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社工介入多動症患兒家庭的自救之路

小燕(化名),42歲,再婚,與現任丈夫育有1子,孩子被确診患有多動症、中度抑郁症和輕度焦慮症,孩子經常不願意上學。小燕懷疑丈夫有外遇,夫妻關系惡化。孩子辍學以及夫妻關系失和等問題困擾着小燕。

初次相遇

因為孩子在托管班偷了2台筆記本電腦,學校的德育主任将孩子轉介至社工服務站。

社工與孩子、小燕以及小燕丈夫在學校輔導室分别進行了會見。在收集資訊過程中,小燕和丈夫因為孩子出現的偏差行為而互相指責對方,社工通過“發言拳”的方式引導小燕與丈夫輪流拿着“拳”進行發言,讓他們不僅能說出想說的話,而且讓對方聽到自己的心聲。

在和平對話中,夫妻雙方進行了真誠表達:小燕希望丈夫不要隻關心孩子,也希望丈夫能夠多關注她;丈夫則以為老夫老妻之間不需要表達愛意,現在知道妻子的期望後,表示會嘗試改變。

分析問題

小燕經曆過一次被欺騙的婚姻後,格外看重伴侶的忠誠。丈夫早出晚歸、對家庭的不關心都會引起小燕的懷疑和不滿。

夫妻二人不善于表達溝通,一開口便吵架,更無暇顧及孩子表現出的“不一樣”。

緊張的夫妻關系和冰冷的家庭氣氛加重了孩子的心理疾病,小燕開始意識到夫妻關系不和影響到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希望從此刻開始改變。

溝通從“心”開始

在面談時,社工了解到小燕自孩子出生後便陪伴孩子睡眠,與丈夫分房休息,是以夫妻生活頻率低。

小燕也經常在孩子面前數落丈夫學曆低、家庭經濟不如她家,夫妻二人發生争吵時,孩子與小燕結盟,孩子逐漸不願理睬爸爸,爸爸在家庭中的角色退至邊緣。

社工鼓勵小燕一家改變現在的交往方式,以溝通、互動打破聯合對抗。小燕與丈夫學習運用正确的溝通方式,共同尋求應對沖突或緊張關系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法,促進彼此了解,維護和加深夫妻感情;

小燕則需要與孩子厘清交往的邊界線,如夫妻之間的問題不應該找孩子傾訴和處理;且孩子需要有一個獨立的卧室,培養自立能力。

經過學習和實踐,小燕掌握了“如何說丈夫才會聽”的方法,不再讓丈夫猜測自己的心意,而是使用簡單、直接的詞語表達對丈夫的期望。

如“我希望你在10點半前讓孩子回房間睡覺”,丈夫在接收到小燕的資訊後,便會迅速執行。

小燕與丈夫發生沖突時,兩人盡量不在孩子面前争吵,而是等到孩子睡着後到其他房間溝通、解決,避免孩子過早地承擔成年人的課題。

在明确與孩子交往界限的這一環節中,小燕表示有些為難。因為孩子從小便與小燕一起睡,如果突然分房睡,擔心孩子接受不了。

綜合考慮孩子的适應能力,社工鼓勵小燕可以先坐在床邊陪孩子入睡後再離開,直到孩子完全自主入睡。

家校合作,改善環境

小燕的家庭氛圍在往好的方面發展,但此時又遇到了新的問題。孩子到了學校但是不願意進班級,小燕急需社工支援。

社工及時的與孩子進行了一次面談,面談中社工邀請孩子分别畫下1.5歲、5歲、10歲的自畫像。

通過畫像分析得知,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比較低,而且很多時候表現出既有對于家庭的依賴,又覺得家長深深地束縛着自己。

在與孩子的進一步交談中了解到:孩子做錯事就會被父母打并受到懲罰(不能吃飯)。孩子生動的形容自己的膽量被父母打跑了。

社工陪着孩子用“生活闖關”的方式一起把丢失的膽量找回來。通過打螞蟻(恢複50%)——連續上課打卡一周獲得了尤克裡裡(恢複98%)——獎勵小餅幹(恢複99%)——社工與媽媽陪同孩子到課室附近(恢複100%)等一系列的操作後,孩子表示膽量已經回來了,順利回到課室上課。

社工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具體化鼓勵孩子,為小燕做了一次與孩子溝通的良好示範:不一定隻能采用說教、暴力的方式達到目的。

小燕認為社工很有耐心,但沒有信心做好。社工鼓勵小燕萬事開頭難,堅持下去就能看到效果,激發小燕改變的動機。

社工主動聯系學校,面談中從學校老師、同學處了解得知,孩子人際交往能力與年齡不相符,具體表現為孩子說的話有時無法被同學了解、無法融入班級。

基于孩子的家庭環境分析:小燕工作時間長、到家時孩子已經睡着,而父親隻提供生活上的照料,家庭的教育功能和情感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社工認為如果家庭功能得到完善,會對孩子在學校的人際交往有所幫助。

這一次,社工采用了布置家庭作業的方式來完善家庭功能。

一是建議小燕定期開展家庭會議、并且共同建立親子日、家庭契約,搭建親子互動溝通的平台;

二是建議小燕夫婦應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教育孩子基本的社會規範,同時規範自身行為以身作則;

三是陪同孩子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提升人際交往能力,給予孩子鼓勵和認同,增強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另一邊,社工也與學校老師溝通,共同商議改善孩子厭學問題的方法。老師同意在孩子表現好時及時鼓勵,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并且倡導班級同學營造包容接納、友愛互助的班級氛圍,改善孩子的校園環境,緩解孩子的厭學情緒。

迎接曙光

經過6個月的跟進,小燕越來越信任社工的專業角色,改變的動機大大增強,不斷反思自身的問題和家庭面臨的問題,積極學習親職教育和改變固有的教育模式。

她不僅報名參加學習ADHD兒童行為管理的課程,對兒童多動症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改變以往打罵、驕縱的教育方式,還帶動了丈夫的改變。

丈夫照顧孩子越來越用心,每次放假都創造“精心時刻”——帶孩子到公園或者小區樓下玩,用心陪孩子玩一會,父子關系變得親近。

在社工、家庭、學校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的問題也得到了改善。老師回報孩子最近的情況較穩定,幾乎每天都會出勤。

最初孩子辍學及夫妻關系的雙重問題,目前都得到了改善。小燕認為社工已經幫助他們解決了2/3的問題,剩下的1/3自己已經有信心且有能力應對了。

專業反思

此個案家庭中出現了孩子的偏差行為、夫妻關系失和、家庭成員交往邊界模糊等問題。

家庭成員均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但沒有一人願意踏出改變的第一步,擔心隻有自己改變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社工通過示範如何與孩子溝通,達到孩子從拒絕進入班級到回到班級上課的效果,讓媽媽看到有效溝通的魅力。媽媽開始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在媽媽的帶動下,爸爸和孩子也逐漸參與到改變的行列中。

介入家庭個案時,可識别家庭中改變意願最強烈的成員,并強化該成員改變的動力,撬動更多的家庭成員參與其中,共同解決家庭面臨的問題,恢複家庭的正常功能。

作者:李楚潔

機關:廣東善緣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