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潤彭城|蔡洪運夫婦:19載守護留守兒童,撥亮燭照鄉村的文明燈火

至高為德,最美在心,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讓美德浸入城市的土地,讓大愛溫潤人們的心田。無線徐州推出“德潤彭城”系列報道,一起走進徐州這些好人的故事,感受善舉的強大力量,傾聽美德的潤物之聲。

蔡洪運 王慶平

自2003年起

蔡洪運、王慶平夫婦

先後照顧58個鄉村留守兒童

榮獲“江蘇好人”

“2019感動中國·江蘇年度人物暨2020特别緻敬”提名獎

“中國好人”

清晨,4:00

晨光熹微,當大多數人還處在香甜的睡夢中時,駱馬湖畔的一戶普通人家已經亮起了溫馨的燈光。

此時,蔡洪運夫婦正在為家中的6個孩子準備早餐。孩子賴床,6點半左右,蔡洪運會一個個把他們叫起來洗漱吃飯,吃完早飯再送他們去上學。

德潤彭城|蔡洪運夫婦:19載守護留守兒童,撥亮燭照鄉村的文明燈火

△蔡洪運夫婦為孩子洗的衣服

這是徐州新沂新店鎮駱馬湖畔的一戶普通人家。這戶普通人家卻有着特殊的家庭成員,爺爺蔡洪運、奶奶王慶平,還有6個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孫子孫女。這些都是村裡的留守兒童,有的父母離異,有的爺爺奶奶已經去世,單親家長為了謀生,不得不長期外出打工。

中午12點左右,家裡的小院又熱鬧了起來,孩子們陸續放學,王慶平早已準備好熱騰騰的午餐,熱熱鬧鬧地吃完午餐,孩子們傳回學校,但蔡洪運夫婦依然閑不下來,收拾床鋪,洗衣,買菜......都需要他們親自去做。

晚上的時間稍顯漫長,孩子們放學後,蔡洪運還要檢查、輔導孩子們作業,晚上入睡後,老兩口也不敢放松,每夜要起床給他們蓋被子,一天下來常常累得腰酸背痛。

這就是蔡洪運夫婦的一天,平凡而又忙碌。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他們已經這樣度過了19年。

德潤彭城|蔡洪運夫婦:19載守護留守兒童,撥亮燭照鄉村的文明燈火

△蔡洪運夫婦

一艘漁船,一座學校

今年69歲的蔡洪運曾是新沂市新店鎮駱馬湖水上國小的一名教師。這所建立于1983年的國小,是一所特殊的國小,因為它建在水上,一條漁船便是一座國小。從那時起,蔡洪運便在這所水上國小教書,寒來暑往,年複一年,手搖木船是他最好的交通工具,他每天撐一個多小時的船按時上崗,這一教便是20年。

水上執教20年,歲月在蔡洪運的臉上刻滿了皺紋。與孩子們朝夕相處的同時,他也與漁民們有了深厚的感情。

德潤彭城|蔡洪運夫婦:19載守護留守兒童,撥亮燭照鄉村的文明燈火

2003年,考慮到安全問題,駱馬湖水上國小合并到新店鎮國小,因身體原因,蔡洪運被安排管理學校學生宿舍,負責漁民孩子的生活起居。随着漁民收入增加,生活水準提高,很多人在鎮街買了房子,住宿學生慢慢減少,學生們上學由寄宿模式變成走讀模式。

可對于家長長期在漁船上或者外出打工的孩子來說,生活和學習成了大問題。就是這個契機,蔡洪運夫婦家來了第一個異姓孩子王翠。

十九載,五十八個留守兒童

1990年,5歲的王翠來到了蔡洪運家,成了這個家的第一個異姓孩子。那時,王翠的家人都在駱馬湖逮魚,沒人照顧她,家人便找到了蔡洪運夫婦。

“能帶得了嗎?”蔡洪運夫婦不是沒猶豫過,他們自己也有3個孩子要照顧。可面對王翠家人的請求,他們還是心軟了,就這樣王翠留在了蔡洪運夫婦家裡。從5歲來到這裡,到13歲離開,王翠和蔡洪運夫婦的孩子一起長大,從沒有寄人籬下之感,蔡洪運夫婦給了她一個溫暖的家。

後來王翠考上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她也是這個大家庭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如今,王翠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現在隻要有空,她就會和自己的媽媽一起來看蔡洪運老兩口,每每談到蔡洪運夫婦,王翠和母親總會特别感激。

從2003年開始,蔡洪運夫婦家中的孩子,少則三五個,多則八九個,這19年,夫妻倆陸續照顧了58個孩子。

德潤彭城|蔡洪運夫婦:19載守護留守兒童,撥亮燭照鄉村的文明燈火

現如今,蔡洪運夫婦家還有6個孩子,4個男孩,2個女孩。最小的上四年級,最大的已經初二了。

五個大學生,一個心願

“會覺得辛苦嗎?”

“都是平常事,很欣慰。”

“為什麼會收留這些孩子?”

“孩子們非常可憐”

由于蔡洪運夫婦把孩子照顧的非常好,越來越多的家長找到了蔡洪運夫婦。

有一年8月裡的一天,一位單親父親來到了蔡洪運的家。8月的天氣非常熱,蔡洪運把他請進屋裡,他支支吾吾地說,自己有一個3歲的孩子,帶孩子就沒法出去工作,沒有經濟來源就無法照顧孩子,請求蔡洪運夫婦收留。話剛說完,他便噗通一聲跪下了,蔡洪運夫婦不忍心,便把孩子留了下來。這個孩子便是現在最小的孩子慎隽澤。

慎隽澤從小身體不好,經常生病,天氣一變,就容易發燒感冒。冬日的一天夜裡,王慶平發現孩子發燒了,一量體溫将近40度,蔡洪運立即起來,穿上大衣,抱着孩子走了将近2裡路才到衛生室,寒冬臘月裡,蔡洪運身上的衣服都濕透了。經過幾天的照顧,看到病愈後孩子露出的笑臉,夫妻倆覺得,再累也是值得的。

“我們對他們好一點,他們也高興一點。”

德潤彭城|蔡洪運夫婦:19載守護留守兒童,撥亮燭照鄉村的文明燈火

對于吃住在家裡的孩子,老兩口從未主動開口向他們的家長要過生活費,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家庭都有各自的難處。

蔡洪運每月2000多元的退休工資,是這個大家庭最主要的經濟來源。有時候,一些孩子家長也會送些生活費來,但仍遠遠不夠這個大家庭開支。

為了給孩子們補充營養,老兩口在自家後院養雞、種植蔬菜和水果,每天葷素搭配,把最好的都給孩子們吃。盡管自家條件有限,蔡洪運夫婦還是竭盡所能給孩子們最好的照顧,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

德潤彭城|蔡洪運夫婦:19載守護留守兒童,撥亮燭照鄉村的文明燈火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受父母影響,蔡洪運的三個子女也加入到這一行列,每次看望父母時,他們都會帶上零食、圖書等,陪着孩子們一起做作業、玩遊戲。

在老兩口的悉心照顧下,孩子們都很懂事上進,學習成績不斷進步。由蔡洪運、王慶平夫婦照顧過的58個孩子中,最大的5個孩子已經考上大學,有2名孩子大學畢業後走上工作崗位。每到節假日,孩子們都會回到新店去看望蔡洪運夫婦,這讓老兩口倍感溫暖。

這19載,蔡洪運夫婦已經習慣了有孩子的歡聲笑語,他們說,自己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孩子們健康快樂的成長,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蔡洪運夫婦是一盞照亮鄉村文明的燈火,或許燈光微弱,但有着春風化雨的驚人力量。而要撥亮這盞燈,需要千千萬萬個蔡洪運和王慶平。

“幹到什麼時候”

“到我幹不動的時候吧”

德潤彭城|蔡洪運夫婦:19載守護留守兒童,撥亮燭照鄉村的文明燈火

鍋碗瓢盆的交響曲

成就一個家庭的普通生活

相信蔡洪運夫婦的善舉

會像春雨一樣潤物無聲

影響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

徐視融媒記者:張旋

編輯:張旋

責編:朱宸昕 程瑤

稽核:劉建玲

監制:王經波 卞海峰

總監制:馮仰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