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珍藏】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

吳晗:古人讀書不易

思想與理想

【珍藏】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

文| 吳晗

古代人讀書很不容易,因為在印刷術和紙沒有發明之前,一般人是讀不起書的。由于物質條件的限制,古代人讀書,尤其需要很多書是很困難的。

古代人讀書很不容易,因為在印刷術和紙沒有發明之前,一般人是讀不起書的。

第一,書很貴重,得用手抄寫在竹簡或者木牍上,一片竹簡、木牍寫不了多少字,幾部書就裝滿了好幾車子,有人說“學富五車”,說的是念的書超過五部車子裝的簡牍,其實用今天的眼光看,五個車子的書并不怎麼多。孔子念書很用功,“韋編三絕”,韋是皮帶子,竹簡、木牍用皮帶子拴起來,才不緻于亂。這種書是用繩子編起來的,是以叫做編。讀得多了,把皮帶都翻斷了三次,是形容他老人家非常用功,對一部書反複閱讀,熟讀精讀的意思。一句話,這樣貴重的書,普通人是讀不起的。後來人們把書寫在帛上,卷成一卷一卷的,是以一部書又分作若幹卷。帛也很貴,隻有有錢的人才抄得起。到了紙發明了,雖然便宜些,但是還得手抄,抄一部書很費事,抄很多部書就更麻煩了,一般人還是抄不起。用紙寫的書,可以裝訂成冊,冊是象形文字,古代簡牍用皮帶子拴在一起,像個冊字,是以有簡冊之稱,用紙寫的書也沿用了舊名詞,是以書又有冊的名稱。

第二,有了書,還得有人教,古代學校很少,而且也隻有貴族官僚子弟才能上學。雖然有些私人講學的,但也要交學費(束修),交不起的人還是上不了學。

第三,因為書貴,書少,一個學校的學生就不可能人人都有書,隻能憑老師口授,自己筆記,這樣,學習的時間就要長一些,靠勞動才能生活的人們,讀書便更不容易了。

總之,由于物質條件的限制,古代人讀書,尤其需要很多書是很困難的。也正因為這樣,讀書也有階級的限制,貴族官僚子弟讀書容易,平民子弟讀書困難,知識被壟斷了,士排列在農、工、商之前,就是這個道理。

到了印刷術發明以後,書籍成為商品,可以在書店裡買到了,但是,還是有限制,窮人買不起書,更買不起很多書。窮人要讀書,得想法借,得自己抄,還是很困難。例如14世紀時,書已經成萬部地印出來了,各大城市都有書肆,但是窮人要讀書,還是非常艱苦。明初有名的學者宋濂,寫了一篇《送東陽馬生序》,講他自己讀書的艱苦情況說:

我小的時候,就喜歡研究學問,家裡窮,弄不到書,隻好到有書的人家借,親自抄寫,約定日子還。大冷天,硯都結冰了,手指凍得彎不過來,還是趕着抄,抄完了送回去,不敢錯過日子。因為這樣,人家才肯借書給我,也才能讀很多書。

到成年了,越發想多讀書,可是沒有好老師,隻好趕到百多裡外,找有名望的老先生請教。老先生名氣大,學生子擠滿一屋子,很講派頭。我站在旁邊請教,弓着身子,側着耳朵,聽他教誨。碰到他發脾氣,我越發恭謹,不敢說一句話,等他高興了,又再請教。以此,我雖然不很聰明,到底還學了一些知識。

當我去求師的時候,背着行李,走過深山巨谷,冬天大風大雪,雪深到幾尺,腳皮都裂了也不知道,到了客棧,四肢都凍僵了,人家給喝了熱水,蓋了被子,半天才暖和過來。一天吃兩頓,穿件破棉袍,從不羨慕别人吃得好,穿得好,也從不覺得自己寒伧。因為求得知識是最快樂的事情,别的便不理會了。

宋濂是在這樣艱苦情況之下,經過努力,攀登學問的高峰的。他在文章的後面,勸告當時的學生說:

你們現在在太學上學,國家供給夥食、衣服,不必挨餓受凍了。在大房子裡念書,用不着奔走求師了。有司業、博士教你們,不會有問了不答、求而不理的事情了。要讀的書都有了,不必像我那樣向人借來抄寫。有這樣條件,還學不好,要不是天資差,就是不像我那樣專心、用功。這樣好條件,還學不好,是說不過去的。

這一段話,我讀了很動心。今天,我們學習的條件,比宋濂所勸告的那些學生的時代,不知道要好多少倍,要是不努力,學不好,我看,也是說不過去的。

文章來源:《燈下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0年6月版。

【珍藏】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

《黃生借書說》

袁枚

黃生允修借書。随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

“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雲爾。”

餘幼好書,家貧難緻。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辄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然後歎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為一說,使與書俱。

——袁枚《黃生借書說》

黃生借書說

黃生允修借書。随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qiǎng)假(jiǎ)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guǐ)藏焉,曰“姑俟異日觀”雲爾。

餘幼好書,家貧難緻。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辄(zhé)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yín)灰絲時蒙卷軸。然後歎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8年),清代詩人、文學家,詩論家。字子才,号簡齋,晚年自号蒼山居士、随園主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铨合稱為“乾隆三大家”。袁枚是清代中葉最負盛名、最有影響的詩人,居“乾隆三大家”之首,執詩壇牛耳近50年。他在考據成風的乾嘉時期,在重經學、重學問的詩壇上,以充滿創造精神、洋溢着天才之氣的詩作,獨樹一幟,非同凡響。

寫作背景

本文提出“書非借不能讀也”的觀點,論證書非借不能讀也,勸勉人們(此指黃生)不要因為條件不利而卻步不前,隻要有志向,有決心,不利的條件,反而可以催人奮進,取得成績,也提醒人們不要因為條件優越,而貪圖安逸,養成不求進步的惡習,要珍惜時間,珍惜擁有的學習條件,好好學習。

重點字詞

1.生:古時對讀書人的通稱。

2.授:授給,給予。

3.子:你。

4.七略四庫,天子之書:七略四庫是天子的書。西漢末學者劉向整理校訂内府藏書。劉向的兒子劉歆(xīn)繼續做這個工作,寫成《七略》,分為輯略,六藝略,諸子略,兵書略,詩賦略,術數略,方技略 七部。唐朝,京師長安和東都洛陽的藏書,有《經》《史》《子》《集》編成《四庫》。這裡七略四庫都指内府藏書。

5.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搬運起來累的牛流汗,放在家裡塞滿了屋子。這裡形容藏書很多。汗,名詞作動詞,使……流汗。

6.祖父:祖父和父親。“祖父”相對“子孫”說。

7.棄者:丢棄的情況。

8.無論:不用說,不必說。

9.然:這樣。

10.夫(fú)人:那人。指向别人借書的人。

11.強(qiǎng):勉強。

12.惴惴(zhuì)焉:憂懼的樣子。

13.摩玩:摩挲(suō)玩弄,撫弄。

14.業:已經。

15.高束:捆紮起來放在高處。束,捆,紮。

賞析

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

闡明“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

第一段是這一部分的首領段,先說黃生借書,緣事而發引出下面議論。

第二段在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後,一連用了“天子”、“富貴人家”沒有幾個讀書者和“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這三種常見的事實,來初步證明;并以“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一句,深化了論點,擴充了論題;再以人們對于借來的東西(“強假焉”)和屬于自己的東西(“吾所有”)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做對比論證,證明了“天下物皆然”這個論斷是有普遍意義的。作者從那常見的現象中推究出其原因——“慮人逼取”,這種外來的壓力,會化為鞭策自己的動力,有力的證明了“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

第三段又以自己年少時借書之難、讀書用心之專和做官後有了大量的書籍卻不再讀書等切身經曆為有力論據,從正反兩方面進一步論證了“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

課文為了論證“書非借不能讀也”這一觀點,作者從三個方面作了對比。這三個方面的對比是(1)藏書(物)者和借書(物)者對書的不同态度和心理的對比;(2)“我”幼時遇張氏吝書之不幸與黃生遇“我”公書之幸的對比;(3)“我”年少時借書苦讀與做官後有書不讀的對比。總之,這部分圍繞中心觀點,有議有叙,層次清楚地闡明了事理。

第二部分(第四至五段)

在上述充分的基礎上,緊扣“借書”一事,指出黃生有幸遇到肯“公書”的人,向黃生提出希望,讀書必專,歸書要速。最後一段照應開頭,也是在點出寫這篇“說”的目的:勉勵他應該珍惜年少時光,勤奮學習。

清代·袁枚

黃生允修借書。随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

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雲爾。

餘幼好書,家貧難緻。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辄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然後歎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珍藏】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

讀書人黃允修來(向我)借書。我把書交授給他并且告訴他說:

書不是借來的就不能(認認真真地)去讀。你沒聽說過那些藏書的人(是怎樣讀書)嗎?《七略》(大陸最早的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分為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七部)、《四庫》(唐朝京師長安和東都洛陽的藏書,有《經》、《史》、《子》、《集》四庫。這裡《七略》、《四庫》都指内府藏書),是天子的藏書,然而天子中讀書的人有幾個呢?那些搬運起來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裡塞滿了屋子的,是富貴人家的書,然而富貴人中讀書的有幾個呢?其餘那些祖輩和父輩收藏(的書籍),子輩孫輩随便丢棄的就不用說了。不隻讀書是這樣,天下的事物(也)都是這樣。不是那人自己的東西卻勉強向别人借來,(他)一定擔心别人催着要還,因而就顯出憂懼的樣子,撫摸玩賞那東西久久不能停止,心想:“今天存放(在我這裡),明天(就要給人)拿回去,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這東西)已經被我所擁有,(我)一定會(把它)捆紮好放在高處,儲存起來,說一聲“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

我小時候愛好讀書,但是家裡貧窮,很難得到書讀。有個姓張的人藏書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給我,回來以後我在夢中還出現向他借書的情形。我那種迫切(求書的心情就)像這樣。是以(隻要)有看過的書就記在心裡。(我)做了官以後,薪俸花出去了,書籍買來了,屋裡到處都堆放滿了,蠹蟲絲迹時常覆寫書冊。這樣以後我(才)感慨借書讀的人是(那麼)用心專一,而自己少年時候的時光是(多麼)值得珍惜的啊!

如今姓黃的年輕人像我(從前一樣)貧窮,他借書(苦讀)也像我(從前一樣);隻不過我把書公開,慷慨出借和姓張的吝惜書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這樣看來,那麼是我本來不幸遇到了姓張的,而姓黃的年輕人本來幸運遇到我吧?(黃生)懂得了(借到書的)幸運和(借不到書的)不幸運,那麼他讀書一定會專心,而且他還書也一定會很快。

(我)寫下這篇說,讓(它)和書一起(交給黃生)。

選自《小倉山房文集》。

生:古時對讀書人的通稱。

授:交給,傳遞。

子:對人的尊稱,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您”。

七略四庫,天子之書:七略四庫是天子的書。西漢末學者劉向整理校訂内府藏書。劉向的兒子劉歆(xīn)繼續做這個工作,寫成《七略》。唐朝,京師長安和東都洛陽的藏書,有經、史、子、集四庫。這裡七略四庫都指内府藏書。

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那汗牛塞屋的是富貴人家的藏書。這裡說富貴人家藏書很多,搬運起來就累得牛馬流汗,放置在家裡就塞滿屋子。汗,動詞,使……流汗。

祖父:祖父和父親。“祖父”相對“子孫”說。

棄者:丢棄的情況。

無論:不用說,不必說。

然:這樣。

夫(fú)人:那人。指向别人借書的人。

強(qiǎng):勉強。

惴惴(zhuì):憂懼的樣子。

摩玩:摩挲(suō)玩弄,撫弄。

業:業已、已經。

高束:捆紮起來放在高處。束,捆,紮。

庋(guǐ):放置、儲存。

姑:姑且,且。

俟(sì):等待。

異日:另外的。

爾:語氣詞,罷了。

難緻:難以得到。

與:給。

形諸夢:形之于夢。在夢中現出那種情形。形,動詞,現出。諸,等于“之于”。

切:迫切。

如是:這樣。

故有所覽辄省(xǐng)記:(因為迫切地要讀書,又得不到書。)是以看過的就記在心裡。省,記。

通籍:出仕,做官。做了官,名字就不屬于“民籍”,取得了官的身份,是以說“通籍”。這是封建士大夫的常用語。籍,民籍。通,動詞,表示從民籍到仕宦的提升。

俸:俸祿,官吏的薪水。

落落:堆積的樣子。

素蟫(yín):指書裡蠹蟲。

灰絲:指蟲絲。

卷(juàn)軸:書冊。古代還沒有線裝書的時期,書的形式是橫幅長卷,有軸以便卷起來。後世沿用“卷軸”稱書冊。

少時:年輕時。

歲月:指時間。

類:似、像。

公:動詞,同别人共用。

吝:吝啬。

歸:還。

為一說,使與書俱:作一篇說,讓(它)同書一起(交給黃生)。

作者認為自己幼時借不到書而“形諸夢”是非常不幸的,而黃生能與作者“公書”是非常幸運的,是以作者要黃生“知幸與不幸”,珍惜少時光陰,專心讀書。我們當代的讀書條件比起黃生來又不知要幸運多少倍,我們更應“知幸與不幸”,珍惜現在這大好的學習條件和自己的青春年華,刻苦讀書。如果學有不成,非他人之過,自己應該多檢討,知警惕。這篇“說”就青年黃允修向作者借書一事發表議論,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勉勵青年化弊為利,努力為自己創造條件,發奮求學。

課文圍繞中心,夾叙夾議,層次清楚地闡明事理。文章一開始就提出了“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出人意料,引人深思,随後圍繞着這個中心,逐層展開闡述。先以帝王、富貴人家全都藏書豐富,卻沒有幾個讀書人,以及祖父輩盡心藏書而子孫輩随意毀棄書這三種常見的事實,來作初步證明;再運用類比推理,以人們對于借來的東西和屬于自己的東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來說明這個論斷是具有普遍意義的。 作者從那常見的現象中推究出其原因──“慮人逼取”,這種外來的壓力,會化為鞭策自己的動力,有力地證明了“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接着,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時借書之難、讀書用心之專和做官後有了大量的書籍卻不再讀書等切身經曆,從正反兩個方面做進一步的論證。最後,在上述分析說明的基礎上,緊扣“借書”一事,指出黃生有幸而遇肯“公書”的人,勉勵他應該珍惜機會,勤奮學習。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中心論點雖然是“書非借不能讀”,但很明顯,僅從字面上來看,這個論點帶有很大的片面性。“說”本身不同于規範、正統的論說文,本文作者袁枚又是一位才子氣頗重、任性适情的人。是以,我們更宜于把本文視為作者在有感而發的情況下率性而為的一篇帶有遊戲性質的小文,其中包含有對逝去的青年光陰的懷念、對如今自己的自嘲,而主旨則在鼓勵、教育黃生,隻是沒有闆起面孔來。

中心:作者就黃生借書一事發表議論,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勉勵黃生努力為自己創造條件,發奮學習。

古文閱讀-黃生借書說(袁枚)

【珍藏】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

注釋

黃生:黃允修,生平不詳。說:是古文體中的一種,這種體裁的文章往往就社會生活中的某種現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觀點是“發人之所未發”的,一般以議論為主,也兼有記叙和抒情的成分。

随園主人:即袁枚,作者辭官後居住在江甯(今江蘇省南京市)小倉山随園,因而自稱“随園主人”

七略:為漢代官府藏書目錄,同時也是中國第一部綜合性圖書分類目錄。西漢成帝河平三年(前26)劉向等人校勒政府藏書,為每種書編撰叙錄一篇,後将各書叙錄彙輯成《别錄》一書。劉向之子劉歆在《别錄》的基礎上編成《七略》,全書分為七大類: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和方技略。

四庫:此指清高宗乾隆年間編成的《四庫全書》,它幾乎收集了乾隆朝之前的所有傳世文。

汗牛塞屋:搬運起來牛累得流汗,放在家裡塞滿了屋子這裡形容藏書很多。

祖父:祖父和父親,指祖輩和父輩。

強假(qiǎng jiǎ):勉強借來。

惴(zhuì)惴焉摩玩之不已:忐怎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提心吊膽、憂心懼怕的樣子。摩玩,玩弄。

業:已經。

庋(guǐ)藏焉:收藏起米。庋,置放、收藏。

姑俟(sì)異日觀:姑且等到以後的日子再來看吧。姑,姑且、且。俟,等候,等待。異日,日後、将來。

緻:得到。

歸而形諸夢:回來後它再現在睡夢中。形,現出。諸,等于“之于”。

故有所覽辄省(xǐng)記:因為迫切地要讀書,又得不到書。是以看過的就記在心裡。省,記。

通籍後:名字登記在官籍中,指開始做官。

俸去書來,落落大滿:此兩句意為錢花掉了,書籍買來了,(屋裡)到處都堆放滿了。落落,堆集的樣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祿。

素蟫(yín)灰絲時蒙卷(juàn)軸:白色的蠹蟲和灰色的蜘蛛絲常常沾滿了書卷。素蟫:指蛀食書籍的銀白色蠹蟲。素,白色。灰絲,指灰色的蜘蛛絲。卷軸,書冊。古代還沒有線裝書的時期,書的形式是橫幅長卷,有軸以便卷起來。後世沿用“卷軸”稱書冊。

少時:年輕時。歲月:指時間。

公:動詞,同别人共用。吝:吝啬。

固:本來,誠然,實在。

為一說,使與書俱:作一篇說,讓它同書一起交給黃生。

譯文

讀書人黃允修來向我借書。我把書交授給他并且告訴他說:

書不是借來的就不能認認真真地去讀。你沒聽說過那些藏書的人是怎樣讀書嗎?《七略》(大陸最早的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分為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七部)、《四庫》(唐朝京師長安和東都洛陽的藏書,有《經》、《史》、《子》、《集》四庫。這裡《七略》、《四庫》都指内府藏書),是天子的藏書,然而天子中讀書的人有幾個呢?那些搬運起來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裡塞滿了屋子的,是富貴人家的書,然而富貴人中讀書的有幾個呢?其餘那些祖輩和父輩收藏的書籍,子輩孫輩随便丢棄的就不用說了。不隻讀書是這樣,天下的事物也都是這樣。不是那人自己的東西卻勉強向别人借來,他一定擔心别人催着要還,因而就顯出憂懼的樣子,撫摸玩賞那東西久久不能停止,心想:“今天存放在我這裡,明天就要給人拿回去,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這東西已經被我所擁有,我一定會把它捆紮好放在高處,儲存起來,說一聲“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

我小時候愛好讀書,但是家裡貧窮,很難得到書讀。有個姓張的人藏書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給我,回來以後我在夢中還出現向他借書的情形。我那種迫切求書的心情就像這樣。是以隻要有看過的書就記在心裡。我做了官以後,薪俸花出去了,書籍買來了,屋裡到處都堆放滿了,蠹蟲絲迹時常覆寫書冊。這樣以後我才感慨借書讀的人是那麼用心專一,而自己少年時候的時光是多麼值得珍惜的啊!

如今姓黃的年輕人像我從前一樣貧窮,他借書苦讀也像我從前一樣;隻不過我把書公開,慷慨出借和姓張的吝惜書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這樣看來,那麼是我本來不幸遇到了姓張的,而姓黃的年輕人本來幸運遇到我吧?黃生懂得了借到書的幸運和借不到書的不幸運,那麼他讀書一定會專心,而且他還書也一定會很快。

我寫下這篇說,讓它和書一起交給黃生。

【珍藏】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
【珍藏】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
【珍藏】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
【珍藏】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

原文: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緻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烨然若神人;餘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餘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餘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谒餘,撰長書以為贽,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将歸見其親也,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餘勉鄉人以學者,餘之志也;诋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

譯文: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書。抄寫完後,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是以人們大多肯将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看各種各樣的書。已經成年之後,更加仰慕聖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裡之外,手拿着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态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序更為周到,不敢答複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是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背着書箱,把鞋後幫踩在腳後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上的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後,四肢僵硬不能動彈,仆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旅館,我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着錦繡衣服,戴着有紅色帽帶、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挂着白玉環,左邊佩戴着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卻穿着舊棉袍、破衣服處于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意思。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大概就是這樣。

如今我雖已年老,沒有什麼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随在公卿之後,每天陪侍着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适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如今的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高大的屋子裡面誦讀經書 ,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裡,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别人處借來然後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别人的過錯嗎!

東陽的年輕人馬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态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于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于學習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将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毀我誇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潛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憲。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漢族。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因其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每冬夜讀書示子聿

陸遊

1.作品原文

【珍藏】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

2.譯文注釋

古人讀書學習不遺餘力,往往少年時努力,到老了才有所成就。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是淺薄的,想要深刻地了解一件事,必須自己親身實踐才行。

【珍藏】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

示:訓示、訓示。

子聿(yù):陸遊的小兒子。

學問:指讀書學習,就是學習的意思。

遺:保留,存留。

無遺力:用出全部力量,沒有一點保留,不遺餘力、竭盡全力。

少壯:青少年時代。

工夫:做事所耗費的時間。

始:才。

紙:書本。

終:到底,畢竟。

覺:覺得。

淺:膚淺,淺薄,有限的。

絕知:深入、透徹的了解。

行:實踐。

躬行:親身實踐。

3.作品賞析

一二句“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贊揚了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以及做學問的艱難。說明隻有少年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竭盡全力地打好紮實基礎,将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詩人從古人做學問入手娓娓道來,其中“無遺力”三個字,形容古人做學問勤奮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動又形象。詩人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時光奮力拼搏,莫讓青春年華付諸東流。

【珍藏】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

三四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裡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僅此還不夠,因為那隻是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要通過親身實踐将知識化為己有,轉為己用。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詩人從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關系着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凸顯其真知灼見。

這是一首教子詩。本詩通過寫陸遊對兒子子聿的教育,告訴讀者做學問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時激勵兒子不要片面滿足于書本知識,而應在實踐中夯實和進一步升華。同時也寄托了陸遊對兒子成長的關愛之情。

詩經 國風·衛風·淇奧

【珍藏】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

淇奧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谖兮。

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谖兮。

瞻彼淇奧,綠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谑兮,不為虐兮

【注釋】

淇:淇水,源出河南林縣,東經淇縣流入衛河。奧(yù):水邊彎曲的地方。

綠竹:一說綠為王刍,竹為扁蓄。猗(ē)猗:長而美貌。猗,通“阿”。

匪:通“斐”,有文采貌。

切、磋、琢、磨: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均指文采好,有修養。切磋,本義是加工玉石骨器,引申為讨論研究學問;琢磨,本義是玉石骨器的精細加工,引申為學問道德上鑽研深究。

瑟:儀容莊重。僩(xiàn):神态威嚴。

赫:顯赫。咺(xuān):有威儀貌。

谖(xuān):忘記。

充耳:挂在冠冕兩旁的飾物,下垂至耳,一般用玉石制成。琇(xiù)瑩:似玉的美石,寶石。

會弁(guì biàn):鹿皮帽。會,鹿皮會合處,綴寶石如星。

箦(zé):積的假借,堆積。

金、錫:黃金和錫,一說銅和錫。聞一多《風詩類鈔》主張為銅和錫,還說:“古人鑄器的青銅,便是銅與錫的合金,是以二者極被他們重視,而且每每連稱。”

圭璧:圭,玉制禮器,上尖下方,在舉行隆重儀式時使用;璧,玉制禮器,正圓形,中有小孔,也是貴族朝會或祭祀時使用。圭與璧制作精細,顯示佩帶者身份、品德高雅。

綽:曠達。一說柔和貌。

猗(yǐ):通“倚”。較:古時車廂兩旁作扶手的曲木或銅鈎。重(chóng)較,車廂上有兩重橫木的車子。為古代卿士所乘。

戲谑:開玩笑。

虐:粗暴。

【譯文】

看那淇水彎彎岸,碧綠竹林片片連。高雅先生是君子,學問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态莊重胸懷廣,地位顯赫很威嚴。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見難忘記心田。

看那淇水彎彎岸,綠竹袅娜連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美麗良玉垂耳邊,寶石鑲帽如星閃。神态莊重胸懷廣,地位顯赫更威嚴。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見難忘記心田。

看那淇水彎彎岸,綠竹蔥茏連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銅器般見精堅,玉禮器般見莊嚴。寬宏大量真曠達,倚靠車耳馳向前。談吐幽默真風趣,開個玩笑人不怨。

【賞析】

《詩經》中有許多人物的贊歌,稱贊的對象也很廣泛。其中重要一類被稱頌的對象,是各地的良臣名将。《淇奧》就是一曲形象的贊歌,而時間、地點、人物的指涉性不強,是以可以說,詩中形象并非實指,而是周王朝時代一個品德高尚的士大夫,具有泛指意蘊。全詩分三章,反覆吟詠。但在内容上,并不按詩章分派,而是融彙贊美内容于三章之中。這是因為詩歌本身比較短小,不能長篇鋪叙,無法按稱頌對象的各個方面一一分述,隻能混涵概括,點到為止。同時,三章内容基本一緻,就起了反複歌頌的作用,使聽者印象更加深刻。

《淇奧》反複吟頌了士大夫幾個方面的優秀之處:首先是外貌。這位官員相貌堂堂,儀表莊重,身材高大,衣服也整齊華美。“充耳琇瑩”、“會弁如星”,連冠服上的裝飾品也是精美的。外貌的描寫,對于塑造一個高雅君子形象,是很重要的。這是給讀者的第一印象。其次是才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文章學問很好。實際上,這是贊美這位君子的行政處事的能力。因為卿大夫從政,公文的起草制定,是主要工作内容。至于“猗重較兮”、“善戲谑兮”,突出君子的外事交際能力。春秋時諸侯國很多,能對應諸侯,不失國體,對每個士大夫都是個考驗。

看來,詩歌從撰寫文章與交際談吐兩方面,表達了這君子處理内政和處理外事的傑出能力,突出了良臣的形象。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歌頌了這位君子的品德高尚。“如圭如璧,寬兮綽兮”,意志堅定,忠貞純厚,心胸寬廣,平易近人,的确是一位賢人。正因為他是個賢人,從政就是個良臣,再加上外貌裝飾的莊重華貴,更加使人尊敬了。

是以,第一、第二兩章結束兩句,都是直接的歌頌:“有匪君子,終不可谖兮!”從内心世界到外貌裝飾,從内政公文到外事交涉,這位士大夫都是當時典型的賢人良臣,獲得人們的稱頌,是必然的了。此詩就是這樣從三個方面,從外到内,突出了君子的形象。詩中一些句子,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善戲谑兮,不為虐兮”成為日後人們稱許某種品德或性格的詞語,可見《淇奧》一詩影響之深遠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