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龍蝦頭、螺的尾巴能不能吃?這5個冷知識,很多人都搞錯了!

曾幾何時,一個人在橘色的街燈裡穿梭,來到了深夜食堂——“喲~ 老闆,來一盤麻辣小龍蝦!”雙手捏着通紅通紅的小龍蝦,輕輕把蝦頭和身體分開,吃一口蝦肉,吸一口蝦黃,再咬一口蝦肉……

肉質鮮美的小龍蝦,就這樣溫暖了廣大吃貨的胃。

小龍蝦頭、螺的尾巴能不能吃?這5個冷知識,很多人都搞錯了!

圖檔來源:站酷海洛

然而,在不知不覺之間,吃貨們分成了兩個派系……有人說蝦頭裡黃黃的東西是小龍蝦的靈魂!是精華!但有人卻對這頭嗤之以鼻。

蝦頭派:蝦頭裡面黃黃的東西,味道像蟹黃一樣讓人回味無窮,不吃就太浪費了!

蝦身派:蝦球才是正義!蝦頭裡面都是髒東西,才不要吃咧~哼~

兩個派别到底誰是誰非呢?

先來初步了解一下作為人間美味的小龍蝦吧~

我們吃的小龍蝦,其實有一個正式的名字: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 clarkia),小龍蝦原産于美國東南部,是以又叫美國螯蝦。原生地在墨西哥灣附近,尤其是密西西比河河口地帶,是以也叫路易斯安那州螯蝦。它是最具食用價值的淡水龍蝦品種,年産量占整個淡水龍蝦産量的70~80%。

不要看它體積小小的,它可是繁殖快,性情兇猛,而且環境适應力超強的物種!如今,小龍蝦已經在湖北、安徽等十幾個省市得到推廣養殖了。

小龍蝦頭、螺的尾巴能不能吃?這5個冷知識,很多人都搞錯了!

(農民們在養殖基地捕撈小龍蝦|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龍蝦雖小,但五髒俱全。你吃到的蝦身,其實隻是它的尾巴。而它的腦、心髒、性腺、消化腺還有胃和觸角腺等等雜七雜八的器官,都集中在了頭部。至于“蝦頭派”所崇拜的蝦黃,其實就是小龍蝦的消化腺,也就是蝦的肝髒和胰髒。

其實,“蝦黃”裡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DHA,EPA等)蛋白質,微量元素硒,以及各種維他命。嗯,聽起來還是很棒對不對?可惜現實總是殘酷的,你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重金屬污染。

小龍蝦的環境适應能力确實很強,能夠在污染嚴重的地方存活下來。而在水體存在污染的情況下,生活在其中的魚、蝦、蟹等水産品确實會從中富集污染物,最典型的包括甲基汞、镉、多氯聯苯和二噁英等。而小龍蝦對重金屬的富集能力也高于草魚、鲫魚之類。

這些重金屬和污染物都去了哪裡呢?其中大部分被轉移到了外殼,随着不斷生長和脫殼,這些重金屬毒素也就被移出體外了;另一部分,則集中在了鰓和内髒中,而鰓和内髒主要就是在頭部……

小龍蝦頭、螺的尾巴能不能吃?這5個冷知識,很多人都搞錯了!

蝦身派可以不用擔心了,尾部的肉裡并無太多重金屬,引起重金屬中毒的可能性不大。但蝦頭……

我仿佛已經聽到“蝦頭派”心碎的聲音了。

看到這裡,恐怕某些吃貨會大驚失色:我吃了這麼久的小龍蝦頭,會不會有事啊?

别慌。消費者吃小龍蝦主要集中在夏天,短期内的食用量可能比較大,但全年平均下來攝入量還是較少的。隻要你不是天天吃、頓頓吃、常年吃,那麼已經下肚的部分不需要驚惶,日後注意即可。

另外,在這提醒廣大吃貨,為了安全地享用小龍蝦,一定要挑水質較好的環境中養殖出來的。(重要的事情重複三遍:不要吃野生小龍蝦!不要吃野生小龍蝦!不要吃野生小龍蝦!)蝦殼要在烹饪前洗幹淨。必須在高于100度的溫度下完全炒熟,才能殺死蝦體内的寄生蟲。

而蝦頭,就盡量剔除不要食用了吧。

螺的“尾巴”到底能不能吃?

有人認為能吃:尾巴裡面是“黃”,味道最香,吃播部落客甚至專挑此處來吃呢。有人則認為不能吃:尾巴裡面是屎,海螺的排洩物以及沙子雜質都混在裡面,吃了還可能中毒。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螺“尾巴”的成分,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一下它到底能不能吃。

小龍蝦頭、螺的尾巴能不能吃?這5個冷知識,很多人都搞錯了!

(吃播部落客拽出來的螺尾巴|bilibili/翔翔大作戰)

“尾巴”裡面有什麼?

人們所說的螺“尾巴”,一般是指除螺的頭部、足部以外,蜷縮在螺殼内的軟體部分。我們來看一張解剖圖:

小龍蝦頭、螺的尾巴能不能吃?這5個冷知識,很多人都搞錯了!

(螺類解剖圖|njscuba.net)

發現了嗎,“尾巴”其實就是螺的内髒團(visceral mass)。裡面包裹着螺的心、腎、胃、鰓、性腺、消化腺等器官。螺類的排洩、生殖、消化及部分神經功能就是通過内髒團塊來完成的。内髒團中占比最大是消化腺和性腺,也就是人們說的“黃”。

那麼現在,我們的問題就轉變為了——螺的内髒能不能吃?

首先回答一個千古難題:螺的貝殼是封閉的,它們要怎麼拉屎?

仔細觀察解剖圖中螺的消化系統,食物從口進入,經過嗉囊、胃和腸道,到達肛門。肛門通向的地方并不是螺殼的尖尖,而是與外界相通的外套腔。是以屎一拉出來就排到外界水體裡了,海螺“尾巴”裡是沒有屎的。換句話說,海螺的屁股長在口邊上,屎不拉在“尾巴”裡。

但這并不代表海螺“尾巴”就很幹淨了。雖然沒有屎,但吃螺尾巴還存在一些風險。

*本文内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