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與你聆聽幸福
◆◆ ◆
古人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梁啟超曾說:“患難困苦,是磨煉人格之最高學校。”

泰戈爾也曾說過:“你今天受的苦,吃的虧,擔的責,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後都會變成光,照亮你的路。”
一個人,若是不吃小虧,将會吃大虧,而不吃小苦,将來就要吃大苦。
壹
“吃苦”并非窮人的專屬
可怕的是富人在吃苦,窮人在享樂
有這麼一組資料:
2019年,中國億萬富豪有285人,他們的平均年齡56歲,他們的财富共計9960億美元。
到了2022年,據福布斯雜志2022年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資料顯示,中國有539位億萬富豪進入了福布斯雜志2022年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他們的财富共計1.96萬億美元。
顯而易見,中國億萬富豪的數量在增長,财富也在增長。
不過,令人驚訝的是,2022年的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中國億萬富豪人群中,最小的年僅25歲,最老的也不過86歲,他們的平均年齡仍未超過60歲。
貧窮終究還是限制了我們的想象。
對30歲左右的人來說,和60歲還差了30年。
30年的光陰,富人和窮人的差别,表面上看是金錢、年齡的差距,但實際上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吃苦的差距。
在物質匮乏,經濟落後的年代,社會圈養所有人的能力不足,“苦”意味着“窮”,也意味着“窮人”要“吃苦”。
而在物質飽和、經濟快速發展的年代,社會具備了圈養所有人的能力,大家基本上都過上了吃得飽、穿得暖的生活。窮人的生活也開始變得舒适安逸,所有的生活服務,隻要條件允許,都可以直接上門。吃飯有外賣,購物有電商,娛樂有短視訊、直播,出門有網約車,遠行有高鐵、飛機,約會有各種APP……各種精神、物質生活享受,應有盡有。
大家沉浸在淺層的感官刺激裡,碎片化的滿足讓大家上瘾,不能自拔。
但時代的發展,也重新定義了“窮苦”這個詞。
“窮苦”這個詞應該分開來看,窮是窮,苦是苦。
窮是生活的窮,更多的是物質的窮,而物質的窮,在今天,隻要你去勞動,完全可以解決。
而真正的苦,則是成長的苦,是超出物質之外的精神的苦,它是人性最深處的欲望,它需要人們放棄娛樂,放棄享受,放棄虛榮,是自律和自制的能力,是延遲滿足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在這個時代,真正在“吃苦”的是富人。
因為富人要千方百計地實作财富的保值和增長,是以,他們就必須改變過去數錢的生活方式,主動讓自己進步,嘗試各種不可能。
這種“苦”,在于富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隻有這樣,才能守住自己打下的“财富”江山。
你看,窮人在“享樂”,富人在“吃苦”。
窮人看似舒适,實際上正在被社會抛棄。
更可怕的是,窮人的享樂,是富人的圈套。
娛樂精神産品,也叫“奶頭樂”,實際上是富人變相的把窮人圈養起來。
時間久了,窮人就像被圈養的老虎,失去了獸性,難以野化,在弱肉強食的森林中變成弱者。
貳
“吃苦”是人生常态
主動吃苦甘之如饴,被動吃苦痛不欲生
智者曾言:
“人生如茶,親品者,細細品嘗餘甘無窮,但若是勉強為之,隻會記得入口時的苦澀。”
的确如此,自讨苦吃者,往往會甘之如饴;被動者,往往會痛不欲生。
而生活的苦和成長的苦,誰也避免不了,學會接納成長的苦,生活的苦就可以從容面對,否則,生活的苦就會在你的生命中不斷循環往複。
人生來就是要受苦的。
史鐵生曾說過:“沒有痛苦和磨難,你就不能強烈地感受到幸福,那隻是舒适,隻是平庸,不是好運,不是幸福。”
人生在世,都有一個“苦難守恒定律”:
苦難,是人生的基本特征。每一個人一輩子吃苦的總量是恒定的,它既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無故産生。它隻會從一個階段轉移到另一個階段,或者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外一種形式。
人的成就,人的格局,往往都是在苦難中獲得的,隻有忍别人所不能忍,才能得别人所不能得。而忍是痛苦的,如果你能做到主動接受它,往往就可以獲得甘之如饴的香甜。
叁
人生實苦
看透所有的“苦”,終将苦盡甘來!
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每個人都是“苦行僧”。
與其把苦難當成一種折磨,不如把苦難看成一種塑造。
這樣,你就會和這個時代一起進步,而不會被疊代。
苦,是生命裡一味特殊的調味品。
讓你痛苦的人,往往是你的貴人。
讓你痛苦的事,往往是你最需要提升的地方。
苦難,是逃避不了的。即使暫時逃避,在将來,你還會再遇見它,彼時,你将要犧牲更大的代價去面對它。
是以,看透人生的苦,特别是下面這六種苦,我們終将苦盡甘來。
看透讀書的苦
獲得通往成功的捷徑
孟子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上天在将重大使命降臨到你身上時,一定要先讓你的意志受到磨練,讓你的筋骨受到勞累,讓你的身體忍饑挨餓,讓你備受窮困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
讀書實苦,枯燥、乏悶,可讀書卻是人生所承受的最輕的痛苦,所有覺得學習苦的人,大多是還沒有挨過現實的耳光。
面臨激烈的競争時,很多人才真正領悟到:書到用時方恨少。
N年之前,我們都在教室裡學習,都是普普通通的學生。
那些用功讀書的人,大多過上了舒适無憂的生活,那些沒有用功讀書的人,大多都在起早貪黑,省吃儉用。
讀書有時或許不能真的改變你未來的出路,但不讀書,你的人生一定是沒什麼出路。
是的,這世界上也許有個例:沒讀書的人,收獲了成功人生,讀了書的人,收獲了潦草一生。
但讀書,大多數時候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仍是人生逆襲的捷徑。
看透自律的苦
釋放生命的無限可能
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有這樣一句話:“寶劍鋒從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銳利的寶劍是不斷磨砺才得到的,梅花飄香是因為它度過了寒冷的冬季。
人生亦如此,不經曆風雨,不吃苦,不自律,就不會有“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的胸懷與氣概。
電視劇《覺醒年代》裡有這樣一句台詞:“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隻有自律的人,才能脫穎而出,成就大事。”
自律實苦,自律的人生是與欲望相愛相殺的一場戰争。自律的人每天都在與自己的欲望抗争,在抗争的過程中,若有半分松懈,一切努力都會前功盡棄,成為欲望手中的傀儡娃娃。
打破“自律很難”的思維定式,持之以恒的自律,會讓人有發光發亮的自信。
自律決定了人生的高度,解鎖了生命的無限可能。
一個人越自律,對世界的認知能力就越強。
吃不了自律的苦,你一生都将吃平庸的苦,
運氣和聰明也許可以讓你赢得一時的成功,但自律才是未來笑一輩子的基礎。
看透勤勞的苦
才能興家、旺家
達·芬奇曾說:“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
勤勞是一種可以吸引一切美好事物的天然磁石,也是好運之母,人隻有勤奮地工作,才能發家緻富,才能盡情的享受安逸。
而隻想一味地享受安逸,可能會招來禍患。
勤勞實苦,需要辛苦的付出,耗費體力。但自古以來,庸才之是以失敗,就是因為“懶”。
而勤勞的品質,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
晚清大臣曾國藩一生都在用行動诠釋一個“勤”字,還将這作為旺家立業之本,他告誡後人絕不能奢華淫逸,必須勤奮起來。
是以,曾家家風良好,世代人才輩出。
範仲淹也常告誡後人:“錢财莫輕,勤苦得來;奢華莫學,自取貧窮。”
勤勞能治百病,人隻要勤勞,就可以滴水穿石,鐵杵磨成針。
看透思考的苦
攀登至人生的高峰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一味讀書而不思考,是無法了解書本的意義的,更不能學以緻用,甚至會陷入迷惘。而一味的空想,不去進行學習和鑽研,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
思考實苦,深度思考更是如此,但思考是我們人生的引路人。
思考表面上要花費很多的時間,短期看收益也并不明顯。但當我們真正做一件事情時,投入去做的時間往往卻是最少的,而其中思考往往要占大部分的時間。
思考看上去不似體力活般,讓人滿頭大汗,手忙腳亂,但真正的思考,腦力的消耗絲毫不比體力活輕松。
在任何時代,思考都能夠為人類指明方向,有了方向才不會讓努力付諸東流,才能攀登至人生的高峰。
看透分離的苦
便能放下執念,人生自然達觀
有句諺語:人到五十五,會遇“離别苦”。
其實,人生就是一場旅行,人來人往,離别是常态,父母的老去,兒女的長大,都在讓我們學着怎麼分離。
清代龔自珍先生說,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父母為我們操勞一生,掏空了自己的一切,多少年後,也不過是黃土一抔。為人子女,在這個時刻,往往都會在心底默默呼喊:時光你走慢些吧,不要讓養育我們的父母,老得那麼快。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因為父母的老去,擔心、恐懼,害怕,悔恨一直襲擾着我們的身心。可是,生命總歸是有盡頭的,與其這樣,還不如趁着父母健在,多陪陪他們。
而孩子如同父母手中的風筝,随風越飛越高,但線的長度有限,若想飛的更高,父母就要果斷地剪段手中的線,讓孩子學會真正的獨立。
在現實的社會裡,兒女們正在承受着很大的生活壓力,不松手的父母,實際上給兒女們戴上了道德的“枷鎖”,既困住了兒女,也困住了自己。
養育孩子,不是養育嬌花,隻有經曆風雨綻放出來的美麗,才足夠芬芳。
分離實苦,親情也可貴。唯有看透分離的苦,放下執念,情感才能天長地久。
看透失敗的苦
便不缺乏從頭再來的勇氣
常言道:“失敗乃成功之母。”
人生失敗乃是常态,比如職場失敗,情場失意。
人生從來不會是一帆風順,但每一次的失敗,實際上都會讓你離成功更進一步。
失敗實苦,失敗會使人自卑,使人自閉,甚至會使人自虐,使人自殘,會讓人覺得社會不公平,進而自暴自棄,報複社會。但事物都是兩面性的,當你正視失敗時,就會越挫越勇。
成功往往千載難逢,而失敗則是人生常态,但失敗本不苦,因失敗而放棄,爬不來的人生才是真苦。
人生實苦,還有被批評的苦,被誤會的苦,有生老病死的苦,有怨憎的苦……
人生每一種苦,誰都逃不掉,學會“吃苦”,樂于“吃苦”,人生才能達觀。
正确的認識“吃苦”,正如《卧虎藏龍》的那句話:“當你握緊拳頭,手中什麼也沒有,你松開十指,卻能擁有整個世界。”
是以說,看透人生的所有苦,不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裡沉淪,主動吃苦,熬過所有的苦,所有的美好都會不期而遇。
那麼,大家吃過哪些苦,又不期而遇了哪些美好呢?留言寫下你的故事吧~
【有讀者回報最近總是錯過推送,因為公衆号又改規則了。如果大家想在第一時間接收到文章推送,請花3秒鐘時間為我們點贊、點選“在看”或者轉發!您的鼓勵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财經人士必讀:《伺機而動!反彈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完
關注視訊号“榮茂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