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居家隔離的孩子心情有多複雜?心理壓力可能主要來自父母

本文字數約:2848 字

閱讀時間約:3 分鐘

本文章節:

01、親子朝夕相處,孩子可能承受更大壓力

02、父母如何将居家隔離“壞事變好事”?

最近,國内新冠疫情已經波及20多個省份,形勢較嚴峻,有人說這是繼2020年武漢市爆發疫情後最嚴重的一次反彈。

國内很多城市的部分區域施行了封閉管理,居民居家隔離,學校停課,又有一大波學生不用上學了。

可能很多人以為,這些不用上學的孩子是高興的,但其實未必。有的孩子居家隔離時的心情是很複雜的,甚至可能覺得還不如去上學。

這可能是出于不想落下學業,也可能是對疫情的焦慮,還有一個更大的可能性是——整天跟父母待在一起,心理壓力也挺大。

居家隔離的孩子心情有多複雜?心理壓力可能主要來自父母

圖檔來源于網絡

在居家隔離期間,父母可能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主要在于以下3個方面:

第一,父母很焦慮、煩躁,甚至恐慌,并難以自控地表現了出來。這會讓孩子覺得緊張、害怕、缺乏安全感,得小心翼翼的,别再惹父母生氣。孩子年齡越小,受到的負面影響越大。

如果長期生活在這種不良的家庭氛圍下,孩子的性格很容易變得膽小、怕事、敏感,甚至發展出讨好型人格。而且這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很容易出現學習障礙。

第二,部分父母容易盲目抱怨社會,情緒化的話語和牢騷也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

全球與新冠肺炎疫情已對抗了3年,不少西方發達國家開始選擇“躺平”,大幅度放松防疫政策,說要與“與病毒共存”。大陸則仍然堅持嚴格的“動态清零”政策。

但是很多父母對此不了解、不認可,盲目崇拜西方國家那一套,對我們國家的政策抱怨連連。如果是平時,父母在外跟朋友、同僚吐吐槽也就算了;可居家隔離後,吐槽對象就剩家人了,孩子不想聽也得聽。

可能有些父母覺得這說得太嚴重了,“我就是發表一下個人意見,怎麼就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了?”

如果隻是偶爾發表意見,那确實問題不大。可很多父母反複吐槽,動不動就怼天怼地,哪怕孩子一開始覺得父母說得有道理,可聽久了也難免厭煩、抵觸。誰願意經常聽别人吐槽、承受别人的負能量呢?換了大人,也一樣難受。

而且,父母的很多個人意見,現在的孩子真不見得認同,甚至可以說是反對,尤其是民族、國家認同感方面。

在父母成長的時期,我們國家的實力比西方發達國家的相差較遠,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也确實出現過很多社會問題。是以很多父母有崇洋媚外的心理,直到現在也還沒意識到要調整過來。

而現在的孩子,正好出生在大陸迅速發展、強大的時期,又是“數字星球”的原住民,他們涉獵廣泛,接觸的資訊非常多。很多孩子有很強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反而覺得很多西方發達國家那一套很虛僞。

這樣一來,親子之間的觀點就容易産生沖突,再加上父母反複抱怨,孩子的情緒就可能很大,忍不住反駁父母,然後可能引發親子沖突。

第三,父母總盯着孩子的不足,忍不住說教、批評,輔導功課時更是容易發生沖突。

很多父母和孩子是“距離産生美”,平時該上班的上班,該上學的上學,晚上也就共處幾個小時,整體上相安無事。

可居家隔離後,大家幾乎整天都待在一起,孩子的一些不足就容易被父母放大,父母忍不住督促、說教、批評,就很容易引發沖突。如果父母還需要輔導孩子做作業的話,更是容易雞飛狗跳,場面失控。

還有,部分父母以前就對孩子造成過疊加性心理創傷,親子關系本來就不太好。孩子可能從居家隔離一開始就不願跟父母交流,多數時間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甚至玩手機、玩遊戲、網聊。

父母可能也有所覺察,覺得平時确實很少陪孩子,想主動跟孩子交流,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玩手機或者玩遊戲,會氣不打一處來。但他們往往沒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妥,沒有意識到孩子沉迷行為背後的根源,不顧及孩子的感受,一開口就容易發生沖突,甚至激活孩子的創傷,觸碰到負性情緒點,結果親子雙方又是吵架收場。

如果這種親子沖突不斷累積,孩子的内心越來越壓抑,又沒法出門找朋友解壓,孩子就有可能情緒崩潰,出現抑郁、焦慮等情緒症狀,甚至可能發展為抑郁症、焦慮症、雙相障礙等。

這又會反過來對他們的學習狀态造成影響,連上網課都沒法堅持,學業嚴重下滑,繼而變得自卑、自我否定。當疫情緩和後,可能有的孩子會不願上學,甚至一想到上學就恐懼,出現校園恐懼症。

那父母如何避免在居家隔離期間,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

其實,父母若能正确應對,不僅能平穩度過這段特殊時期,甚至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修複親子關系。

第一,父母先深刻地自我檢討、改變及提升,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的三觀是否有不理性的部分,盡量與孩子積極磨合,保持一緻。

比如上面說到的對我們國家的認同感,對大陸防疫政策的看法。

我們國家用最嚴格的防疫措施挽救了大量國民的生命,保證社會的穩定及經濟的發展。雖然疫情反彈時,部分地區需封閉隔離,但這是暫時的,也是國家在權衡利弊後做出的最佳選擇。

父母們要理性、客觀看待,并積極配合國家的防疫政策。大陸國家的政治文化、社會制度與西方發達國家有巨大差異,後者那一套并不符合我們國情,隻會令疫情不可遏制地發展,最終對國民的生命、社會及經濟發展都帶來嚴重負面影響。

而且,我們要看到根據疫情的變化,國家會調整防疫的措施,衛健委最新公布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第九版”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第二,面對隔離時的各種生活不便,父母難免會焦慮煩躁,但應要提高自我覺察能力,保持積極心态。

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我自創的“六六大順法”,在發現自己陷入負性情緒時,可試着用這個方法自我調整,減輕災難化思維。

如果父母遇到難題時能臨危不亂、處變不驚,保持理性,這也能給孩子帶來良好的示範,甚至成為孩子心目中的榜樣,幫助孩子培養出良好的性格。

居家隔離的孩子心情有多複雜?心理壓力可能主要來自父母

第三,若孩子已出現精神心理障礙,居家隔離期間或能成為孩子加快康複的契機。

父母先學習高效的科學精神心理學知識,了解孩子患病的心理根源,然後深刻地自我檢討、改變及提升,有意識地修複親子關系及家庭氛圍。

接着,趁着居家隔離期間親子相處的時間較多,父母可以找機會通過良性溝通三部曲——共情、傾聽、積極引導,多與孩子交流,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尋找其過往可能遭受過的心理創傷,并有意識地去修複。

若父母發現自己曾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可以向孩子真誠道地歉,這是修複親子關系的第一步,并持續改變教育方式,避免繼續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令孩子的病情惡化。

第四,如果孩子已經有學習障礙,居家隔離使孩子暫時脫離了校園環境,很可能令這個問題有所好轉。

居家隔離令孩子的學習進度有所減慢,學習壓力也自然有所降低。父母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孩子在家學習時,父母有意識地營造愉快、輕松的氛圍,盡量使孩子将興奮、愉悅的情緒與學習情境、行為相結合。這有利于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緩解學習障礙,甚至建立起高效學習的狀态。

另外,父母也要掌握學習障礙的相關知識,看清楚學習障礙的心理根源,才能加強預防及應對。

第五,居家隔離期間,父母要學會高品質陪伴孩子,營造出溫馨的家庭氛圍,培養親密的親子關系。

親子之間可以進行一些孩子喜歡的娛樂活動,比如一起玩益智類遊戲、看一場好電影,或适當的體育鍛煉等等。

親子之間的良性互動能夠帶來歡樂與笑聲,在居家隔離期間苦中作樂,也能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當一家人迎來解封時,親子關系也得以回溫,真正令壞事變成了好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