均能表现,深淡各如其度笔锋分明,殆与原作仿佛。印制手稿及书法绘画作品方面,显示出独特的石版印刷艺术魅力。

造物记: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近年来,造物记与姚庆科联合进行石版印刷的传习和创新研究,用传统的石版印刷技艺设计、制作出精美的书法、绘画石版艺术品,服务于中国艺术收藏界高端书画艺术作品定制,还创新研发了系列石版印刷文创产品,并开发了石版印刷技艺的艺术体验、青少年艺术培养和系统专业课程,受到艺术收藏界及版画爱好者的广泛赞誉。

造物记: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石版印刷魅力永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