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你為什麼要讀書?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在第104個五四青年節,也是我的母校,北京大學125周年校慶的日子,沉浸書香之中,這個話題,咱們也唠唠。

孩子,你為什麼要讀書?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幾年前,《人民日報》發了一篇新聞:一個父親不想讓自己的女兒讀大學,因為他認為讀大學要四年時間,一共要花掉八萬的學費。讀完之後找的工作,可能一個月工資也就2000-3000塊錢,他認為好不劃算。

父親說,我讓我女兒聯考之後直接去打工就好了,四年怎麼着都可以賺個十幾萬吧。然後這十幾萬還可以創業、買房子、做投資,多好。

尤其是這幾年,大環境不好,這個老問題又被翻出來。

——這個時代,我們到底為什麼要讀書?

讀書,幫你解答難題

開卷有益。書當然不是錢,也不能當飯吃。但确實“有答案”。

不論是解答生活中的不解與疑惑,還是工作上的迷茫,讀書都是最簡單、最實用的方法。

當你打開書,就像打開了這個世界上的一扇“任意門”,可以通向任何你想知道的領域。與那些很厲害的人對話。

不管他在這個世界還是在那個世界,不管跟你之間隔了幾千年的鴻溝,你都可以通過這扇“任意門”找到他。

紀錄電影《九零後》就是記錄了革命時期的青年人,在痛苦中看到希望,并通過讀書把希望變成現實的故事。

孩子,你為什麼要讀書?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1937年11月1日,國立北大、國立清華、私立南開在長沙組建成立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由于長沙連遭日機轟炸,1938年2月中旬,經中華民國教育部準許,長沙臨時大學分三路西遷昆明。1938年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就是這樣一所僅存8年的大學,卻創造了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奇迹,影響了幾代人……

校友:鄧稼先、朱光亞、楊振甯、李政道、許淵沖等…

這部電影,平均96歲的聯大學生校友一起“出演”,真實紀錄和還原了“國破山河仍在,學士天下無雙”。全中國最頂尖的學子,在戰火下讀書,和跳蚤相愛相殺,在苦難中揮灑青春,在絕望中散發着智慧的光芒… 又于數十載之後,浸潤着母校的精神,民主自由的思潮,改變學科、改變中國、改變世界!

讀書,讓你擁有選擇的權力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

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電影《大學》運用三年跟蹤式紀實拍攝,濃縮出一個生機勃勃的大學校園。

電影講述清華園裡四位不同的清華人的抉擇。

孩子,你為什麼要讀書?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剛剛度過18歲生日的“00”後曆經聯考、一波三折考入心儀的學府;

在園子裡攻讀九年的博士畢業生,揮别象牙塔,經曆一番抉擇,更堅定了自己“造福一方百姓”的理想;

旅美十年的“哈勃學者”,有一個“仰望星空”的設想,回國入職天文系,終于找到了夢想成長的土壤;

83歲的院士已經退休,卻依然躬耕于三尺講台,步履不停。

這是四個清華人的理想之光,也是他們的人生抉擇。

讀書,帶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都說書是“精神食糧”,雖然現在讀的書不會直接變成錢,不會直接變成你眼前的路,甚至過段時間你會忘了大部分内容…

但相信我,讀過的書就像你曾吃過的食物,雖然有時會記不清内容,但它給你帶來的滋養和啟迪,會變成你的骨血,變成你的肉,變成你的思維方式。

電影《無問西東》講述了四個故事,從現代講到近代,再講回現代。4個故事的主人公均是優秀的清華大學學子——

孩子,你為什麼要讀書?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吳嶺瀾直面自己的内心去選科,不盲從時代浪潮;

沈光耀為了家國情懷,告别衣食無憂的生活,毅然加入空軍,最終在青春年華戰亡;

陳鵬、王敏佳的愛情曆盡艱辛仍毫不褪色,超越了時間和空間;

張果果則傳承清華前輩們的理想主義精神,堅持着對四胞胎的無私捐助。

他們都用自己的方式,突破世俗的目光,去遇見真實的,心底最渴望成為的自己,實作高于世俗的人生追求。大學之道,未必在于舍生取義,但必定不被世俗所限。

100多年前的今天,社會動蕩,民族危亡,無數中國青年學生發奮讀書為獨立、為自主、為反抗壓迫,為民族自由。

100多年後的今天,民族崛起,國泰民安,無數中國青年人亦要奮發讀書,為夢想,為自由,為遇見發光的自己,為人生更多可能,更為家國天下。

孩子,你為什麼要讀書?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今天回母校跑斷腿,專門準備了一組手寫明信片+書簽,送給愛讀書、愛未來的你。

文末留言讨論“讀書是否有用”,轉發到朋友圈,點贊最高的前3位,收祝福!

這三部電影,關于中國最頂尖的百年高等學府,更關于讀書的有用和無用。并不是所有看起來有用的東西,都有價值。幫孩子看得更遠,一起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