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社工介入多动症患儿家庭的自救之路

小燕(化名),42岁,再婚,与现任丈夫育有1子,孩子被确诊患有多动症、中度抑郁症和轻度焦虑症,孩子经常不愿意上学。小燕怀疑丈夫有外遇,夫妻关系恶化。孩子辍学以及夫妻关系失和等问题困扰着小燕。

初次相遇

因为孩子在托管班偷了2台笔记本电脑,学校的德育主任将孩子转介至社工服务站。

社工与孩子、小燕以及小燕丈夫在学校辅导室分别进行了会见。在收集信息过程中,小燕和丈夫因为孩子出现的偏差行为而互相指责对方,社工通过“发言拳”的方式引导小燕与丈夫轮流拿着“拳”进行发言,让他们不仅能说出想说的话,而且让对方听到自己的心声。

在和平对话中,夫妻双方进行了真诚表达:小燕希望丈夫不要只关心孩子,也希望丈夫能够多关注她;丈夫则以为老夫老妻之间不需要表达爱意,现在知道妻子的期望后,表示会尝试改变。

分析问题

小燕经历过一次被欺骗的婚姻后,格外看重伴侣的忠诚。丈夫早出晚归、对家庭的不关心都会引起小燕的怀疑和不满。

夫妻二人不善于表达沟通,一开口便吵架,更无暇顾及孩子表现出的“不一样”。

紧张的夫妻关系和冰冷的家庭气氛加重了孩子的心理疾病,小燕开始意识到夫妻关系不和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希望从此刻开始改变。

沟通从“心”开始

在面谈时,社工了解到小燕自孩子出生后便陪伴孩子睡眠,与丈夫分房休息,因此夫妻生活频率低。

小燕也经常在孩子面前数落丈夫学历低、家庭经济不如她家,夫妻二人发生争吵时,孩子与小燕结盟,孩子逐渐不愿理睬爸爸,爸爸在家庭中的角色退至边缘。

社工鼓励小燕一家改变现在的交往方式,以沟通、互动打破联合对抗。小燕与丈夫学习运用正确的沟通方式,共同寻求应对冲突或紧张关系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促进彼此了解,维护和加深夫妻感情;

小燕则需要与孩子分清交往的边界线,如夫妻之间的问题不应该找孩子倾诉和处理;且孩子需要有一个独立的卧室,培养自立能力。

经过学习和实践,小燕掌握了“如何说丈夫才会听”的方法,不再让丈夫猜测自己的心意,而是使用简单、直接的词语表达对丈夫的期望。

如“我希望你在10点半前让孩子回房间睡觉”,丈夫在接收到小燕的信息后,便会迅速执行。

小燕与丈夫发生矛盾时,两人尽量不在孩子面前争吵,而是等到孩子睡着后到其他房间沟通、解决,避免孩子过早地承担成年人的课题。

在明确与孩子交往界限的这一环节中,小燕表示有些为难。因为孩子从小便与小燕一起睡,如果突然分房睡,担心孩子接受不了。

综合考虑孩子的适应能力,社工鼓励小燕可以先坐在床边陪孩子入睡后再离开,直到孩子完全自主入睡。

家校合作,改善环境

小燕的家庭氛围在往好的方面发展,但此时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孩子到了学校但是不愿意进班级,小燕急需社工支援。

社工及时的与孩子进行了一次面谈,面谈中社工邀请孩子分别画下1.5岁、5岁、10岁的自画像。

通过画像分析得知,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比较低,而且很多时候表现出既有对于家庭的依赖,又觉得家长深深地束缚着自己。

在与孩子的进一步交谈中了解到:孩子做错事就会被父母打并受到惩罚(不能吃饭)。孩子生动的形容自己的胆量被父母打跑了。

社工陪着孩子用“生活闯关”的方式一起把丢失的胆量找回来。通过打蚂蚁(恢复50%)——连续上课打卡一周获得了尤克里里(恢复98%)——奖励小饼干(恢复99%)——社工与妈妈陪同孩子到课室附近(恢复100%)等一系列的操作后,孩子表示胆量已经回来了,顺利回到课室上课。

社工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具体化鼓励孩子,为小燕做了一次与孩子沟通的良好示范:不一定只能采用说教、暴力的方式达到目的。

小燕认为社工很有耐心,但没有信心做好。社工鼓励小燕万事开头难,坚持下去就能看到效果,激发小燕改变的动机。

社工主动联系学校,面谈中从学校老师、同学处了解得知,孩子人际交往能力与年龄不相符,具体表现为孩子说的话有时无法被同学理解、无法融入班级。

基于孩子的家庭环境分析:小燕工作时间长、到家时孩子已经睡着,而父亲只提供生活上的照料,家庭的教育功能和情感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社工认为如果家庭功能得到完善,会对孩子在学校的人际交往有所帮助。

这一次,社工采用了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来完善家庭功能。

一是建议小燕定期开展家庭会议、并且共同创建亲子日、家庭契约,搭建亲子互动沟通的平台;

二是建议小燕夫妇应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育孩子基本的社会规范,同时规范自身行为以身作则;

三是陪同孩子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给予孩子鼓励和认同,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另一边,社工也与学校老师沟通,共同商议改善孩子厌学问题的方法。老师同意在孩子表现好时及时鼓励,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并且倡导班级同学营造包容接纳、友爱互助的班级氛围,改善孩子的校园环境,缓解孩子的厌学情绪。

迎接曙光

经过6个月的跟进,小燕越来越信任社工的专业角色,改变的动机大大增强,不断反思自身的问题和家庭面临的问题,积极学习亲职教育和改变固有的教育模式。

她不仅报名参加学习ADHD儿童行为管理的课程,对儿童多动症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改变以往打骂、骄纵的教育方式,还带动了丈夫的改变。

丈夫照顾孩子越来越用心,每次放假都创造“精心时刻”——带孩子到公园或者小区楼下玩,用心陪孩子玩一会,父子关系变得亲近。

在社工、家庭、学校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的问题也得到了改善。老师反馈孩子最近的情况较稳定,几乎每天都会出勤。

最初孩子辍学及夫妻关系的双重问题,目前都得到了改善。小燕认为社工已经帮助他们解决了2/3的问题,剩下的1/3自己已经有信心且有能力应对了。

专业反思

此个案家庭中出现了孩子的偏差行为、夫妻关系失和、家庭成员交往边界模糊等问题。

家庭成员均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没有一人愿意踏出改变的第一步,担心只有自己改变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社工通过示范如何与孩子沟通,达到孩子从拒绝进入班级到回到班级上课的效果,让妈妈看到有效沟通的魅力。妈妈开始踏出改变的第一步,在妈妈的带动下,爸爸和孩子也逐渐参与到改变的行列中。

介入家庭个案时,可识别家庭中改变意愿最强烈的成员,并强化该成员改变的动力,撬动更多的家庭成员参与其中,共同解决家庭面临的问题,恢复家庭的正常功能。

作者:李楚洁

单位:广东善缘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继续阅读